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ken 胡依林:小牛創始人,研發副總裁。
曾經寫下“三十年人生十三年設計”的Token,現在說他的角色定位裡只有兩成是設計師。
Token 常說的一句話是“life is a crazy ride, all in or nothing”,他相信所有昨天看起來特別不靠譜的一段段經歷,最終融合在一起才成為現在的自己。
Q:為什麼叫Token?
Q:簡單聊一下自己的人生經歷?
小時候和爸爸在部隊待了十幾年,初中算是上完了。比較好的是跟爸爸去了很多地方,北京上海廣州福建,然後覺得呆在家裡很無趣,就想出去闖闖。喜歡玩電腦就去上海做了網管,接著開始自學設計,做網頁設計做平面做動漫……
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每次都在一個行業興起爆發前進去了,純粹是因為自己喜歡,包括做遊戲、做使用者體驗、去微軟、去Frog。後來開始創業最後再到做小牛,整個過程都在不斷學習自己最想做的究竟是什麼。
Q:為什麼想到做小牛?
當年很簡單,我騎腳踏車太累,大夏天揹著筆記本,揹著相機,到公司一身汗沒法開會,而騎摩托車又太近了,每次還要穿很多裝備。電動車則解決了我個人出行的關鍵問題,但是當年的它們都太醜了。
創業一開始沒想著要做大一個公司改變世界,初創期一定是他自己覺得有這個需求,同時很多人也覺得如此,先去解決使用者問題,慢慢再把產品和品牌做大。
Q:當時就覺得自己一定能成功嗎?
昨天朋友還問:“你覺得一定能成功嗎?”我說:“50%。”我一直相信,如果一件事你覺得能成,那這件事就一定成不了,你一定不要去做,能成事的憑什麼是你?這是第一個原則。
第二,如果所有人都覺得不靠譜,那就一定不要做,可能別人已經淌過很多坑了。真正一個好的狀態是有爭議性、不確定性,但又被驗證可以做的。不能落後與市場,也不能領先於市場,如果你做的東西太超前,使用者也不會答應。
Q:覺得自己的哪個性格特質對“做小牛”影響巨大?
都說性格決定命運,我比較喜歡給自己立flag,開始做小牛的時候我就把自己的汽車駕照登出了。不成功,不開車!
每次給自己設定目標時都給自己定一個極不靠譜的,但我就是要搞定,因為對自己的期望值低的話就壓榨不出自己的潛力,真正把時間、狀態逼到那個份上,你會去迸發出很多之前想不到的solution。
Q:作為一名設計師,最開始是怎麼轉變自己的角色變成一名“創始人”的?
因為之前開過設計公司,也做過鞋包的時尚品牌,已經經歷過一輪創業過程。當時的品牌團隊特別小,大概十來個人,代表你要去做所有事情,團隊裡每個人都是超級多面手,不是說能夠做地多好,都是逼出來的,包括融資,去見投資人整個模式和流程。
Q:創業初期,設計、市場、研發、商務…各個方面的工作都要做?
是,因為創業一開始都不能指望一開始就有特別龐大的團隊,在初期你要憑過去的經驗去想象未來要面對的狀態,很多事情像眾籌、線下店都是第一次去做。
雖說對產品比較有信心,但真正傳遞出的效果不一定最好,因為沒的抄,在整個電動車行業裡沒有一個可以參考的物件,所以你要做什麼都要有自己的標準,很多事需要自己親力親為。
Q:這幾年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突發情況?
我覺得公司做到這種狀態,小錯會不停地在犯,就等誰犯大錯,要是有讓我都覺得過不去的大檻,這個問題一定很大,因為我是一個特別樂觀的悲觀主義者,先把所有不好的想到,然後儘量避免發生。
Q:做一名網紅是什麼感受?此時此刻,有沒有一點膨脹的感覺?
沒什麼感受,我做小牛之前就是個網紅。之前也各種拍廣告,但最後被拿出來說的一定是產品。2015、2016年我的時間分配裡至少有30%是市場活動,到處去給公司帶聲量,因為剛開始產品不夠多元,在上升期把公司的創始團隊拿出來說故事,是最方便也是最省錢的,但現在我更喜歡讓產品自己說話。
Q:面對頻繁“致敬”我們的友商有沒有什麼想說的?
以前我特別“憤世嫉俗”,但是後來發現也解決不了這個。換個角度想,相對沒有小牛的設計語言之前,那些車比現在還醜,那能改善整個行業的基本審美也可以說是一個可行的自我安慰的理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