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洪榕 ✑ 越過山丘 激情依舊
都說2018年的股市是科技股的天下,誰能抓住這個機會,就能有一個不錯的收益。、
在科技領域中,人工智慧是一個繞不過的話題。國內國外的大佬每逢重要場合必談此事,普通福斯對此也是熱情不減。“人工智慧”本身就是個科幻感十足的詞彙,與眾多領域也有密切關係,像機器人、自動化裝置等,可以說是電腦科學中非常重要的分支。
此前,阿爾法狗與柯潔的圍棋比賽,到現在還令人記憶猶新。不僅圍棋界的人士高度關注,金融界的人士也如此。當時誕生了一個新的熱門概念——“阿爾法狗”概念,頓時與人工智慧有關的股票成了熱門炒作物件。2018年,中國國際大資料產業博覽會開幕,大資料、人工智慧再次成為熱議話題。但對於人工智慧的態度,其實各界看法不一,有樂觀也有悲觀。
已故科學家霍金、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都是“悲觀派”,他們認為人類應該更為謹慎地對待人工智慧。與之相反的樂觀派們,則認為對於人工智慧的焦慮是多餘的。其實,不管樂觀還是悲觀,科技的發展總離不開一個準則——以人為本。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名字叫《映象機器人——讓那個你更喜歡的自己永生》。那篇文章只是很簡單地講了一個邏輯,這裡要把那個邏輯昇華兩層。
說到“永生”,可能很多人都看過、想過,每個人都希望永生,但是大家都知道那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永生”的三種方式關於永生,其實人類有三種方式:
第一,生物學上的“永生”
所謂“永生”,就是一直活下去。在古代,無論哪一個國家的皇帝都在求長生。那些術士、道士,都為了永生找長生不老丹,包括徐福東渡,帶了三千童男童女。他可不是為了去日本,是希望找到仙丹可以長生不老。但是這麼多年,這麼多個朝代輪換,沒有人煉出長生不老丹。
現在科學進步了,通過基因技術,通過科學方法,有沒有可能讓人達到“永生”的目標?目前沒有實現,以後能不能實現,一切都未可知。
第二,哲學上的“永生”
這個已經實現了。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永遠活在人們心中。這就是哲學上的“永生”,也是人類的一個追求。
第三,科學讓人“永生”
人工智慧可不可以讓一個人永遠存在?我用的是“永遠存在”,不去討論這個人的生與死,討論的是他過去所有的狀態是不是永遠存在下去,而且是一個“真”的他。這個“真”是指他的思想、思考、思維是真的,什麼都是真的,但軀體不一定是真的。那這個人是不是真的?不知道。但他一定永遠存在,因為人的所有交流都是一樣的。
對人類“永生”探討的四個方面數字化:將人類所有的資料統統上傳到電腦上,這樣人類就可以拋棄肉體侷限,達到一種死亡後的全新生存形式。
生物技術:也就是通過DNA技術的突破,使得細胞衰老速度變慢或者一直保持活躍,這樣人類的壽命可以不斷延長,並且年輕的時間也更長。
機械化:這個其實算是對生物技術的替代方案,如果人類始終沒辦法突破細胞衰老的難題,最後將人的身體組織替換成機械。
克隆技術:這個技術現在已經不算難題,但克隆出來的人可能如同白紙一張,所以需要將被克隆者的記憶等資訊全轉移到克隆的身體中去,通過這種不斷更換身體的方式讓人永遠的生存下去。
這些技術對於喜歡科幻的朋友來說,是耳熟能詳的,所以這裡也只是拋磚引玉。
人工智慧完成”永生”人工智慧能不能完成“永生”?當然可以。所以人工智慧再往後發展,一定會出現讓人“永生”的一個考量。
我曾經舉過一個例子,等人工智慧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一定可以有這種情況。假如一對夫妻,太太懷孕了。這個時候,他可以同時間去人工智慧的工廠預定一個機器人孩子,把它領回家,和他的孩子同時出生,共同長大。一個是機器人,一個是他的親生孩子,這兩個孩子天天在一起深度學習,互相交流,機器人可以從這個時候開始伴隨著他的孩子一起長大,程式一直更新。等到一定階段,機器人一定可以做到和他的小孩一樣,逐漸有自己的思考能力,就這樣陪伴著孩子一直長大到18歲。所以,將來人類變得不再孤單,自從出生的時候,就有一個和你一樣的映象機器人一直和你在一起,做著和你同樣的事,彼此共同成長。而且機器人比人類更強的地方是,它肯定比人類更有耐力,比人類能夠吃更多的苦。它可以讀很多書,人類不願意讀的,它可以就去讀,翻閱資料的能力也比人類強。
如果真的是這樣,一直到這個孩子18歲、50歲、100歲,甚至孩子都去世了,這個機器人還在。但是,因為它跟這個孩子是一模一樣的,所以它可以一直伴隨著這個孩子的家人。這時候,如果孩子只是消失了,但整個的這個人還在,就可以解決思念之苦,那些愛他的人,他愛的人,其實都不會消失,因為這個機器人還在,他的音容笑貌一定是一模一樣的。
這算不算“永生”?我說它是“永生”,至少永遠存在了,而且它的存在還會比自己更好。人都會有個特點,隨著他慢慢地長大之後,可能到60歲、70歲的時候,都想留下來的自己是更完美的。
智慧核心載體是資料支援誰都希望人工智慧機器人做的比自己好,不希望真正留下來的“他”有自己的臭毛病,尤其是和人類價值觀不太合拍的毛病,要把它去掉。那個能夠“永生”的自己,可能比自己還要優秀和完美,這就非常有意思。等人類發展到那個階段,真的很好。
但是,回到眼前,我們又忍不住回想:這和現在的生活有什麼關係?畢竟現在還沒有人工智慧的工廠可以去訂一個孩子,這才是關鍵。
古往今來,那些名傳千古的大人物,他們之所以能流傳百世,正是因為他們的事蹟被記載下來。而被記載下來的人,通常都是英雄、皇帝,或是改朝換代的人。後人以史為鏡,社會自然不斷向前發展。人工智慧也一樣,只要給它足夠的資料,一定可以把很多的事情分析出來,甚至可以往前推進,這叫大資料支援。只要有一定資料,我們就可以讓過去重生。比如,通過考古,我們可以還原歷史,拍前朝古代的電影、電視劇。
所以,如果你想讓自己“永生”,那就儘量留下更多的資料,多留下你的音容笑貌,把你的思想、想法多記錄下來。
“永生”是重塑人腦思維雖然目前的生物學還不足以讓人類達到“永生”,但將來卻未可知,或許500年、1000年以後,人類期待已久的“永生”能力就實現了。所以,現在我們要多武裝自己的思想,等到人類再造人體的能力加強了,就可以把我們的腦系統還原、重生,還可以把我們的心臟系統,甚至整個身體,包括面板、血液都能再造,屆時我們就真的“永生”了。甚至說,你想把自己“永生”在多少歲,就可以“永生”在多少歲。
科技“永生”,追求平衡過去我一直研究佛教、道教、基督教,有個問題一直沒解決:大家究竟在修什麼?
有些人是在修今生,有些人修來世,有些人修今生為來世,有些人說修來世為今生。不管哪一種說法,好像都很虛無縹緲。
其實,通過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即便人可以“永生”,仔細想來,也是輪迴。因為“永生”是在故我的基礎上構建出來的,你原來是什麼樣的,“永生”的你也是什麼樣的。
如果有一天人類真的可以藉助科技“永生”,說不定會制定規則,比如只有對社會發展有貢獻或是符合一定指標的人才允許永生,而那些對社會毫無價值、毫無貢獻的人是不能永生的。因為如果人人都能永生,想必地球也裝不下。當然,現在人類已經發現月球、火星,將來也可能會發現其他的星球,到時候哪裡都適合人類生存,可能就允許任何人“永生”了。
人或有永生,人性存始終若人能“永生”,一定會選擇最喜歡的自己留下來,這是很符合普適價值觀的。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工智慧可能會把我們未來的時代變得完全超出我們的想象,但唯獨人性不變。從人性角度考慮,我們當然希望有向善、感恩之心,讓人感覺到舒服的行為能夠儲存下來,這樣正能量才會永遠傳播下去。對此,我們滿懷期待,希望有一天我們都能“永生”的時候,留下來的都是最美好的自己。
(本文首發於2017年3月9日,請根據當時的行情理解本文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