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視劇《大秦賦》,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嫪毐,以假寺人的身份憑藉其特殊的能力獲得年輕的秦國太后崇信而封侯,直至鬧到政變地步。從此,人們便覺得,不管你做不做壞事,男人只要在宮裡還帶著生殖能力就是罪。
如果說一些人透過電話來進行詐騙然後就被命名為“電信詐騙”,運營商就被有罪推定是“工具犯罪”,那麼,最近的網際網路存款下架,絕對是另一個典型案例。
事情的起因是,在11月、12月兩次公開演講中,中國人民銀行一位官員曾點名網際網路存款風險。
11月7日,這位官員披露,加總目前11家頭部平臺上展示的銀行,涉及存款在售的銀行50多家,絕大部分為中小銀行。單戶存款金額大都在50萬元(含)以下。“有的中小銀行今年4月才開通網際網路平臺存款業務,短短几個月時間已吸收存款200多億元,佔其各項存款的比例快速攀升至25%。某銀行透過網際網路平臺吸收存款總額甚至佔到其各項存款的70%。”
其實,說了這麼多,也沒有指出到底這個網際網路存款產品有多大風險,到底風險在哪裡?難道發展快就是“風險”、難道比例大就是“風險”?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的是,不管多麼小的銀行,都是有牌照的合法銀行,網際網路存款也不是高息攬儲,因為利息也都在央行允許的區間浮動,同時,這個網際網路存款的錢也是“存款”,不是什麼保底的理財、更不是基金債券。所以,不管是從程式上還是從結果上,所謂的網際網路存款只是透過櫃檯存錢還是透過自助機存錢一樣的差異,沒有任何的違規違法。
據專業人士分析,網際網路存款的風險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網際網路存款產品競爭激烈導致產品利率水漲船高,今年以來信貸部門多次抱怨負債端融資成本偏高導致他們不得不追逐高收益高風險資產,令整個資產端風險壓力驟增;二是零售部門也多次反饋部分大型網際網路平臺要求客戶只能在他們服務介面開展產品查詢與買賣交易操作,導致銀行傳統渠道(網銀或手機銀行)被大幅弱化,影響銀行零售業務轉型發展程序。
還有更搞笑的理由,有人認為,部分中小城商行農商行透過網際網路平臺,與其他省市存款人開展遠端交易,但其技術能力不足以支援它們做好存款人實名認證、盡職調查等工作與持續監測,在賬戶管理與資金進出方面也存在合規性風險,可能導致反洗錢相關監管規則難以落實。
如果這樣的分析屬實,那麼我們基本就可以認定,對網際網路存款產品的所謂風險實際上主要還是來自“紅眼病”和“怕”,網際網路存款這種方式衝擊了銀行的傳統渠道,甚至銀行自主的網銀都被弱化,銀行受不了了。
另外,現在的大銀行都是講數字化轉型發展,但又不想深度變革,只想著改改皮毛,所以不願意與這些網際網路平臺進行所謂的深度合作,怕“導致銀行無法全面跟蹤獲取使用者的金融交易行為資料與使用者畫像,不利於銀行零售業務轉型發展。”
當然,這種銀行的受不了,也不是所有的銀行,而主要來自大行。對網點少的中小型城商行來說,網際網路存款產品大幅拓展了獲取存款的渠道,甚至是必不可少。
不管是所謂的展業範圍規定,還是大小銀行的分歧,這裡面就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在銀行和監管高喊“反壟斷”的背後,可能存在的是,怕新興的網際網路公司打破現有的金融業“壟斷”格局,用反壟斷的方式來維持自己多年來固有的壟斷利益。
現在好了,大銀行開心了,中小銀行的年關估計更難過了吧?當然,沒有多少錢的小白們也失去了一個和動輒數十萬數百萬數千萬大額有錢人享受同等利率和待遇的平臺,可笑的是,這些小白們卻幫著整治自己的人在喝彩。
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