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0日,中國矽像第一人,中國高模擬機器人的開拓者,被人們稱為“西安超人”的鄒人倜先生走完了他的一生,享年81歲。
鄒人倜中國矽像第一人鄒家英雄
鄒人倜,於1938年出生在江蘇省阜寧縣鄒河村。他59歲申請退休,白手起家創辦企業,從事矽像和高模擬機器人制造事業。他曾是中國西安超人集團公司董事長,旗下有西安超人雕塑研究院、西安超人高模擬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西安超人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個子公司。
他製造的矽像和高模擬機器人與真人極其相似,甚至難辨真假。他的作品遍佈祖國大江南北,2002年鄒人倜團隊製作的矽膠像“馬王堆漢墓辛追夫人”復原像,被視為“中國考古界和科技界在古代人體復原雕像製作上的一次重大突破”。2004年他們團隊製造的第一個高模擬表演機器人“酣睡者”至今陳列在國家博物館蠟像藝術館。
2006年,他的作品被美國《時代》週刊評為模擬機器人行業“2006年度最佳發明”。2007年開始,鄒人倜應邀帶著作品到各地展出,目前鄒人倜的作品在中國130多家博物館、紀念館和旅遊景區均有陳列。
鄒人倜一直有一個籌建世界名人矽像館的夢想,他想要PK英國杜莎夫人,做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中國超人矽像藝術館。在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建一座“一帶一路”世界名人矽像館,再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重大歷史題材和重要歷史人物。鄒人倜也一直為此事籌備著,只是沒想到他的病情並沒有支撐他完成這個夢想。
鄒氏人物情牽24道拐鄒家英雄
鄒人倜先生已經離開公司領導崗位多年,把公司交給了自己的兒子打理,不再過問公司具體業務了。其實,他除了想建一個世界級的矽像館這個夢想外,還有一個夢想就是讓世界銘記住了24道拐,給伯父鄒嶽生拿到了該拿到的榮譽,好在這個夢想在他去世之前已經實現了。
鄒人倜也就是今年三月從“24道拐”回來以後病倒的。
24道拐是一段二十四道彎的公路,位於貴州省黔西南州晴隆縣城南郊1公里處,這一條抗戰"生命線",是抗日戰爭中國際援華軍需物資運輸的大通道,為抗日戰爭取得全面勝利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2006年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州十八景"之一。
鄒人倜是鄒嶽生六弟的長子,伯父鄒嶽生1924年畢業於北洋大學土木工程科,畢生致力於中國公路、鐵路及軍用機場設計建設。鄒嶽生在二戰時期,由其領隊進行勘測設計,1935年配合西南公路局局長曾養甫,修建了美國援華物資經過滇緬公路的“24道拐”。
二戰時期,美國的援華物資經過滇緬公路到達昆明以後,必須要經“二十四道拐”的滇黔線,才能送到前線和重慶。“二十四道拐”成了中緬印戰區交通大動脈,承擔著國際援華物資的運輸任務。日寇曾多次派飛機對“二十四道拐”公路進行轟炸,欲截斷黔滇咽喉。
後來鄒嶽生在1950年的“三反”運動中蒙冤被捕入獄,直到上世紀60年代老人不告而別,生無蹤影,死不見屍。在鄒人倜看來,鄒嶽生一生都獻給了國家的公路、橋樑和機場建設。研究抗戰公路,研究和行走伯父當年行走的路徑,這是鄒人倜退休多年來最大的事情。
鄒人倜從《歷史的彎道》一書裡了解到二十四道拐的確切位置。“那是2005年,我第一次讀到這本書,書中提到設計者‘周嶽生’,我當時就下意識覺得,這可能就是我的伯父,而這二十四道拐就是老人蔘與修的。”鄒人倜說。
後來鄒人倜找到伯父的兒子鄒人傑,經過鄒家人多方查詢檔案和資料核實,最終確認,這“周嶽生”確係鄒嶽生。
因為這段路,也因為這段歷史,2009年11月,鄒人倜專程從西安趕赴晴隆,第一次近距離觀摩了這段在腦海中勾勒了多少次的“歷史的彎道”,並對相關材料中誤載的“周嶽生”進行訂正。
讓世界銘記24道
拐在此之後,鄒人倜率家族眾人,先後多次前往滇黔公路、滇緬公路,或徒步或駕車,踏訪伯父曾經戰鬥過的地方。
鄒人倜的妹妹鄒彩如從大洋彼岸的美國趕來,一睹二十四道拐風采,踏訪伯父曾經工作的地方,深切緬懷歷史,緬懷先輩們所鑄造的功業。鄒人倜先後幾次為這塊貧瘠的土地捐款,從貴州、雲南、廣西、南京、臺灣等地的檔案館查閱鄒嶽生歷史檔案,完善其一生為祖國工程建設的足跡。
銘記歷史,二十四道拐的歷史地位自然也應該被世人所知。作為鄒嶽生的後人,鄒人倜及鄒氏大家族更希望社會都知道,鄒老先生在修築二十四道拐,乃至整個黔滇公路、滇緬公路中的歷史功績。
2013年11月4日,世界聞名的貴州晴隆“二十四道拐”盤山公路領隊、勘察、設計者鄒嶽生紀念碑,在故鄉江蘇省阜寧縣落成,鄒氏宗族及友人近百人為其舉行了“緬懷‘24道拐’締造者鄒嶽生座談會”和“‘24道拐’締造者鄒公嶽生衣冠冢揭幕儀式”系列活動,以紀念鄒嶽生先生為國家交通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
2016年,在他的推動下,又在晴隆縣召開了“24道拐”國際研討會。會上又形成倡議書,呼籲將“24道拐”申請為世界物質文化遺產。2018年,鄒嶽生在辭世50後“破格”獲得抗戰勝利70週年紀念勳章。
讓世界銘記“24道拐”,這條路上一直都有鄒人倜先生的身影,他的大伯父鄒嶽生走在前面,他緊隨其後,以鄒家之血脈遺傳。他是那麼執著地前行,有很多人曾經質疑他,是想獲得政府的嘉獎還是外在的榮光,他都搖搖頭,什麼也不說。一個八十多歲的生命,還需要什麼解釋呢。
讓我們一起沉痛悼念鄒人倜先生,一起致敬這位家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