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剛過去的半年裡,「中臺」成了技術圈內討論的熱門詞彙,就連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也都紛紛喊出了「要向中臺轉型!」的口號,甚至有人說「不做中臺,那就等著死吧!」
如果我沒有記錯,「中臺」思想源自於2015年,馬雲參觀一個著名的遊戲公司Supercell之後提出了,簡言之就是"小前臺、大中臺",隨即阿里就成立中臺事業群,並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我們先簡單刨析一下阿里的“小前臺、大中臺”。
上圖是阿里的組織架構圖,小前臺包括的內容大家都應該很熟悉,是我們平時用到的app,但是大中臺呢,到底幹了什麼?好像我們在使用app的過程中對大中臺沒有任何的感知。
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大中臺是這些app的後臺嗎?在廣義上來說是可以的,但是這個後臺跟我們平時的後臺又不太一樣,它可以理解為一個公共的、抽象的後臺。提煉各個業務條線的共性需求,並將這些打造成元件化的資源包,然後通過介面的形式提供給前臺各業務部門使用。可以使產品在更新迭代、創新拓展的過程中研發更靈活、業務更敏捷,最大限度地減少“重複造輪子”。
大中臺基於的一個前提是,大量的積累。在這個前提下進行的提煉抽取才是有價值的,如果沒有足夠的積累,盲目的進行抽取,抽取出的介面沒有通用性,不但無法提升效率,反而會一些無用功。
那什麼樣的企業適合中臺呢?
1、 業務線多且複雜,通過搭建中臺,可以有效的將業務線統一,將資料打通。
2、 快速發展的企業,通過搭建中臺,可以快速搭建新的業務線,避免重複造輪子。
那什麼樣的企業不適合中臺呢?
1、初創型企業,初創型企業,業務線單一,沒有足夠的積累,搭建的中臺無法發揮作用,反而會浪費人力物力,拖慢開發的進度。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