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情況
在物聯網時代即將到來的情況下,各大智慧裝置的生產需求會急劇上漲。其中涉及到晶片生產製造,每一臺智慧裝置的核心執行基礎都是晶片,靠晶片處理器完成運算,確保裝置的正常執行。
這就體現出晶片製造的重要性,在全球晶片製造行業中,臺積電、三星、英特爾當屬業內最強的晶片製造工廠。不過我國的中芯國際同樣有很大的進步。
3年前中芯國際還在28nm製程階段,3年後中芯國際已經進入到14nm,之所以有如何快的進展,離不開梁孟松的努力。2017年梁孟松進入中芯國際擔任CEO,幾乎沒有休假,帶領數千人團隊攻克晶片技術,甚至研發到了7nm。
就在這關鍵時期,眼看就要邁入7nm製程工藝,蔣尚義上任了。中芯國際任命蔣尚義為副董事長,而蔣尚義的突然上任讓梁孟松不能接受。因為梁孟松和蔣尚義都曾任職過臺積電,梁孟松是蔣尚義的下屬,可能是因為理念不合,梁孟松去了三星。
兜兜轉轉之下來到了中芯國際,蔣尚義最終也來到了中芯國際,並繼續成為梁孟松的上司。梁孟松辭職是一大情況,還有第二大情況。
第二大情況是中芯國際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中芯國際釋出公告稱,10nm及以下製程有不利影響。
兩大情況已經很明顯了,梁孟松辭職後,中芯10nm製程也出問題。
還是任正非看得透徹其實這一切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尤其是在第一種情況。如何讓兩位晶片界的大能和平共處,就涉及到企業管理問題、畢竟一個企業會有非常多的管理人員,高層。
因為掌握的職權不同,有時候能力強的人,技術型專家有自己的看法,但卻要聽從高管的調配,忽略技術人員在實際工作上帶來的有效解決方案,這難免會產生矛盾。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如何充分發揮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職能,在這一點上,還是任正非看得透徹。
任正非帶領華為走過了33年,期間經歷過多少次的人員變動,高層職能轉換,以及在權力的交接上,任正非都管理得井井有條。更不會出現一位大佬來了,讓另一位大佬走了的情況。
比如在華為釋出的一次關於研發專家和人才管理座談會上,任正非提到:公司要實現多元化管理,避免TA權力過於壟斷。同時還要給予專家合理的評價和有效激勵。
由此可見,任正非對於專家和管理人員的協調性上,是有明確規劃的。為避免某位高管權力壟斷,還要逐步讓專家來當家。
正如任正非所理解的那樣,在很多的企業機構裡,管理人員可以隨意指揮技術人員,本質上沒有什麼問題,這也在管理人員的權力範圍內。但有些人濫用權力,對專業技術性的問題顯然沒有技術人員的能力,卻還在瞎指揮。
所以多元化管理企業是任正非強調的核心,也是看得比較透徹的一方面。
如果有關注的人都知道,在華為內部還實行了輪值董事長制度。每隔一段時間董事長就要換人,包括餘承東、徐直軍、郭平等等都曾擔任過輪值董事長。
這樣做的好處是避免一朝天子一朝臣,如果中芯國際也能做好企業管理,給予技術人員足夠的研討空間,和管理人員有效職能,相信所有的問題都能合力解決。
總結中芯國際是國內最大的晶片代工廠,承載著國產晶片崛起的希望。不能因為企業內部的原因,給國產晶片的未來帶來不必要的損失。所以也希望中芯國際能妥善處理企業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的協調性,規劃性,為中國晶片崛起賦能。
科技有趣味,帶你瞭解新鮮科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