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是一年一度的程式設計師節,但一個訊息卻讓程式設計師們高興不起來了:阿里巴巴集團85後高管,淘寶兼天貓Quattroporte蔣凡,要求,公司要儘快實現P8職級35歲以內(1985年後出生)。
隨著熱度的不斷髮酵,昨日“如何看待網傳阿里巴巴蔣凡要求儘快實現P8全員35週歲以內?”一度成為熱議問題。
下午阿里官方出面闢謠,表示訊息不實,阿里巴巴集團從來沒有任何對職級的剛性年齡限制,更沒有任何人做過類似要求,在阿里巴巴,無論是招聘還是晉升,從來沒有涉及年齡的規則。
儘管阿里官方出面闢謠,但不可否認的是,“35歲現象”都客觀地存在於職場之中,在網際網路企業尤其明顯。35歲,各大用人單位都把“不待見”三個字直接寫進招聘裡,超齡的不要。既然35歲這道坎兒是客觀存在的,那麼我們該如何做準備,去應對被優化、被邊緣的風險?
被邊緣的35歲
30-35歲可能是網際網路人最焦慮的年齡段。
美國職場調查機構PayScale資料顯示,截止到2018年,蘋果的員工平均年齡是31歲,Google的是30歲,而Facebook和LinkedIn的員工則只有29歲。在中國,這個數字更小,騰訊和華為等企業的平均年齡僅為28歲左右。
2017年,華為發生“集中清理34歲以上交付工程維護員工”的風波,儘管華為事後否認了此事,但無論如何,這又點燃了一次中年網際網路人的焦慮與危機。
那些被“優化”的網際網路中年們,身上揹著家庭的重擔,也有著多年的工作經驗沉澱,裁員潮之後,他們卻只能另覓他路。
離開大平臺後的“中年人”都去了哪?
習慣了大平臺的工作節奏、工作氛圍、福利待遇,突然離開,對任何人都是考驗。能夠安然度過考驗,關乎的不僅是能力,還有心態。
很多傳統企業,其實很急迫的想要招攬有網際網路背景的人才,但是他們的企業文化和福利待遇與網際網路大廠肯定存在差異,這個時候就看個人選擇。離開大平臺的員工們大多數選擇是到體量更小一級的網際網路公司。
上有老下有小的35歲中年人們,如果因職業發展遭遇瓶頸甚至挫敗,有可能再也跟不上時代潮流,從此一蹶不振。
面對變化,如何開啟下一站,個人心態的調整最為關鍵。
我不再年輕,但當下即是未來
崑崙萬維的董事長周亞輝說過:“人的一生會有很多機會,機會總是均等的,不均等的是學習能力,要在時間上積累。”
積累到35歲,人開始兩極分化,有真本事,才能平步青雲。
這兩年,全民創業大潮無疑給了35歲以上的人,開闢出一條新的上升通道。我們身邊不缺鼓舞人心的故事,三年前敢於裸辭的同事,現在也小有成就,擺脫了死工資的拖累。
有點羨慕,但也清楚他吃了多少苦,成功源於不斷地積累。
說到底,人生是一場逆水行舟的修行。
每個年齡段都有各自的不容易,無論是誰,職位高低。
要麼乘風破浪,厚積薄發,要麼一落千丈,慘遭淘汰。
馬雲才是阿里最拼的銷售,一不小心就飛出1000個小時,直逼飛行員一年的工作上限,去各國拉單;馬化騰也熬夜,程式設計師凌晨兩點給他發的PPT,20分鐘後就等來了修改意見;任正非也要給公司做公關,今年就是華為最大的危機,平時低調,遇到事兒,任總親自衝到第一線。
沒有誰可以不努力,你所放縱和浪費的每一天,都是在給自己製造危機,只是等它集中爆發出來的時候,你才意識到,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所以,如果你還有時間,警醒一點,至少找出一種方式讓自己活得好。如果你已經過了35歲,後悔萬分,也別慌亂,有問題就儘快改正。
悔恨別都用來折磨自己,不如把它化作決心和執行力,去面對那些你覺得很難,但又必須去做的事,別再無限期地拖延。
就算你不再年輕,當下就是未來,只要肯開始,就有變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