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前言:接下來我想按零售的”人“”貨“”場“三個角度,來分析下後市場的新零售會面臨的坑。

作者 | 張傑

2016年10月13日,在阿里巴巴雲棲大會的開幕式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提出了“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術、新能源”的“五新”概念。

“線上、線下和物流必須結合在一起,才能誕生真正的新零售。線下的企業必須走到線上去,線上的企業必須走到線下來,線上、線下和現代物流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創造出新零售”。

我們先看一下零售的概念:

零售其實就是把最終付錢的“人”(消費者)和“貨”(商品)連線在一起的“場”。

這個“場”,可能是場景,可能是物理位置,也可能是一個呼叫中心,還可能是你去拜訪陌生客戶的行為。

從零售的視角去看一下電商:

淘寶、天貓、小米商城、京東、有贊商城、直播電商、朋友圈代購、微商等,都是一個個“場”,賣家拿著“貨”去連線“人”,或是買家網聚“人”,一起去找“貨”。

電商用了20年,用網際網路技術在線上開闢了一個新的零售的場,搶佔了總零售15%(部分品類20%)的市場。

但到了2016年,阿里巴巴、小米和京東,都已經開始遇到增長壓力。怎麼辦?去哪裡找新鮮、便宜的“流量”?這時,依舊被傳統零售佔據著的80%~90%廣大線下市場,自然而然就成為網際網路電商的進軍目標。

怎麼進軍?從網際網路的雲端向地面空投傘兵部隊,帶著最先進的裝備,攻打傳統零售的市場,這就是“新零售”。

接下來我想按零售的”人“”貨“”場“三個角度,來分析下後市場的新零售會面臨的坑。

▌“場”的坑:新零售就是線上進軍線下?

所以我們看到的新零售案例,基本都是從線上改造或重建線下,比如,“盒馬鮮生”、天貓小店、小米之家等。

這樣很容易給人一種錯覺,新零售就得是“線上的”“電商型”企業,進軍線下。

這其實是表象。

從零售角度2017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6 262億元,這個市場體量足夠大到在網際網路上開闢一個新的消費“場”,僅有15%的份額就足以支撐起一個電商江湖,還有阿里巴巴這種巨無霸的企業。

但迴歸到產業網際網路,大部分值得幹的細分產業領域,都在1000億到10000億之間,這個市場的體量在零售業面前是如此的小,小到15%的體量根本支撐不起一個靠線上流量的大型企業,更何況大部分領域的產品標準化程度更低,根本完成不了總體量佔比15%的線上流量。

所以,後市場試圖建立線上流量,通過線上流量來“鉗制”線下的模式鮮有成功。

也許有人給我舉例某虎養車,誠然某虎工場店給了現在整體疲軟的後市場行業一個“興奮點”,在目前的1000家工場店也做到了幾乎100%快速流量導流建店,讓一家工場店4-6個月當月現金流盈利。

我想說,我們從大的產業視角下去看今天的工場店,其實是用“昂貴的”“不計代價”的線上流量,“補貼”到一個工場店,製造的盈利標杆,這個模式是有天花板的、是算不過賬來的。

當然,因為其輪胎和潤滑油的供應鏈持續貼補支撐下,可以持續保持2萬的日訂單,這個訂單量不到全產業的千分之一,但對於目前的1400家工場店來說足夠了。

但我們看到幾個微妙的事實:

1、某虎“保守”的將2020年開店目標定在了2200家,也就說明年計劃新增僅800家,這明顯不符合一個經過驗證的商業模式的發展速度,針對久未增長的日訂單資料,在未找到更好的流量突破點,現有的訂單流量可以算出其工場店開店數目在2500家左右。

2、這一年來,其定位專門做洗美的純洗店也在武漢等地嘗試,我認為這充分驗證了一個事實,線上流量見頂。目前的流量根本支撐不住工場店的持續擴張帶來的流量需求,必須尋找更多大量的、便宜的精準流量去支撐新開店。

3、按照可集中的固定資產來看,未來某虎的資本化資料還應該是供應鏈,基於工場店模式下的強控制力反向供應鏈缺失性感,但供應鏈企業的關鍵指標,高密度,需要在同一區域更多的工場店來支撐,這似乎和前面的資料是個悖論。

所以,後市場靠線上流量根本很難支撐起一家盈利、健康的終端連鎖。

真正的流量是線上下,後市場新零售的“場”從開始就應該線上下門店,門店才是後市場的流量入口。

轉化成新零售的語言,後市場的門店才是後市場新零售的“場”,線上不是。

盤活現有維修門店,將碎片化、孤島的小b的私域流量進行有效統一、形成產業協同才是一個產業級的後市場企業的真正使命。

圖片來自網路

從這個角度,阿里正式提出S2b2c(supply to business,為小賣家提供一站式供應鏈服務)模式,賦能廣大夫妻店小賣部的天貓小店計劃更值得對標。

▌“人”的坑:到底是誰的使用者?

創辦一家中小型綜合修理廠的投入大概在100萬-500萬人民幣,不便宜,也不算貴。固定成本主要投入在牌照申辦、裝置購買、裝修以及一開始的運營現金流。

如果是技術出身的老闆,店面人員可以減配到幾個中工和學徒,一個採購,庫管。

餐飲行業的消費者,還有可能去不同地點的門店。但是對於車主來說,熟悉一家門店以後,更換其他門店的可能性非常小。

幫使用者修車涉及到零配件採購、技術。這些店面都能自己搞定,很少需要和別的店面協調資源。換句話說,門店與門店之間沒有什麼可以分享的固定成本,做成連鎖的意義不大,這個行業自然會呈現比較碎片的狀態。

所以,就像我們不能用7-11超市的邏輯去看美團外賣,賣貨和賣服務還是有本質的差別。

傳統實物零售沒有技術的成分存在,所以可以買來即用,比如餐巾紙。因此,這樣的標準品,在C端很容易通過品牌和品質的背書完成簡單消費決策,所謂的服務僅僅是銷售過程更熱情一點、多叫幾個“親”、賣獼猴桃多送個削皮器、手寫個感謝信......

而修車這個產品的交付:

1、在汽車配件方面,車主無法具備專業知識來做品質識別,除了對潤滑油和輪胎品牌認知,還僅是品牌、不是品質;

2、有了合適的配件,還需要專業的技術來完成配件更換和安裝,這個車主也無法自行完成。

基於以上,車主對修車這個產品的消費決策就會變得茫然和無助。通常這個場景下的消費決策心理會變成,選擇更信賴的熟人(我的朋友驗證過)或者更專業的4S店(哪怕更貴一點,但出了問題他會負責)。

在4S店,使用者的心態是主機廠專修體系,用的原廠件,技術和配件的問題都解決了,但是太貴,而且似乎4S店也沒有那麼誠實的給使用原廠配件、或者聽話的只修該修的地方。

因此,才有了獨立第三方修車市場的存在。理論上應該提供更放心、更實惠、更便捷的修車服務。

我對賣修車服務最大的不同是,在汽配+技術的綜合封裝下,修車服務變成了另一個新的商品,而不應只是汽配的零售場景構建。

就像豬肉、青椒,在餐廳經過廚師的加工,變成一道青椒肉絲,再配以餐廳就餐環境,打包形成的新的商品。我們不能用純青椒和豬肉的成本去衡量一盤青椒肉絲的價值。

因此,後市場服務是一個付費權在使用者,決策權一部分在小b的生意模式。

我們再來看使用者資產,因為修車其專業性和服務屬性,使用者普遍對門店的信任要高於平臺。“線上的千言萬語,不如線下的一次見面”。

因為今天碎片化的維修業態下生存能力最強的依然是夫妻店,一如天貓小店服務的小賣部群體。門店被他們視為養活自己一家老小的收入來源,不計工作市場、不算社保、每天工作十幾小時,耐心的服務和維護每個使用者。

三頭六臂CEO宋繼斌說:“我發現一個特點,我們的加盟商在6點以後出貨佔比在15%左右,說明很多修理廠也是一樣的。還有一點,晚上十二點以後,每天都有開單,說明,有些修理廠十二點以後還在工作。 這些修理廠就是我們今天討論的這幫人,這些人值得我們好好研究與好好尊重。一幫為了家庭在拼搏的人,不會被社會淘汰,這是基本的判斷。他們一定會升級,進化,也一定會越來越強。”

“一幫為了家庭在拼搏的人”,我想這也是夫妻店的效率高、成本低、堅持性強的諸多優勢來源吧。因此,和電商不同的是,C端使用者資產更傾向於是門店資產多一些。但不可否認,這些夫妻店需要賦能、提升效率。

在沒有系統化的真正S平臺出現時,指望小b的自我進化很難,也不專業,容易走偏,以上就是一個真實的夫妻店老闆的心聲。

“S2b2c 模式最核心的是 S 和小 b 要共同服務 c 。小 b 服務 c 離不開 S 平臺提供的種種支援,但是 S 也需要通過 b 來服務 c 。”

這是在S2b2c模式下,重新定義的三角關係。由過去的線性的B2b2c零和遊戲關係,變為共生共贏關係。S2b2c 模式最核心的是 S 和小 b 如何合作,共同服務 c ,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S 對小 b 賦能的力度越大,S 的價值越大;同時,如果小 b 對 c 提供的服務越有價值,S + 小 b 對c 的價值比傳統的 B2c 價值就越大,這個模式創新的價值就更大。

如何衡量門店銷售的效率呢?根據成本結構的不同,我們通常會用“人效”或者“坪效”來衡量。

人效=(流量×轉化率×客單價×復購率)/人數

坪效=(流量×轉化率×客單價×復購率)/店鋪面積

修車的時長決定了一個修車師傅的人效天花板,坪效極限制約了線下門店的想象力。修車這個行業的效率,理論上受人效和坪效的雙重製約。

S平臺的賦能突破點也就在這兩個效率公式上體現,比如服務SKU的增加、異業聯盟的匯入......

這些具體的方法將在後面的文章詳細展開。

▌“貨”的坑:供應鏈是結果而不是目的

如上所述,從資本視角,汽配供應鏈是比較容易量化的可集中的固定資產。

但這樣容易給大家一個錯覺,似乎做好B2B供應鏈就OK了,似乎就可以打通產業鏈一統江湖了。

但是必須認清,供應鏈的統一、有效協同並不解決最終問題。

如果沒有客戶最終購買,供應鏈的所有環節無法真正受益,全供應鏈都只是在做沒有多大意義的轉移庫存的“搬箱子”工作。

這是因為錯把小b當成末端的商品供應鏈,給商業界帶來一個頑疾,那就是庫存。汽配供應鏈裡的庫存問題,甚至有一個專門的名字:牛鞭效應。

從門店層層反饋到製造商的生產資料,被不斷放大,越來越失真,像甩動的牛鞭一樣。而牛鞭效應的代價,就是整個商品供應鏈中積壓的庫存。

這是基於門店端對C的資料採集和分析,實現真正的C2M,供應鏈的反向定製,重點在反向。

我們這個更復雜、競爭更激烈的後市場商業環境,最健康的供應鏈建設應該是汽配交易和客戶交易雙螺旋增長。

基於對行業的判斷,應該有一次反向供應鏈的機會,即不是通過正統的先砸B2B供應鏈,後做修理廠和C端整合的方式。

而是通過C端品牌的運作和小b的高效率整合方式,形成對小b的多項賦能共生體系,只有和小b共生關係的達到一定程度。

小b在平臺端的採購覆蓋率是非常高的,小b店面密度也很好的情況下,反向供應鏈的建設成為可能。

這個模式的缺點是小b很難形成足夠的區域密度,支撐自建供應鏈的優勢,但其區域門店密度一旦形成,反向構建的供應鏈的健康度和穩定度要強很多。

不管什麼時代,商業的規律從來沒有變過:

要麼用“創新”的方法,做出別人做不出的商品,獲得“定價權”;要麼用“效率”的方法,做到別人做不到的價格,降低“定倍率”。

後市場天然不具備獲得“定價權”創新屬性,只能走“效率”模式。

什麼是定倍率?定倍率就是商品的零售價除以成本價得到的倍數。

100元成本的東西賣500元,那它的定倍率就是5。定倍率是商業世界最基礎的邏輯之一,是衡量商業效率的重要指標。定倍率越低,效率越高。

服裝業定價的模型是將商品的製造成本直接乘以一個倍數,比如乘以5或者乘以10,得出的數字就是這個商品的建議零售價。服裝行業的定倍率大概是5到10之間。

我們通常看到一個物品比較貴,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交易成本環節,整個商品價值鏈太長,附加在上面的成本太高。

那麼供應鏈端可以降低定倍率的空間,有每層代理機制、物流效率、乃至B2B汽配的品牌溢價.......

同樣,這個話題在後面文章展開,這裡不多說了~

悟道時刻:

為了研究新零售,最近跑了不少店面,盒馬鮮生、Costco超市、7-11、全家、永輝超市、無人超市……

大家一致結論,選個學區房!嗯!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三大運營商5G套餐資費曝光:起步價均為128元,含30G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