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華為,你肯不肯把陳盈霖送到我們公司入職?”
“頭天入職,第二天我們就簽約。”
【得到】創始人羅振宇在一次公開演講中,說自己曾用幾千萬的專案做“要挾”,只為搶下一位名叫陳盈霖的華為員工。
陳盈霖何許人也?
他憑什麼征服羅振宇,寧願用千萬合同拿下他?
這一切都要從羅振宇收到的一封郵件說起。
【得到】公司的資料雲服務一直都放在阿里雲,每年大約有幾千萬的支出。
這時,華為雲找上門來要洽談合作。
羅振宇直言:
阿里雲是行業老大,我們已經有了良好合作,更換華為雲並不能帶來更多實質性的幫助。
本來合作無望,可華為雲的銷售陳盈霖不願意就此放棄,還特意給羅振宇發來一封郵件。
其中有5個要點,讓羅振宇讚不絕口,見獵心喜。
1,聽說“得到”要做企業知識服務,我們在自己服務的客戶裡面精挑細選,為“得到”挑選到了適合的客戶,並且做了對方的工作,可立即簽約。
2,不要有壓力和顧慮,這個和我們華為雲與你們的資料服務沒有關係
3,我們華為雲的總裁和副總裁,都是得到的使用者,他們非常關心華為雲和得到的合作進展。
4,拒絕我們100次,也不要緊,我們會再溝通101次,因為我們堅信華為雲是得到最正確的選擇。
5,我們沒有“美式裝備”,但是在您最需要的時候,我們一定是金剛川上的那座“人橋”。
通篇沒有推銷產品的苦苦相求,唯有誠意滿滿的成人之美。
羅振宇說他看到第三條,“膝蓋就軟了”,最初不肯換運營商的想法也產生了動搖。
“這個人能送到我們公司來給我們當同事,該有多好啊!”
“我太眼饞這種能力了。”
陳盈霖和羅振宇素未謀面,並且“得到”多次拒絕華為雲。
可陳盈霖卻用一封郵件,打破了僵局,還讓羅振宇迫切地想要和他共事。
陳盈霖真正厲害的地方,不是他說話的藝術,而是他無形中給自己建立起一條強大的人脈。
即便這次合作不成,他也能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誠意,經過羅振宇的宣傳,讓更多的人認可了華為雲,認可了陳盈霖。
而這一切,都源於那份郵件中無處不在的4個字:
我能幫你。
陳盈霖
02
《道德經》裡說:“將欲取之,必先予之。”
真正的人脈,不是那些能幫到你的人,而是那些你能幫到的人。
在中國,可能沒有一個人不知道青島啤酒。
它是全球500強,也是最早進入國際市場的中國品牌之一。
但是你可能並不知道,就是這樣一個民族驕傲,曾經瀕臨死亡。
1995年,青島啤酒岌岌可危,子公司漢斯啤酒廠更是連虧9年,從出生就沒有盈利過。
那一年,40歲的金志國臨危受命,從青島啤酒廠長助理調任漢斯啤酒廠的總經理。
他去了以後才知道,漢斯啤酒根本就無人問津,當年9月已經虧損了3800萬。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金志國做出了兩個影響整個青島啤酒廠未來命運的決定:
第一,有很多小經銷商小本經營,經不起虧損,不願意進貨,金志國就直接給保底、給獎勵、給運輸車,幫他們解決後顧之憂。
第二,廣告商不待見青島啤酒,金志國就找到當時剛剛起步的《華商報》,讓自己的業務員給《華商報》做線下推廣,換來《華商報》的支援。
一個月後,漢斯啤酒就扭虧為盈,奪回了50%的市場份額,無數經銷商紛至沓來。
2001年,金志國升任青島啤酒總裁和董事長。
在位11年間,他始終堅持“利他”思想。
而金志國也成了一個傳奇,他是青島啤酒第一個,不是由上面委派,而是由員工投票選出來的國企總裁。
想起商業諮詢顧問劉潤的一段話:
想要賺錢,首先要學會分錢。
因為你能成功,是因為絕大多數人希望你能成功。
為什麼他們希望你成功?
因為他們能從你的成功中獲益。
我們很多人在跟別人合作時,生怕別人佔太多便宜,所以總是斤斤計較、機關算盡,結果這一次合作結束就沒了下次。
任何合作,都要記住一條真理:
頂尖的社交高手,都是極致的利他者。
只有先讓人看到你的價值,成為別人的人脈,才能讓別人成為你的人脈。
03
社會心理學揭示過社交的一個重要原則:功利性。
意思是說,人脈如果不能帶來絲毫利益,就會被本能地捨棄。
曾經看過《非你莫屬》的一期節目。
24歲的李亮大學畢業,想現場求職公關、市場或者總裁助理的工作。
他自稱人脈廣泛,認識很多企業家名人,如董明珠、俞洪敏等。
現場的觀眾一片驚呼。
一位Boss也表示:
“年紀輕輕,能夠認識這麼多大佬,也是一種能力。”
但是,主持人接下來的提問卻讓小夥子有些底氣不足。
主持人問他:“是怎麼認識董明珠的?”
李亮表示,董明珠女士是他在中國上市企業協會認識的,並且兩人有過交流,董明珠還給了他聯絡方式。
這時候,現場有嘉賓開始質疑李亮,說李亮是去“蹭會”,“董明珠只是禮貌性的給了你名片”。
起初,李亮還不服氣,為了證明自己,他提出可以現場連線。
然而,更尷尬的一幕出現了。
在撥打董明珠電話時根本無人接聽,他轉而撥打俞敏洪的電話,結果依舊無人應答。
這時,現場的嘉賓說了一句扎心而又現實的話:
“也許,你可能確實存了這些成功企業家的電話,但是別人根本就沒有存你的電話,況且你只是有他們的號碼而已。”
你認識別人,是因為別人對你有價值。
但是別人根本不認識你,是因為你對別人沒有價值。
我們常常看到很多人和牛人蹭關係。
羅振宇在影片裡也有提及,他的郵箱了塞滿了各種各樣和他“求交往”的郵件。
倒不是說這有什麼不好,只是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
當你和對方建立起聯絡後,如何進行下一步的有效社交?
俞敏洪曾在文章中講過一段關於社交的故事:
有年輕人問俞敏洪,怎樣才能和他變成朋友?
俞敏洪就問那人:你用什麼來和我變成朋友?
那人回答說可以幫俞敏洪掃地拎包,俞敏洪的答案是什麼?
當然是一口回絕,像他這樣的人,哪需要什麼人來拎包和掃地。
如果自己缺乏“可交換價值”,一切社交都沒有用。
真正的人脈包含兩個要素:
一是,你能夠提供一種或幾種利他的資源;
二是,雙方現在或未來會達成“有效交換”。
否則,只能被淘汰。
看似很現實,但這就是社交的本質。
04
羅振宇在去年的跨年演講中說:
“人的網路是財富的放大器。”
這和斯坦福研究中心的一份調查報告不謀而合:
一個人賺的錢,12.5%來自知識,87.5%來自人脈。
現代社會,人脈也是一種生產力,你借到的人氣越多,收穫也就越大。
那麼如何才能獲取高質量的人脈呢?
第一,要有差異化價值。
每個人都會有做不到或不方便做的事,找到它就能找到人際交往的突破口。
例如羅振宇在影片最後說的那樣,他們公司剛剛開展“企業服務”,“真的不會做”。
但是,陳盈霖會,華為會,所以曾經因為資料雲服務被拒,一度擱淺的社交關係,再次破冰。
人脈就是如此,雪中送炭勝過錦上添花。
第二,不要計算短期內的付出回報比。
真正的社交高手,從來不在乎蠅頭小利。
就像陳盈霖對羅振宇說的那樣:“即使【得到】最後沒有選擇華為雲,華為對【得到】的幫助依然會兌現。”
真正的社交本質,是編織一個巨大的關係網,每個人都可以相互幫助。
因為在相互幫助的過程當中,我們必然會讓更多人認識自己,然後加入更多的圈子,進而在各種圈子裡面不斷獲益。
第三,不要當一個“軟柿子”。
沃頓商學院社會學教授亞當·格蘭特曾經做過一個人際關係研究,最終發現:
建立人際網路和社交圈子,你必須比以往要更加慷慨大方。
但真正成功的人,懂得在給予的同時,不被他人踩在腳下,當軟柿子捏。
人脈,是幫出來的。
可那種拼命從你身上索取,而不懂得感恩的人不會成為你的人脈。
最後,不斷在人脈裡提升自己的價值。
社交圈子裡流行一個“可交換系數”的說法,也就是說:
你的可交換系數越大,找你社交的人越多。
現代社會,你能很容易接觸到各種圈子。
難的是你是否能夠精研自己的特長或專業,讓自己在特定領域內擁有普通人無法企及的才華。
正如陳盈霖的爆紅,一定不是因為羅振宇的吹捧,而是在於他出類拔萃的業務水平。
《聖經》中提到:
“你希望他人如何待你,你就應該如何待人。”
想要別人幫你,你要先有幫助別人的能力;
要想遇到貴人,你就要先成為別人的貴人。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