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哪個供應鏈是最複雜的?生鮮冷鏈是最複雜的,第一個是非標,短包,第二個是易耗損。
易果是最早的一家生鮮電商,在2005年成立,但是它幾個大的里程碑是2013年阿里投資它,成為阿里的生鮮電商。大家以前知道毛超的運營是易果在做的,到了2015年變的越來越重要了,後來搭建了自己的物流體系是安鮮達。然後2016年成立了雲象供應鏈,通過上游的渠道獲取,整個發展歷程,上下,C端,線上,到物流的價值鏈是在延伸的,2017年形成了自己的集團。
這個是大致的介紹,集團下面分三個板塊,一個是C端線下渠道,最大的是當時運營的毛超,我們上游分兩個,一個是上游採購,還有一個是B端渠道,大B小B,大B是連鎖餐飲,商超了我們跟他們進行緊密的合作,我們是以新零售為渠道,安鮮達(物流體系)為基礎,以雲象(供應鏈)為核心,構成我們的平臺。
我們的規劃分三個階段發展,第一階段做垂直供應鏈。從C端下游端到中游的倉庫物流,形成自己的整個能力跟相應的合作伙伴進行賦能,最後平臺整合所有資源,這個是三步走的戰略。
2電商行業是快速發展的,一般是從下面往上面走的,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後,自下而上的發展模式是很難形成集體的集團作戰的效應的。第二個是業務無法連線,我們集團下面有三個業務板塊,以前集團和業務板塊沒有任何部門銜接的,集團很難人大的BU戰略進行銜接,這個是很大的問題。第三個是業務不匹配。
我的部門在我來之前,是沒有的。這是新成立的部門,我叫Quattroporte辦戰略運營和轉型中心。
怎麼把戰略和業務進行銜接,形成有效的機制,然後變革?我發現易果的執行很多基礎沒有打好,通過一系列的變革舉措,使我們的能力得到提升,所以是變革中心。這裡有幾個大的舉措,第一個是規劃,第二個是解碼。
我們做了比較大的專案,主資料管理,ITSP,最後是產銷協同。
首先要做戰略,戰略清楚之後再做下去,戰略清楚再打基礎,把IT跟戰略業務連線起來,最後怎麼把戰略運營跟下游和上游進行有機銜接,我們部門做的舉措,根據這個邏輯來的。
這張圖把整個供應鏈和價值鏈放在這裡面去了。經常聽到很多端到端的供應鏈,但是我們知道一般是從這個端到那個端,更重要的是從戰略,戰術,這個端比那個端更重要,戰略跟業務模式不匹配,下面做的再好,效率不高。
我們是阿里系的,我們的IT發展是基於阿里的模式來的,但是阿里是一個平臺,平臺是一個輕資產,整合資源的機制。
易果是垂直供應鏈的模式,這是有很大區別的。垂直供應鏈是端到端的,是重資產的模式。當時IT按照阿里的模式來,造成了整個IT構建,所有的模式不符合我們的戰略。
前面提到一系列問題就是公司的戰略和業務模式不匹配,後面一系列的模式和我們的供應鏈計劃都不匹配。
大家知道做IT,資訊化,一般來說平臺是沒有成熟解決方案的,一般都是靠大量人員的開發,自己開發一套符合自己的東西的。阿里有它的一套平臺,騰訊有它的平臺都是自己開發的,但是垂直供應鏈不是這樣的。垂直供應鏈有很多東西,是有成熟解決方案的。
我進去發現易果的IT有400多個人,但是沒有任何的沉澱,我們的設計是自下而上的,業務提出需求,產品經理就滿足他這一塊的需求,另外的業務提出了另外的需求,他不是從整體的戰略模式看,而是看滿足具體需求,設計好了之後再搭建起來,這個是理想的做法,但是從0到1,這個就不是合理的設計。雖然系統很多,但是都不是貫通的,標準不一樣,這樣使整個溝通效率變得低下,資訊特別多,系統這麼多,人員這麼多,但是透明度是非常差的。
3我的組織,一個是運營管理,流程管理,專案管理,這些是核心部門,統一進行管理,不是下放到每個BU層面。每個BU有自己的訴求,每個BU之間有矛盾,必須在這個層面統一去看,哪種模式是最符合集團戰略的,就統一進行管理。
第二個是現在有很多高科技的東西,物聯網了,大資料了,不是最好的就是會合適你的,一定看你的企業處在你的狀況,我的企業要打的是基礎的,因為我們是供應鏈,不是平臺,度量衡要統一的,整個跨集團的,才能協同。計劃市場,計劃是拉進去拉出,第一個做的是主資料管理,把關鍵的主資料把它上傳。第二個是SAP,當時在易果只有財報,財報是管結果的,管報是管過程的,你真正要做到精細化管理的話你必須要管過程,而且這個一定要細,所以我們SAP實現的是財務一體化。
第二個做的業務線上化,現在說什麼是數字化,所有的線下,因為我們就是一個系統,但是很多系統之間的不相容,很多是手工在傳遞資料,中間存在很大的誤差和資料沒有沉澱,沒有積累的,資料是不精準的,這個會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要把關鍵的流程,訂單的匯款流程,採購流程,財務流程全部線上化,這樣的話所有的資料陳列,整個供應鏈都可以在線上完成。
我也做了幾個電商的案例,自己也在電商。電商說大資料,大家關注外部的資料,客戶的資料,市場的資料,但是對自己的運營資料是缺失的,是少的,外圍不清楚你自己有什麼模式,什麼樣的高效低成本的模式去應對它意義不大,包括我們說的做計劃也是這樣的,所以我說在SAP裡面,我做了三個事情,第一個是統一度量衡,主資料管理,第二個是SAP做到了財務一體化,業務流程線上化。
做SAP就完了嗎,其實不是這樣的,大家知道SAP是B端系統,它最大的好處,一個是整合,協同,財務業務一體化,但是它不是萬能的。對C端的,特別是線上,有大促的場景,它是不能支撐的,因為速度太快,變化太頻繁了。這個是後臺,是一個穩的後臺,但是對應這種說一個很簡單的就是庫存。分三種例子,一個是虛擬庫存,一個是實物庫存和財務庫存,就是說你在點庫的時候頻率是不一樣的,在前端叫虛擬庫存,只要做到一個禮拜的庫存是什麼樣的,就直接去哪個,不用盤點庫存,一個禮拜再盤,到一個月再截,在這個領域SAP只是打基礎,但是不能滿足整個C端的需求,所以我們做了IT規劃專案,怎麼樣把SAP融合到整個IT規劃當中去,做什麼呢?
首先最重要的是應用架構,怎麼搭前端。前端是個人介面,我們的SAP,應用架構是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B端比較簡單,你面對的是另外的客戶,相對C端的大的變化以及被前端的客戶給花掉了,所以B端做一個大平臺就可以了,你掛一些SAP不具備的共贏就可以了,所以我們也做了ITSP。要做C端要做B端,鏈路不一樣,邏輯的思維也不一樣,怎麼通過IT規劃把這個應用架構搭起來,能夠支援兩方面的不同鏈路。
最後就是計劃,大的整合供應鏈計劃。計劃是一個體系,有長期計劃,中期計劃和短期計劃。計劃的顆粒度,計劃的頻率,計劃的週期不一樣,目的就不一樣。像我們的預算做兩年的,一年滾動一次,產銷協同是中期計劃,預判未來是怎麼樣的,更多是量的調整。SOP是很關鍵的鏈條,他是關鍵的抓手,一直說端到端,從公司戰略到運營這個跨度太大,沒有辦法到這個裡面去的,然後整個的從下游端到上游端不通過計劃,也是部門之間的閉環,你怎麼端到端的做這個東西,那個的區別就是從企業內部延伸到客戶和供應商,大家可以看到在整個計劃裡面,SOP是核心,是最關鍵的。
大家對SOP有很多誤點,SOP做的很細,這不是它的目的,SOP是關鍵和長採購週期的計劃,因為它是按月來做的,頻率滾動是一個月的。需要知道從未來一年的需求裡面,倉庫有多少,鏈路怎麼走,這個是物流的規劃。另外一個規劃是供應鏈,商流和物流。這個才是真正意義的SOP和協同,怎麼跟生產計劃,採購計劃,物流計劃結合起來,而不是取代,這是不合理的,也是很關鍵的。
中國以前是沒有計劃需求的。為什麼?因為中國以前叫賣方市場,生產什麼就可以賣什麼,對計劃的要求不是那麼高。但是在西方市場是差異化的市場,對計劃的要求非常高。中國現在開始從賣方市場往買方市場過渡,客戶的需求差異化越來越高,要適應市場的變化和客戶的需求,市場的洞察和內部的資源匹配要求越來越高,這個是做產銷協同很關鍵的目的。未來發生什麼,及時地調整。這個就跟下圍棋一樣,就是一個棋盤上黑白兩子,但是變化是非常多的,這個是計劃簡單的地方也是複雜的地方。特別是終端場景這種還是相對比較少的,這塊也是我們要加強的,做計劃很關鍵的是資料要有一定的積累,才能做到比較合理的計劃。沒有1到2年的資料沉澱出來的效率也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