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名為《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的文章,火遍社交網路。
美團方面解釋說是由於使用者定位不一致引起的配送費差別,但其實我們都知道,這無非就是利用大資料殺熟,對使用者進行“精準營銷”。
什麼叫精準營銷?
即在儘可能多的獲取到使用者資訊後,分析出使用者下階段潛在的消費行為,並把可提供該消費場所的商戶精準的推送到消費者面前,讓他們乖乖掏錢。
我們常常感慨於大資料對我們的瞭解。比如說我剛剛在某搜尋平臺上搜索一件紅色大衣,一轉眼,馬上介面上就是各種紅色大衣的廣告和推薦。
買了去某地玩的機票,開啟其他軟體進行攻略搜尋,首頁全是關於當地的吃玩住行推薦。
剛購買了某公務員考試資料,不到兩天,就有輔導機構的工作人員給你打電話,為你量身定做了一整套複習計劃,眼巴巴的等著你買單。
一不留神,我們的隱私就成為了一群人的賺錢機器,被無數商家購買利用。
9月29日,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釋出的第46次《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4億,其中超20%網民個人資訊遭到過洩露。
為什麼隱私洩露的如此氾濫,我們還不拒絕?中國人真的對自己的隱私那麼不看中嗎?
其實並不是,當很多人想要享受各種方便快捷的生活,跟上時代的腳步的時候,對於隱私的讓步,就是我們付出的條件之一,也就是說我們對自己隱私的讓渡,支撐了現在社會的飛速發展。
比如當我們使用某寶,某東消費的過程中,我們的資訊就在不停的被收集被使用到更多的地方,被用來從我們身上獲取更多的利益。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被收集到的個人資訊遠不止這些,活動軌跡、食物偏好、個人習慣....它們匯成了傳說中的“大資料”,我們的資訊被收集的更多,他們越能給我推送相應的廣告,越能把產品打造得似乎是為我量身定製。
而如果沒有這樣手段收集而來的使用者資訊,很多商業公司就沒辦法執行下去。
那我們可以拒絕讓渡隱私嗎?隱私不讓渡是不可能的,除非我回到“線下”購物的時代,在實體店裡買一件衣服,只要我不辦什麼會員卡,沒人知道我的個人資訊。
所以說在網際網路時代,每個人其實都是“赤裸”的,而且還是被迫赤裸前行。
數千年的歷史告訴我們,每次我們考量問題的時候,尤其是在利益面前,我們的隱私總是需要往後排,作為次要考量。
所以百度董事長李彥宏才會在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中國使用者在個人隱私方面更加開放,一定程度上願用隱私換方便和效率。
未來能否實現真正對於全體公民隱私保護的時代,道阻且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