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一直被“五環內人群”吐槽的拼多多,它的市值已經在上週超過了京東,達到了464億美元,成為了中國第四大網際網路上市公司,排在它前面的,只有阿里、騰訊、美團這3家公司了。

不僅如此,拼多多的活躍使用者數上3.85億。

我想說的是,好恐怖的拼多多!

你要知道,拼多多成立於2015年,距今不過4年時間,它在淘寶和京東壟斷了電商行業的情況下,居然長成了一個龐然大物。

現在經常能聽到人說,紅利散盡、行業紅海、巨頭壟斷……總之就一句話,沒機會了。

但另一方面,美團、拼多多、抖音、瑞幸咖啡、三隻松鼠、喜茶、網紅電商……這些新物種卻又鮮活的在你面前蹦來蹦去。

你能說沒機會了?

當然不能。事實上,這一波的商業升級,才剛剛開始,網際網路作為基礎設施,正在對各行各業進行徹頭徹尾的升級。

商業科技的發展,大體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機械化、自動化、資料化和智慧化。

機械化,指的是用機器替代人力,比如汽車;

自動化,指的是機器越來越自動了,比如自動擋汽車;

資料化,指的是把資訊變為資料,並可以互動和流通,比如智慧手機把你的位置資訊變為了資料;

智慧化,指的是機器通過演算法對資料進行處理,並自動決策,比如滴滴把你的位置資料和司機的位置資料進行精準而高效的匹配。

資料化是智慧化的前提,沒有資料化,就不會有智慧化。

現在很多行業連資料化都還沒有完成,就更別提智慧化了,這不僅僅指前端面向用戶的介面,更指後端的供應鏈。

抽象來看,商業可以分為三個基本要素,分別是:需求端、供給端和連線方式。

你要做的,就是隨著環境的不斷變化,用新元素不斷的升級這三個基本要素。

舉個例子,你有打車的需求,以前你只能站在馬路邊攔計程車,但現在你有了智慧手機,你可以通過滴滴來打車,在需求端,滴滴把你的位置資訊和打車需求資料化,在供給端,滴滴把司機的位置資訊資料化,然後通過演算法,把需求端和供給端進行智慧匹配。

你別看只是三個基本要素,你可以創新的地方非常多。

說一下文章開頭的拼多多。

在需求端,首先是新人群,以紅米為代表的低價智慧手機迅速普及,讓三到七線使用者迅速上網,而這部分使用者很多都沒有網上購物的經歷。

其次是使用者對低價的需求,2017年,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5974塊,也就是說,每個月可支配收入只有2100塊,再除去吃和住,你覺得還能剩多少呢,而且這是平均值。

很多人嘲笑拼多多,說它是消費降級,關於這個問題,黃崢在採訪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我非常認同:消費升級不是讓上海人去過巴黎人的生活,而是讓安徽安慶的人有廚房紙用,有好水果吃。

所以,你要服務的使用者,到底是你口中所謂的“五環內人群”,還是更廣的福斯消費者?

再者,從表面看,拼多多是一家電商公司,但其實它還是一家娛樂公司,拼多多首頁最顯眼的位置,你能看到現金簽到、金豬賺大錢、限時秒殺、多多果園……

它植入了大量遊戲的基因。

拼多多給使用者留下的心智模式是:你閒著的時候,就來逛逛,即使不買也可以玩玩遊戲,而且我們的商品價格都挺便宜,說不定有你需要的,你就隨便逛,在眾多便宜的商品中挑你需要的。

在供給端,2015年淘寶打假,打掉了24萬低端供應鏈,但他們也要活下去啊,怎麼辦?他們來到了拼多多。

好處是,拼多多在起步階段就有足夠的商家,但壞處也很明顯,很多假貨在平臺上濫竽充數。

這也是拼多多被大家吐槽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拼多多是有假貨,但不代表它永遠有假貨,淘寶在2003年剛起步時也有很多假貨,但後來淘寶解決了這個問題。

所以拼多多做了兩件事,一件事是打假,另一件事就是供應鏈升級。

它想要提供高性價比的商品,就必須進行供應鏈升級,用技術手段讓成本結構發生徹底的改變。

這一步拼多多正在走,而且以後會一直走。

很多人對價效比的理解是錯的,以為價效比高就代表著商品很便宜但品質不行,其實不是的,供應鏈升級就是為了能夠用更低的成本生產出更好的產品。

小米和名創優品你應該很熟悉,拼多多和這兩者是一個意思。

在連線方式上,拼多多也做了很多創新。

PC時代是流量邏輯,關鍵是搜尋和分類,而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是人的邏輯,關鍵是推薦,拼多多是人的邏輯,而不是流量邏輯。

黃崢說,我們要做的事情永遠是匹配,讓合適的人在合適的場景下買到合適的東西。

創新其實無處不在的,就看你有沒有進行深入思考,從而找到你所在行業的本質。

2011年的千團大戰你應該還有印象,5000家團購網站同時做團購,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都以位置為中心,提供生活服務團購,比如餐飲,但緊接著大家發現,實物團購因為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上量更快,比如月餅,所以幾乎所有的團購網站都去做了實物團購。

但美團沒有去做,因為王興想的很清楚,實物團購是阿里的事,做實物團購是找死,果不其然,阿里推出了聚划算,結果就是一片一片的團購網站相繼死去。

在需求端,王興知道阿里是實物電商,但阿里並沒有涉及到生活服務電商,所以美團的定位是生活服務電商,和阿里是錯位競爭。

這期間有一個很關鍵的因素,智慧手機逐漸普及了,使用者逐漸從PC網際網路向移動網際網路遷移,所以美團堅定不移的轉向了移動網際網路,那時候所有的團購網站都做線下廣告,只有美團沒做,它把所有廣告的錢,都投在了線上。

隨著千團大戰的結束,美團從團購不斷擴張到外賣、電影票、酒店、出行等領域,雖然種類繁多,但都沒有脫離生活服務電商這個定位。

在供給端,美團做了餐飲業幾乎一切的資訊設施:電子選單、收銀POS機、SaaS系統、ERP等等,當然也包括了食物供應鏈和外賣的智慧配送系統“超級大腦”。

前面說了,商業科技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機械化、自動化、資料化和智慧化,所以你就能理解美團在供給端做這些事的意義了。

最近幾年網紅電商很紅,它給很多傳統的品牌帶來了很大的衝擊。

拿服裝行業舉個例子,庫存一直是服裝行業的致命點,按照傳統的模式,庫存永遠也解決不了,但這個問題卻被網紅電商很好的解決掉了。

因為他們根本沒有庫存,而且可以有無限的款型,他們只生產一件樣衣就好了,然後直播賣貨,在直播過程中各種講解和穿搭,如果粉絲喜歡,就可以直接下單預購,拿到訂單後,網紅後面的供應鏈快速運作,迅速的按照訂單來生產服裝。

網紅電商的這種方式,把需求端、供給端和連線方式徹底的改變了模式,按需生產,沒有中間商賺差價,而且因為沒有庫存壓力,不需要把庫存的成本分攤到每件服裝上,所以反而價格會更低。

當然這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背後的供應鏈能夠支撐這種模式。

所以話說回來,既然服裝行業可以通過這種方式,那其他行業按理也是可以的。

其實只要你去深入思考和研究,你就會發現,還有很多很多的產品都可以在需求端、供給端以及連線方式這三個基本要素進行深入的優化。

未來其實已經來了,只是分佈得還不夠均勻。

在美團身上,你能看到美食、外賣、酒店、電影票、出行、景區門票、娛樂等等,你說美團又是什麼公司?

很多人都在談邊界,其實邊界都是我們自己給自己的束縛而已。

以現在的變化速度,再用行業來分類,已經不能滿足現在的發展了,反而會把我們束縛住,就像大學裡的專業一樣,在大學裡只學一個專業,但工作後你發現,哪一項工作不是跨專業的?

拼多多的使命是多實惠、多樂趣,美團的使命是幫大家吃得更好、生活更好。

如果從使命這個角度來看,拼多多和美團其實一直在做自己想做的事。

跨行業什麼的,邊界啊,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把不同行業裡的好的元素,組合起來,更好的服務你的使用者。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阿里斥資1億美元巨資收購Teambition,微信或將迎來最大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