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今天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商務部召開規範社群團購秩序行政指導會,頒佈了社群團購監管新規,大家可以看圖:

仔細看看,之前網友覺得社群團購心裡打的“小算盤”,上面基本都提到了。

沒想到監管的動作比預想快,這和我一直強調的——一個大趨勢徐徐拉開序幕,有直接關係。

網際網路平臺反壟斷,一個長期大趨勢開始了

在對網際網路整體態度從純鼓勵,向鼓勵與防控風險並存的階段,那種曾經“讓網際網路大步跑一跑、快速試一試”的​思路,已經變了。

1

我發現,在社群團購這個問題上,坊間的態度有著​超越以往的割裂。

反對“先燒錢、後收割”模式;不能用資本力量摧毀“菜籃子工程”的成績;不能​砸中低端勞動力飯碗這幾件事情上。

而某些長期看好(或者被PR)網際網路的媒體和某些分析師,則仍然集中在​:

社群團購能促進農產品品牌化;社群團購能提升供應鏈效率。

兩撥人誰也說服不了誰​。

消費者的​態度,來自於一個“怕”字。早期嚐到很多甜頭,免費打車、半價外賣、0元消費,當形成壟斷或者寡頭局面以後,就開始了打車翻倍、大資料會員殺熟、​稀裡糊塗安排了消費貸。

從天而降的9毛9白菜,普通人的第一反應已經不是“哇、有便宜!!”​,而是“你價格這麼低,要幹什麼?!”。

支持者的態度,​則來自於,確實現在生鮮效率仍有提升空間。不說別的,中國生鮮10%的貨損率和發達國家3~4%的貨損率,用膝蓋計算都知道有很大提升空間​。

中國生鮮的品牌化之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來,除了陽澄湖大閘蟹、舟山帶魚、章丘大蔥,老百姓隨口能說來的​品牌農產品有多少?

2

我先不聊他倆誰對,先說一個​故事。

某個巨頭進入生鮮領域,左手和右手分別做了兩件事情。

找到了一個內臟品類,開始進行C端補貼和B端加價採購,​消費總量做上來以後​:

工廠化生產,原本散裝的下水,做成了標準包裝、冰鮮產品,同時加強了滷味產品的研發​,貼自有品牌;在上游尋求壟斷,當其他零售渠道在市場上找這個品類的時候,最後​只能找到他家購買。短時間批發價翻倍​,上壓貨源價、下踩小零售商。

如果你去問人家業務操盤手,上面這兩個選擇毫不矛盾。做生意嘛,這都是刻在骨髓中的​衝動,品牌化能提升毛利、壟斷則是有便宜不佔“王八蛋”。

問題來了,業務端的一氣呵成,同時擊中了我們提到的兩個​思考角度:

一個本來賣不上價格的細分內臟品類,把供應鏈能力提升了​;同樣屬實的是,壟斷之後​開始收割。

3

為什麼我不喜歡社群團購?​

因為多數進入這個市場的人,羨慕的並不是做一個自有品牌的百葉、牛舌、黃喉,羨慕的是這地區的​牛下水——我說了算。

過去10年間,網際網路企業一次又一次展示著什麼叫​“撿軟柿子捏”。

提升運力分配​好不好?不如大資料殺熟​速度快;​提升推薦演算法好不好?不如壟斷提價速度快;提升​內容質量好不好?不如擦邊球流量上得快;

不是說沒人做,而是多數跳進某個資本風口​的人,不想這麼做。

幾個大佬出來指點江山、各路資本迅速跟進、行業比拼燒錢效率、​最後剩下幾家要麼合併要麼抱大腿。

可以隨意控制價格了,要給當年吹下的“顛覆”、“破壞式創新”、“降維”還願?反正多數人不還願,有那個功夫坐地分錢、趕快套現好不好​。

就像上面那個做下水的巨頭一樣,擺在面前的壟斷利潤,在股東和年底KPI壓力之下,靠自律、靠理想、靠​用愛發電,能忍住麼?

這麼多年看下來,騙了消費者感情的網際網路企業這麼多,這次社群團購大家反應這麼強烈,你說怪老百姓理解不了你們這些搖頭晃腦的“網際網路造詞”專家​麼。

壟斷提價讓普通人吃不起下水沒關係,還間接緩解了很多人尿酸高的問題​;可是壟斷了茄子土豆大辣椒,白菜胡蘿蔔西紅柿,那可就是​幾億人的大問題了。

監管如果不出手,我相信白菜和蘋果,​距離牛下水也不遠了。

4

這次監管的幾條把社群團購參與方想做的事情,點破了。

電商滲透大型市場無非幾個標準套路:

1給沒用過電商的人提供電商。

問題是今天淘系,jd,pdd,美大差不多掃過一圈,從沒接觸過電商的人幾乎沒了。

2給使用者提供日常接觸不到的商品。

譬如海外購平臺,譬如長尾商品平臺。

問題社群團購上這些東西,都是常見sku,樓下菜場也有。

3一開始便宜,然後收割

這個好理解,也是大家覺得他們會做的。

那麼現在,是否真如公關稿和某些一直不遺餘力站臺的自媒體說的那樣,提升供應鏈效率、農產品品牌化、產地直供。

咱們看這些企業的智慧好了。

5​

夠麼?有可能還不夠

按理說這次監管的方向,打掉了多數企業內心的小算盤,我覺得​還真不一定夠用。​

和傳統行業不同,網際網路行業的朋友們最擅長的就是尋找“政策空當”,我現在可以想到的一些套路,​本次監管仍然沒有涉及。

預付卡充值,衝N送M,有跑路風險,門口TONY老師​和ofo小黃車直呼內行;引導使用者開支付或xx貸,羊毛出在豬身上、狗賺錢​;誰說不能賣​老年人的保健品了?電視購物遇到了強勁對手;等等等等

在一個流量是計價單位的行業,監管和企業的貓鼠遊戲靠9條,90條都不可能形成穩態​。

只有動態監管,規範和技術的強結合才能發現和扼制這些“聰明人”的​花招。

有人對這種監管表示悲觀,網際網路這些年收入幾百萬的人怎麼可能​輕易就範。

我倒是並不擔心,畢竟在金融領域,對什麼坐莊、哄抬股價、內幕交易的管理已經做得非常成熟,zjh面對的可不僅僅是年收入百萬的高薪“打工人”​。

不信,你問問他:

10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臺積電傳來新訊息,事關5nm晶片!外媒:難怪華為會“失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