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社群團購在國內引發熱議,反對觀點認為,網際網路巨頭利用資本優勢殺入社群中的傳統商販市場,會對原來賴以生存的菜販、小商販構成威脅。
也有人將之與日本的實體店跟電商之間的競爭作對比,特別是到過日本旅遊的人會發現,日本的實體店依舊非常繁榮,於是有觀點認為,日本的實體店打敗了電商。
1、電商不是日本社群商販的敵人國內對於日本的電商其實存在一些誤解,日本電商固然沒有像國內那麼火爆,但也沒有那麼不堪。
先看資料:日本的電商在銷售總額的佔比大概為6%,相較於中國的20%多,確實遜色很多;但如果從全世界範圍來看,這個數字並不算低,日本的電商規模在全世界排名第4位,僅次於美國、英國,遠遠高於德國、法國等發達國家。
再從電商的人口使用率來看,日本有7000萬人在使用,中國則為6億,但以總人口的平均來計算,其實日本電商的普及率要高於中國。
此外,本次社群團購的商品,主要是食品、蔬菜、瓜果等等,日本食品的電商使用率大概為2.4%,中國在2.6%左右,實際上差別並不大。而德國、法國等發達國家的食品電商率則高達5%,這可能與工作時間有關,西歐國家的食品店下班時間早,民眾不得不選擇網上購買食品,在日本則不存在這個問題。
相較於社群團購的競爭,日本傳統的社群食品店最大的危機是大店鋪的出現,也就是歐美Mall模式的大型商業中心,它們的出現衝擊了很多社群小商店和商店街。
在2000年之前,日本的《大店鋪法》一直對大型商業中心加以限制,主要就是要保護這類傳統的“夫妻老婆店”。而在小泉時代,美國克林頓政府強烈要求日本開放國內的消費市場,允許沃爾瑪這類的大型商業中心在日本開店,最後日本政府不得不修改《大店鋪法》,放鬆了對大型商業中心的限制。
時至如今,日本國內也形成了兩大全國性的超市連鎖系列:一是永旺集團,一是伊藤洋華堂。傳統的小商販面臨的更大威脅,是這些大型商業中心的不斷擴張。
儘管日本政府後來又修正了《大店鋪法》,諸如規定大型商業中心開張的時候,需要對周圍的小商販進行一些補償,或者優先讓其入駐,給予優惠政策等等,但隨著民眾消費習慣的改變,人們越來越習慣在購物中心進行消費,因為它既滿足購物需求,又提供各種各樣的生活體驗。
所以在日本,電商並不是小商販真正的敵人,大型購物中心和連鎖超市才是。
2、日本的社群團購很難玩得轉反過來看,日本的電商能不能像中國的網際網路巨頭一樣,利用資本優勢進入傳統的食品市場?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日本的法律以及傳統的流通商業習慣,限制了電商在此領域的發展。
戰後,日本設立了一個很特殊的農業部門組織“農業協同組合”,簡稱“農協”,這個組織和國內早期的供銷合作社類似。
農協不光握有政府的資金支援,還擁有很多特權,諸如化肥、農藥、種子等稀缺資源,農戶必須透過農協才能夠購買。相應的,農戶所種植的農作物,尤其是大米,必須100%透過農協流通,直到最近幾年開始解禁,目前一些縣市的大米可以自由進行市場交易,但價格一般會低於農協,其他瓜果蔬菜也基本如此。
而且農協的這些做法,是不受日本的《壟斷法》限制的。
此外,日本的流通結構中還有一個很特殊的地方,那就是基本上所有的農產品流通都要經過中間批發商,即商社。
作為中間商的商社,在流透過程起了什麼作用?
首先,商社有雄厚的資金,還有大量穩定的產品流通渠道,一般的農產品透過中間商社交易,中小企業或農戶可以獲得資金和穩定的渠道。而且雙方屬長期合作,簽署有排他協議。如果試圖跳過商社,銷售給第三方渠道,就意味著要下決心結束和商社的長期合作。
在日本,一般的食品加工業,特別是區域性的小型食品加工廠,由於沒有足夠的資金實力和市場營銷能力,出於風險考慮,不會輕易把產品交給電商銷售,因為電商目前在日本的普及率,還不足以為其打通全國範圍的流通渠道。
其次,商社另一個主要功能是承擔風險。透過商社賣到超市的產品,萬一出現食品安全問題,那麼超市是第一負責人,商社則是第二負責人,當然廠家最後也要被追究責任。但是經過前面超市和商社的把關,形成完整的應對鏈條,可以降低風險。
所以日本的食品安全,中間的流通商社其實起了很重要的監督和危機處理的作用。
同樣道理,超市也願意透過商社來和廠家發生關係,因為增加了中間的保險環節。因為長期形成的流通習慣,讓最終端的消費者形成認知,在超市購買東西會比較安心。
這樣一來,電商就很難進入新鮮的食材或者食品領域,很難具備大量採購的機會。所以,目前日本國內的食品電商,主要是廠家直銷或者以進口食品為主。
3、日本社群購物新模式:藥妝+食品那麼,中國的社群團購這類電商模式,今後會不會在日本普及下去?
目前來看,希望不大。
現在日本自身摸索出來的模式是:醫藥和食品的實體店進社群。因為日本社會的老齡化嚴重,60歲以上的老人將近1/3,這部分人不習慣在網上購物,且他們最主要的需求是食品跟藥物,所以很多藥妝店都紛紛在社群開設門店。
“藥妝+食品”模式
“藥妝+食品”模式這幾年非常火爆,特別是永旺系列的藥妝店,這方面做的很好。我們到日本旅遊,主要去景點和商業中心,所以可能較少見到“藥妝+食品”的模式,但是在郊區和鄉村,這個趨勢還在不斷擴大,因為這種模式比電商更切合日本社群的實際需要。
中國目前的社會結構、人口結構和日本還是有所不同,可以預見,今後中國應該摸索出一套適合自身社群特點的模式,包括電商應該如何服務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