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華為造車的訊息不絕於耳,但都是華為“被造車”,華為也多次予以否認。而華為的老對手,在科技領域擁有同樣舉足輕重影響力的蘋果公司,在昨日也傳出“造車”訊息。
科技公司跨界“造車”已經不新鮮了,但真正成功的卻沒有。蘋果是否能夠打破天花板呢?
我們可以比較下華為在汽車領域的佈局。在智慧汽車產業鏈,華為幾乎擁有全套技術。其五大業務板塊覆蓋智慧駕駛、智慧座艙、智慧網聯、智慧電動和智慧車雲,華為在電驅動系統、車載電源、電池管理系統等方面已經推出了商用產品。
但華為的理念是“華為不造車,幫助車企造好車”,華為更注重擴大華為汽車生態的應用,而避免造成合作車企疑慮。
而蘋果的理念卻與華為不同,蘋果一直在為造車做技術積累。
雖然之前也有蘋果“造車”的訊息傳出,但直到此刻才確認,蘋果不僅要製造整車,還要包攬車載系統。蘋果自2017年獲得“自主導航系統”專利至今,已經獲得了100多項汽車方面專利,包括自動駕駛、車身、安全軟體等。2018年10月,有媒體發現,在蘋果SPG名下有將近1200名員工,其中300多名來自特斯拉,170多名來自福特。
蘋果造車,將對特斯拉、蔚來、小鵬等新能源車企構成較大沖擊。面對自年初以來市值暴漲的特斯拉,顯然,蘋果也想來分一杯羹。在特斯拉對美股老大沖擊的時候,蘋果已經開始抄特斯拉老底了。受到蘋果造車訊息影響,本週一特斯拉股價大跌超6%,蘋果則尾盤走高,最終收盤漲幅1.24%。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