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際網路領域有一個大家習以為常的“怪象”,在多個垂直場景下,多有資本巨頭騰訊和阿里的身影。電影票務平臺也不例外,阿里精心培育的淘票票,騰訊入大股投入的貓眼娛樂,屬於該領域頭部平臺,究竟誰更厲害一點?
儘管,線上票務平臺已經成為貓眼和淘票票的主場,但格瓦拉是這個領域的始創者。早在2014年之前,在早期電影票務市場,格瓦拉最早推出線上選座功能。而後,阿里巴巴旗下淘寶電影(淘票票前身)成立,同年騰訊成立微影時代,次年脫胎於美團的貓眼獨立。自此開始,線上票務進入快速發展期,為了搶先留住使用者,整個行業進入了“票補大戰”時期,靠補貼拉攏使用者。
在2014年黃金週時期,貓眼電影活動《心花路放》聯合發行權之後,推出“9.9元看電影”熱潮,要知道這個價格基本純靠平臺補貼。而格瓦拉也是迅速跟上,推出首部電影減5元優惠政策,更令人想不到的是,貓眼電影甚至出現了“1元看電影”活動。而經過了補貼戰爭之後,貓眼合併微影和格瓦拉,而後知後覺的淘寶電影也在2017年更名為“淘票票”,及時止損。
儘管騰訊不再單獨做線上票務,卻戰略投資了貓眼娛樂數十億元,成為貓眼第二大股東。同時,貓眼與騰訊在6月份宣佈成立“騰貓聯盟”,至此,貓眼有貓眼App、格瓦拉App,微信錢包、QQ錢包、美團App和福斯點評App六大流量入口,其中微信錢包和QQ錢包為騰訊向貓眼開放的獨家流量入口。反觀,淘票票更多的則是與阿里影業的“繫結”,藉助淘寶、支付寶等App的引流優勢。
經過新一輪的比拼,8月,貓眼釋出中期財報實現首次盈利,經調整淨利為3.8億。同樣也是在8月,貓眼宣佈微信小程式使用者用不到半年時間從2億增長至突破2.5億。而阿里影業財報顯示,2019財年(截至2019年3月31日)網際網路宣發業務獲得收入24.64億元,同比增長13%,首次實現了全年盈利。由此來看,在結束“票補”燒錢業務之後,二者紛紛進入到了盈利時代。
此外,淘票票和貓眼電影走了不同的兩條路。根據二者收入佔比得知,貓眼電影六成收入為票務售賣,而淘票票則是電影基礎設施層面,包含電影宣發和營銷。一個針對C端使用者,一個針對B端電影釋出商,二者走了截然不同的路。至於,誰更勝一籌,還需要等待時間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