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其實上班的時候都有接觸過一點新能源,不過那都是“早年間”的事情了。大概是在2012-2013年吧,在當時確實還是個非常新非常熱的概念。

印象中當時風電和光電的成本差不多,並不像現在差別這麼大。但是無論如何,當年的新能源在拿到到補貼的情況下是沒有辦法賺錢的。要想賺錢,不靠賣電,只能靠賣概念。

當然,裝置製造商賣裝置可以賺錢,但是並不負責後續的發電和維護,所以是兩個不同的環節。

那時專案沒有成,後來的很多年也就不再關注了。直到最近新能源題材重新出現,又重新去了解。所以可能也是犯了散戶經常出現的一個錯誤,就是對股票有先入為主的情節。

***********

前段時間跟一個在電力行業工作了十幾年的朋友探討了一下,問他風電有沒有發展前景。結果有點出乎意料,可能還是我原先做的研究太少。憑記憶隨便寫點了解到的資訊吧。

目前咱們火電的佔比還有70%左右,水電佔比16%,剩下的風電、光電以及核電,都只能幾個百分點而已。水電這幾年也是在大力發展的,但是由於會受到河流和地形的限制,可擴容的量畢竟有限,也就是說可能會有開發完的一天。

所以有風有太陽就能發電的新能源,無論是可擴容的空間還是門檻,都要比水電好很多(不比較其他優勢的話)。我們的光伏裝機量已經連續很多年世界第一了,但都只說裝機量,沒說發電量。

因為幾種不同的發電形式成本差很多,水電可以低至1-2毛一度,火電3-4毛,核電也在4毛左右,風電和光電的成本幅度就要4毛往上了,海上風電目前還高到7毛。

為什麼十四五一說新能源,大家都比較關注光電,而不是風電?

一方面是成本趨勢不同。2019年,光電的成本下降了9%,而風電只下降了2%。過去10年間,在各類可再生能源中,光伏發電平均成本降幅最大,超過80%。直到現在成本還在大幅的下降,相比之下風電的成本下降已經放緩了很多,風機的成本有一定剛性。

另一方面,光伏有個分散式發電的噱頭,就是家家戶戶都能裝(有屋頂的那種),而風機就沒有這個優勢。如果除了光伏電站之外,每家每戶都去安裝光伏裝置,製造商就能賺得盆滿缽滿。

不要問我有多少戶會去裝,城裡住小區的確實裝不了,但是出了城,帶屋頂的人家也不在少數。至於發電上網能省幾個錢能賺幾個補貼,還得細說。裝置製造商的訂單有預期,盈利也就有了預期。真正值得炒作的,是“預期”。

這兩點是最淺顯的,也是散戶最可能看得懂的。如果要去深入地細算上網電價或者熱電聯產那些概念,當然還有很多東西可以挖,但是現在根本沒有到那一步。

光電的成本要全面大範圍低於火電應該還需要好幾年,目前只在部分地區實現而已,這也是隻談裝機不談發電的原因吧。現在很多省份都還保持著一定的棄光率和棄風率,既然工廠都閒著沒在生產,為什麼還要繼續建工廠呢?

只要裝置製造出來安裝了,發不發電都能帶動一定的GDP。這幾年沒有哪家發電企業出現過爆發式的增長,因為發電是保證民生的事情,穩定才是最好的。所以十四五提到的新能源能帶動的不一定是發電這個環節,而大機率是裝置製造的這個環節。

上週的經濟會議提到了碳達峰和碳中和,週末看訊息高瓴資本150億進入光伏市場,反應很強烈。和其他長線的投資不同在於,高瓴資本可以投資一個領域很長很長很長很長的時間。

現在光伏的成本剛剛在小範圍可以趕上火電,但是高瓴資本完全可以熬到光伏發電成本全面低於火電的階段。而且根據高瓴投資醫藥的習慣,不僅要投資,還會動用自己的資源幫助所投標的,遠超出了散戶的範圍,不能算是炒股了。

如果看好新能源板塊,短期的大機會估計也集中在光伏裝置的製造上吧。

************

手中還拿著節能風電,從6月份開始漲了一點,還是很有信心的。但是現在感覺邏輯都被毀掉了,換又不知道換成哪一隻好。長期持有似乎沒什麼價值,短期按技術面賣也不划算。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宣告:文章內容為本人實盤操作,僅代表個人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自負盈虧。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7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由螞蟻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