首頁>科技>

Snapchat取得的極大成功,讓中國的網際網路從業者非常羨慕,於是不少企業紛紛效法。儘管複製了閱後即焚的模式,卻未能複製Snapchat在海外的火爆。閱後即焚的功能並未被中國網際網路使用者廣泛知曉,那些專門做閱後即焚的應用也沒什麼水花。

說起"來往"、"咔嚓",或許有一些中國使用者知道,但多數使用者會一臉懵,不了解它們是像Snapchat那樣的主打閱後即焚的應用。就算來往是阿里的產品,也還是沒能成為爆款。陌陌、支付寶中倒是加入了閱後即焚的功能,但也只是成了一個普通的功能,沒像在海外那樣受到青睞。

實際上,除了考慮人性需求的共通之處,中國的網際網路從業者還應當考慮到中國與外國文化環境及使用者思維之間存在的差異。即使是在科技網際網路的帶動下,地球已經成了一個"村",可中外幾千年的文化差異根深蒂固,不可能在一二十年之內消弭。

在美國,Snapchat的好友關係是從Facebook與通訊錄直接匯入的,屬於熟人社交。美國使用者開放熱情,有著極強的分享欲和創新方面的活力,在朋友面前搞怪搞笑習以為常。有了閱後即焚這種功能作為助力,會讓熟人之間的氛圍更加高漲。

與美國使用者相比,中國使用者有著含蓄、內斂的特質,尤其是在熟人面前普遍都傾向於保持完美的、單一的形象,甚至許多中國人一生都為面子而活。審慎、規矩、中庸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中國人普遍追求安逸而抗拒變化,因為那會讓我們深感不安。

在這種文化中,指望熟人之間互發"顛覆性"的資訊不大可能,即使有閱後即焚也不成。偏偏中國的閱後即焚應用連熟人社交這一點也照搬,照搬到的只是皮毛,根本上的定位出現了問題,火不起來很正常。

在美國,Snapchat屬於圖片類社交應用。美國Snapchat使用者中產階級佔比高,他們的生活水平決定了他們有許多高品質圖片可以分享,久而久之分享圖片變成了習慣。然而在中國,幾億網民裡生活在一線城市的比重極少,就算是一線城市也未必是中產階級,每天過著規律而平淡的生活,想去旅行也得慎重考慮有沒有金錢和時間,多數人的社交圈更是一成不變。

在這種情況下,高質圖片不大可能量產,分享圖片也就沒法像美國使用者那樣形成習慣。然而閱後即焚的應用到了中國還是以圖片分享為主,因而無法出現爆款應用。

還有一點很重要,Snapchat在美國出現時,美國網際網路市場中尚未出現有代表性的個人向圖片分享應用,而中國市場移植Snapchat模式之時,各類聊天工具基本都能分享圖片,再出單獨的圖片社交應用難免贅餘。

在網際網路交流習慣方面,美國使用者性格直接表達方式也直接,所以傾向於圖片、語音這類方式。而中國使用者性格內斂,更願意選擇文字這類相對含蓄的方式與他人溝通交流。這種性格差異也影響了社交形態,中國人交友講究"圈子",圈子多壁壘也多,交流起來就更注重含蓄得體,因此在中國想將閱後即焚的圖片平臺做起來是難上加難。

學習海外應用的優勢無可厚非,但生搬硬套就顯得過於功利和注重機會主義。所以在"拿來"的同時注重本土化,會讓閱後即焚發展得更好。核心點不變,其他方面則需要根據中國使用者的特質與需求加以設計,例如不侷限於圖片訊息,不囿於熟人社交,不執著於創立單一的主打閱後即焚功能的應用等。

閱後即焚這種模式所具備的天然優勢是吸引網際網路使用者的利器,這一點放之四海皆準。然而移動網際網路行業競爭日益激烈,只憑這一點無法一勞永逸,如何持續滿足使用者需求不斷創新,才是在高速發展的網際網路行業中立於不敗之地的重點。

因此,即使閱後即焚在海外已經有了成熟的模式與成型的應用,進入完全不同的中國市場也應結合實際情況,充分本土化之後才可能受到中國使用者的歡迎。而不是單純借鑑此前的成功經驗,更不應成為投機者牟利的"複製品"。否則本可以讓中國使用者體驗到更多樂趣的閱後即焚功能最終淪為"雞肋",也是很令人遺憾的。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噹噹創始人互撕,周鴻禕發飆:大事男人說了算,小事聽女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