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寶一級入口頁面,一個“薅羊毛”的小遊戲赫然在列。透過簡單收集陽光等操作,使用者可以一分錢拿走一箱產地直髮的時令水果。截至2020年8月,芭芭農場的使用者數量已接近3億,每天有5000萬人到芭芭農場兌換水果。
流量的引入與盤活,這個小遊戲功不可沒。
同樣被安置在一級入口的還有京東的東東農場、拼多多的多多果園。“一分錢拿走一箱水果”的社交小遊戲背後,似乎不只是巨頭對於流量的渴望,背後更是藏著電商巨頭窺探萬億市場規模的野心。
位於雲南省玉溪市新平縣縣城的菜鳥共配中心
而該種植基地位於哀牢山東麓,“褚橙”最早也是在此地種植的。2002年,褚時健扛著鋤頭走上哀牢山種起了橙子。時間回到2020年,與當年“面朝黃土背朝”的景象不同,在一場草莓AI種植競賽上,4支分別在阿姆斯特丹、北京、南京和昆明,遠端控制產業園內智慧化溫室的AI隊伍大獲全勝。
從品牌化銷售到數字化生產,從田間到餐桌,整個價值鏈條都在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巨頭思維的融入與萬億市場形成共振,在“不太性感”的農業領域,一場無聲的較量開始了。
2014年,阿里成立鄉村事業部以聚焦農村業務,農村戰略由此成為與高科技(大資料和雲計算)、全球化並列的阿里面向未來的三大戰略之一。2016年,阿里加碼新零售戰略,涉及物流、商品、供應鏈、營銷等全方位的數字化改造,為後續農村戰略的佈局打下基礎。2017年8月,阿里提出“畝產一千美金”計劃,協調內部資源及業務板塊,進一步對農村戰略予以聚焦。2019年,阿里農村戰略升級為內需戰略,新成立的數字鄉村與區域經濟發展事業部成為阿里巴巴深耕縣域市場、體現其生態協同效應的重要視窗。
“阿里做農業沒有短期KPI,這個業務就像‘煲老鴨湯’一樣,我們做好了打硬仗的準備。”阿里集團副總裁、阿里數字農業事業部總經理李少華表示。事實上,阿里數字農業事業部是一個相對較年輕的團隊,去年9月份成立。
之所以說做農業業務像“煲老鴨湯”,在李少華看來,一方面是因為其需要重投入模式,即以產地倉為核心的自營數字農業模式;另一方面是因為需要深入農業源頭端以及農業生產、流通等各個環節,與每一個農民、企業一起承擔整個產業的風險。將其作為長線任務,用三年、五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再去收穫成果才更加合理。
而前期大規模的投入與後續較長的收穫週期,也讓巨頭外的其他企業難以涉足。
正如阿里雲數智化轉型解決方案團隊負責人戴濤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從電商本質來看,由研發、生產、物流再到大B、小B、C端全鏈路的情況下,阿里是做平臺方,將路徑做得更短,直接從生產到大B端等。而鏈路變短後中間的損耗自然就會變小,在這個過程中,農戶的收益會有所提高,對於平臺方自然也會產生一定的收益,但農業板塊並不是阿里“賺錢”的主戰場。
他舉例道,“如農業數字經濟佔農業增加值比重由2018年的7.3%提升至2025年的15%,農產品網路零售額佔農產品總交易額比重由2018年的9.8%提升至2025年的15%,農村網際網路普及率由2018年的38.4%大幅提升至2025年的70%。”
巨頭爭鋒攪動市場:“不太性感”的農業又香了?商務部發布的《中國電子商務報告2019》顯示,2019年全國農村網路零售額為1.7萬億元,較2014年的1800億元規模擴大8.4倍,佔全國網路零售市場份額的15.99%。其中,農產品網路零售額高達3975億元,同比增長27%。乘著新經濟業態和新消費形式崛起的東風,掘金“下沉”市場的農村電商近年來呈現迅猛發展之勢,農產品上行通道亦不斷被擴大。
中商產業研究院表示,2020年我國農村網路零售額因疫情影響增速有所減緩,但整體規模在政府不斷助力刺激農產品消費下,仍有望實現增長勢頭,初步預計將超1.8萬億元。
肥沃土壤上,以淘寶特價版、京喜、拼多多等為首的主流電商平臺開始在廣袤的農產品上行市場展開一系列較量。當然,不只是巨頭間的爭鋒,垂類市場上的玩家也迎來了發力期。
12月15日,物農網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上市首日高開59.6%。其招股書顯示,成立於2015年的物農網主營C2F(Consumer To Farm)訂單農業,以消費者的需求為主導,直接對接農副產品源頭進行認購、認種、認養,農戶根據銷售訂單組織安排生產。收入結構方面,物農網以穀物、食油和調味料的銷售為主,其在2018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的收入佔比分別為52.1%、49.6%及43.3%。
而無論是電商巨頭還是垂類市場上的玩家,其憑藉深耕行業多年沉澱下來的供應鏈能力都能以“優質優價”在銷售端形成一定的壁壘,但要想推進整體農業板塊的發展,最難的部分仍在供給端以及流通環節。
事實上,我國大量的農產品生產往往在西部(西北部、西南部),但消費端在東南沿海或者中部地區,這就需要大規模的供應鏈投入,而受農產品本身特殊性影響,很多時候流通企業並不願意全方位的解決流通環節的問題,因為風險太大。
已然相對成熟的分揀、儲運以及系統技術的應用只是農業產業數字化的縮影。各式無人機、智慧裝置對生產活動的介入,或許能夠在不久的將來讓廣大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苦勞作的農民“直起腰”。
比如湧現出一眾初創型企業及相關產品的農業機器人領域。Business Wire曾預測,2025年全球農業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206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22.8%。而也正是當下,農業無人機代表企業大疆、極飛的無人機正在田間地頭施展拳腳。
根據現有考古發掘證據,中國農業已有長達八九千年的悠久歷史。似乎即便在數十年前,人們也難以想象,在中國最為廣袤的土地上能夠誕生一個甚至幾個萬億級市場。只不過,新技術與新模式對傳統產業的顛覆仍需很長一段時間,但唯一不變的是對山間田野裡廣大農民群體脫貧致富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