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動支付的賽道上,阿里和騰訊在海外正在正面交鋒。
阿里的支付寶、騰訊的微信支付已經在日本、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高棉等國家流行起來。在這些地方的大街小巷,到處可見支付寶和微信支付。而支援支付寶、微信支付也成為當地商店的吸引力之一。
但這僅僅是中國網際網路科技企業海外擴張的冰山一角。以阿里為例,除了支付寶和國際電商,阿里雲已經進駐全球200多個國家,併成為全球前三、亞太第一的雲服務商。有著“國際版淘寶”之稱的速賣通在全球化的發展程序上不斷提速;大力度投資海外科技公司的騰訊近年來陸續在內容和遊戲方面著手,投資了多家企業。
另外,除了阿里和騰訊兩個巨頭,中國科技企業近年來在海外市場也斬獲頗豐。抖音短視訊的國際版Tik Tok、小米、聯想、華為在國際市場上的市場佔有率逐年提升。
今年7月的《財富》世界500強榜單顯示,與世界500強相比,2018年中國上榜企業平均銷售收入與淨資產兩項指標與世界500強上榜企業數值基本持平;與傳統經濟大國的上榜企業相比,上榜中國企業在銷售規模和資產規模已經不輸日本、英國、法國與德國企業。
不過,這並不代表中國企業可以高枕無憂。“中美大公司在‘跨國程度’上仍有較大差距。”全國企業合規委員會副主席、北京新世紀跨國公司研究所所長王志樂當時表示,全球型大公司形成超強的全球競爭力的真正祕訣在於,他們吸納全球各地最佳資源加以整合,把價值鏈延伸到全球,從而構建全球價值鏈。
但與全球最大的跨國公司相比,中國最大跨國公司的跨國程度也還是處在初級階段。
現在,隨著中國企業不斷“走出去”,“跨國程度”的提升將只是時間問題。
巨頭出海“買買買”
對於所有網際網路巨頭而言,尋求新增長無外乎三條路:往下沉、走出去和拓展新業務。近年來,“走出去”成為越來越多中國網際網路巨頭的戰略重點。
2014年,阿里巴巴將全球化定為公司的基本戰略。兩年後的2016年4月,阿里斥資10億美元收購Lazada 51%的股權,以此進駐東南亞市場。2017年6月和2018年3月,阿里又分別增資10億美元和20億美元。
通過投資Lazada,阿里也進一步鎖定了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越南和菲律賓在內的東南亞地區的6億消費者。
除此此外,阿里通過投資印度零售電商BigBasket、Snapdeal,收購移動支付平臺Paytm的大部分股權進入印度市場;通過收購擁有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緬甸和尼泊爾市場領先份額的電商公司Daraz,進入中東市場。
根據阿里2019財年財報,截至2019年3月31日,在2019財年內,海外零售和批發業務已經為阿里創造277.25億元營收,佔總營收的7%。
騰訊同樣看重海外市場這一塊“蛋糕”。
資料顯示,騰訊已投資幾十家美國公司,除了多家醫療公司外,騰訊甚至還參與投資了兩家外太空科技公司。即便跟美國本土公司相比,騰訊投資美國科技公司的數量也可以排到第11名。
而除了自身擅長的科技領域,騰訊想要抓進手裡的東西更多。
中國調查公司IT桔子統計資料顯示,2018年騰訊的投資案件中四成以上為音樂、線上視訊、遊戲開發等娛樂相關企業。
多領域展開廝殺
除了“本職”領域,巨頭們還在多個賽道上短兵相接。
在“雲”領域,阿里雲於2016年宣佈在中東、歐洲、澳洲和日本開設四個全新的資料中心。就在2017年10月,阿里雲於馬來西亞設立資料中心;2018年3月,阿里雲於印尼的首個數據中心投入運作;2018年,10月阿里雲於英國開設兩個可用區,加強歐洲業務。
資料顯示,截至2019財年,阿里雲在亞太雲端計算市場擁有規模最大的雲端計算基礎設施,佔據亞太雲端計算市場份額的19.6%,為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數百萬客戶提供雲端計算、大資料和人工智慧服務。
對此,騰訊也不甘示弱。根據公開資料,2014年起,騰訊依次在香港、新加坡、多倫多設立資料中心。2017年,騰訊位於矽谷的資料中心開始運營。截至2018年底,騰訊雲的全球基礎設施已經覆蓋25個地區,運營53個可用區。
而支付寶則是支付領域的“老將”。在海外支付領域,支付寶已經覆蓋國家和地區55個、處理貨幣交易27種、接入商戶10萬家。
但巨頭們也足夠聰明,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騰訊和阿里選擇了不同的擴張路徑—阿里以螞蟻金服為工具,以跨境線上業務、跨境線下掃碼支付業務以及投資併購進行海外支付戰場搶奪;而微信則選擇了以拓寬微信支付線下場景為主要路徑。
但這也足以一窺網際網路巨頭們海外之路的荊棘遍地。
不管如何,海外的網際網路市場註定是一個不平靜的市場,各個公司均瞄準這個市場,巨頭們想要進入,除了來自市場的挑戰,還要迎接來自同業的競爭。
阿里和騰訊,你更喜歡哪個? 單選
0人
0%
阿里
0人
0%
騰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