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我們探索許多不同的事物,許多不同的技術。首先,我們可能不知道會推出哪種產品。然後,我們會發現,真正酷的技術可能使我們今天正在做的事情呈現出更大的變化,也許是新的變化,比如,推出一部消費級的量產電動汽車——蘋果CEO庫克

自2014年蘋果首次被曝出要研發自己的電動汽車以來,就引發了媒體、公眾和汽車行業的巨大關注,不過這6年裡,被稱為“泰坦計劃Project Titan”的自動駕駛汽車專案,一直是其公司內部的高度秘密部門,關於他們的訊息非常稀少且大多無法得到證實,庫克也拒絕公開分享更多的進展資訊。

根據文章內容描述,蘋果最早會在2024年開始量產自家的電動汽車,不過這個時間點,受到當前疫情的影響和未來的一些不確定性,也有可能會延至2025年或之後。

尋找新的汽車組裝合作伙伴,自己專注自動駕駛系統

蘋果公司擁有也非常擅長整合世界範圍內的各方供應鏈及生產資源,每年有數億計的電子產品推向市場,這些電子產品的零部件來自世界各地——如果地球上有一家公司能擁有這麼龐大的資源,那隻能是蘋果公司。

但這次要生產的不是手機、耳機、音樂播放器這樣的電子產品,而是他們從未涉足過的大件產品——“電動汽車”,所以他們很可能會花大把的時間在全世界尋找、談判新的有經驗的汽車組裝合作伙伴,此前傳聞他們與麥格納國際公司(Magna International Inc.)進行過接觸,但最終沒了後續訊息,不過麥格納沒有置評這個傳聞。

這家公司沒有雄心勃勃的想自己獨立建廠生產既能適用於消費者,又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的汽車,至少目前沒有這個想法,這個耗時太久。他們非常清楚自己的優勢,會專注於把控擅長的軟體研發——自動駕駛系統,如果這套系統出來,極可能先整合到其它品牌汽車上——即能收集市場反饋和使用資料,也能和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提前競爭。

現在這套系統的掌舵人是蘋果公司的AI負責人約翰·賈南德里亞(John Giannandrea),他之前是谷歌公司搜尋和人工智慧方面的領導人,2018年加入蘋果時,負責帶領Siri團隊。

核心戰略是自主研發新電池技術

作為後入者,蘋果把自家品牌的核心競爭力放在了研發出“突破性”的電池技術上——全新的設計會“徹底”的降低製造成本並增加車輛續航里程。

他們計劃採用獨特的單個“整體電池”的設計,透過不將其分割成離散的電池單元,可以擁有更多的電容量。同時,這樣的設計,因為少了離散電池單元之間的阻隔材料等,會有更大的內部空間用於填充更多的活性材料,從而使汽車的續航里程變得更長。

另外,蘋果還在研究一種名為磷酸鐵鋰LFP的化學成分電池,它不需要用到鈷,這一點很重要,世界上60%以上的鈷來自剛果民主共和國,該國的礦山因使用童工而臭名昭著。這種電池本質上不易過熱,因此在電動車頻頻爆出自燃的情況下,裝配這種電池的電動車會比鋰電池的車更加安全——這些,都是更能吸引消費者的賣點。

據一位該專案的內部人士透露,這種電池是現有電動汽車電池的“下一個新臺階,它會像當初人們第一次看到iPhone改變當時的手機格局那樣驚豔。”

鐳射雷達感測器前期採購,但沒放棄自研

所有的無人駕駛汽車都配置了大量的鐳射雷達感測器,這是自動駕駛汽車的核心元件,它們可以讓車輛獲得道路的三維圖——這樣在自動駕駛的過程中,感測器不間斷的測量行駛環境中的各種物體的範圍或速度——它們對物體發射鐳射,接收反射光返回的時長,來判斷物體與當前車輛的距離以及物體是否在移動等。

在這樣一個重要的部件上,蘋果已決定先向第三方公司採購,有風聲說,Velodyne和Luminar兩家公司在採購名單上,但蘋果並沒有放棄自己研發,很有可能在渡過前期階段後,使用其自家的鐳射雷達感測器。

較新的iPhone和iPad在其攝像頭模組中配備的就是蘋果自家的鐳射雷達感測器,儘管要把手機的感測器用到自動駕駛的車輛上會做出很多改動,但蘋果一慣的風格,是能用自家的,絕不用別家的。

蘋果電動車訊息引發了股市小波動

圍繞電動和自動駕駛汽車的熱潮持續未退,投資者的熱情推動了這個行業的股價上漲。截至12月21日收盤,電動車領頭羊特斯拉的股價今年迄今已上漲655%。

所以當這個訊息見報時,不但蘋果公司的股票上漲了,還帶動了上面提到的兩家鐳射雷達供應商Velodyne和Luminar的股價也大幅上漲,特斯拉的股價有了小幅下降。

但有資深的汽車行業人士表示,蘋果要真的進入汽車行業並實現盈利,至少需要達到年產10萬輛以上的規模,這並不像做手機那麼簡單。

當初,馬斯克的特斯拉電動汽車用了17年才開始盈利,所以蘋果要進入這個傳統巨頭眾多的行業,用新技術參與競爭的話,並不容易。

蘋果公司投資人持謹慎態度

蘋果投資者古拉恩資本合夥人(Gullane Capital Partners)的執行合夥人特里·米勒(Trip Miller)表示,蘋果要大批次生產汽車可能很難。

“在我看來,如果蘋果開發出更先進的自動駕駛系統或電池技術,最好與獲得許可的現有製造商合作使用,”米勒說。“正如我們在特斯拉和傳統汽車公司中看到的那樣,想在全球擁有非常複雜的製造網路並不是一蹴而就的。”

蘋果股東資本投資顧問(Capital Investment Counsel)首席經濟學家哈爾·埃丁斯(Hal Eddins)表示,蘋果的利潤率一直高於大多數汽車製造商。

“作為股東,我最初的反應是,我沒有真正看到汽車業務的吸引力,但是蘋果可能從另一個角度看到了我所看不到的方面。”

期待蘋果公司進入汽車行業挑戰,多一些競爭,尤其是這種科技巨頭與傳統巨頭的對碰,顯示帶給消費者的益處會更大。#蘋果汽車#

13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豐田章南怒批電動車過度炒作,小鵬迴應,想起諾基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