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聽了多位來自學界、實業界的同仁關於智慧製造的探討,大家都對“智慧”表示了審慎的態度,而共同聚焦到了製造的本質在於材料科學及應用的問題。即,材料工藝才是製造的核心問題。
01製造是對材料的處理
深耕產業的人其實都是清楚的,本質上,材料方面的創新才是真正能夠讓製造業生產出更為經濟性的產品。而製造本身是透過機械、電氣控制、智慧演算法來對材料的成型過程進行處理的,以解決材料的質量穩定性、成本經濟性,所有的製造的問題都是圍繞材料配方、成型工藝、生產流程等展開的(各種測量、控制、智慧都是去提升人機料法環的效率、品質與成本)。
02工業軟體是對物理知識的封裝
期間也談到工業軟體,其實也是對材料如金屬材料的物理特性分析、成型工藝、運動學效應、流體、塑性或彈性變形等問題的機理模型的構建,透過反覆的測試驗證,形成在製造中可複用的軟體,工業軟體的本質是對工藝知識的封裝,其形成是透過大量的資料積累而建立的,而各種機理建模、資料建模都是將這種知識進行固化,以便複用,進而降低製造成本。
03製造的初心不能忘記
當然,大家雖然謹慎,卻並非否定智慧的作用,而是圍繞材料,尋找更為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工具,與以智慧為生存的不同,演算法與軟體本身是其盈利模式,而製造業的盈利在於更為物美價廉滿足使用者需求的產品,而智慧是一種用於提高研發效率,對於促進知識的積累、分析、測試、應用效率有很大的幫助,擺脫對人的經驗,以及將隱藏額知識顯性化,顯然,在這方面,智慧,包括機理的和資料的建模方法、資料處理、分析能力都是可以來幫助解決問題的。
巧用資源,藉助於已經不斷經濟的晶片(如視覺與影象處理晶片)、通訊(5G與TSN等)、網路、AI軟體工具、模擬分析工具,來解決產業問題,是的確需要更好的跨界融合的。但是,必須清晰,製造業它本質是什麼?目標是什麼?帶給使用者什麼樣的收益,這些“初心”不能忘記。
04製造業到了一個十字路口
另外就是大家有了共識,原有的依靠模仿、逆向工程,以及基於大規模生產帶來的底價競爭模式到了盡頭,對於每個本土企業,都必須思考長遠發展之計,思考如何更為深耕,從廣度、什麼都去做,聚焦到更為細分、專業的產品與服務領域,才能讓企業處於良性健康的發展。
管理同樣是生產力,如何更為有效的培養生產製程管理,更為精細化的製造運營、企業運營,挖掘人才潛力,提升企業效率,這也是必須要去思考的,依靠快速的模仿賺快錢的日子必然過去,再回頭看我們的經營實際上非常的粗放,要更為精細的運營。
國家對製造業的寄望與投入也是意志堅定的,從國家宏觀政策視角也做了分析,因此G博士說未來20年,對於我們中國製造業,是更為有機會的20年,我們會更為茁壯的成長,因為,當我們意識到這些問題,能夠把中國市場大、測試驗證條件更好的優勢發揮出來,製造業仍然是大有可為,即使是傳統的產業,仍然可以藉助於新技術、新方法來發揮其生命力。
05迴歸是件有意義的事情
對於這樣的交流,大家有了共識——即,材料、工藝才是製造的核心,而如何在研發、製造方面更好的效率,也必須藉助於更為高效的管理理念、方法、工具來實現。
雖然僅僅是一次會議,但是,結合這一年和產業的互動來看,相信我們看到的是產業、學界的務實風向,這大概也是特朗普同學卡脖子給大家的啟示,總之來說,我們製造業的確遇到了困難,卻並非那麼糟糕,因為至少我們清楚我們應該如何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