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的市值飆升到5700億港元了。
看起來,美團玩了一招大的起手式,除了阿里、騰訊外,市值四五六名通通被按在地上摩擦。
按照“衣食住行吃喝玩樂”的“無邊界”說法,美團才吃掉整個大生活市場的一小口,再多吃幾口,美團可就真成了巨無霸。
配合Q2財報去看,效果更佳。虧損已久的美團終於盈利了,這的確是個大利好,反向佐證了美團的無限潛力。幾年前,王興看好亞馬遜的一段話也被扒出來,不少人如發現新大陸般,感慨美團果然就是第二個亞馬遜。
但是,似乎隱隱有哪裡不對勁。
一
美團和亞馬遜乍一看是挺像,都是長期虧損並押注長期主義的企業。不過,亞馬遜第一年盈利可就賺回了之前20年虧的錢,按照這個邏輯,美團也應該是這個走位,啊呸,走勢。
說起來容易,實際上可真沒這麼簡單。
電商時期,亞馬遜就從沃爾瑪高薪聘請了CTO,並進行無人倉庫、無人超市等黑科技創新。
另外,亞馬遜佈局雲端計算AWS,多年下來,亞馬遜終於成為了全球最大的雲端計算服務商。
2012年舍恩伯格所著的《大資料時代》一書中,開篇講到亞馬遜圖書基於興趣推薦的引擎,這就是後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風行的演算法機制;亞馬遜還重視軟硬體一體化,kindle閱讀器、智慧音箱echo和智慧語音助手Alex的產生都掀起了智慧家居市場的風暴。
毫不誇張地說,亞馬遜的增長引擎是來自技術和創新,這是它扭虧為盈的關鍵。
再看美團,前沿技術,至少ABCD(AI、區塊鏈、雲端計算和大資料)這四項技術它都沒做出什麼成績來,甚至稱不上有多少投入。
反觀BAT,三家已經連續多年押注幾乎所有前沿技術,在雲端計算、人工智慧、大資料等方面仍然遙遙領先,積累了先發的技術優勢。
BAT個個門兒清,網際網路經過20年時間(BAT均已成立20年)的發展,已經夠到了天花板。PC時代落幕,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隨之開啟,但是,移動網際網路現在也正遭遇困境。
紅利正在消失:11.38億成了移動網際網路最大的使用者規模數字,最近幾個月,這個數字已經開始淨減少;使用者使用總時長到達6小時後,增速也正放緩,時長下降之時已迫近。
那麼,移動網際網路之後,下一個時代會是什麼?
5G?人工智慧?智慧家居?雲端計算?大資料?甚至區塊鏈?
我們雖然無法確切知道,但社會的發展大勢逃不開這些技術方向,技術總會成為驅動經濟增長的引擎,比如蒸汽機和網際網路。
BAT一邊固守網際網路時代的穩固地盤,一邊早已賭下新時代的門票,他們深知成為下一個時代流量入口和基礎設施的重要性。
衣食住行倒是有成為基礎設施的極大可能,但資料和技術可以改造嗎?當然可以。
資料驅動將會在下一個時代成為各行各業的標配,衣食住行領域也不例外。拿美團的競爭對手餓了麼來說,背靠阿里就意味著它有足夠多的資料庫。
在一些內行眼裡,整個阿里就是一個巨大的“資料黑洞”。比如阿里的盒馬鮮生,一年贏利,坪效遠超同行,這就是因為阿里在開店時疊加了資料智慧。淘寶天貓積累了大量使用者行為資料,通過各種資料得到目標消費人群的聚集圈,可以幫助它找到最好的店鋪位置。
試想一下,當傳統公司還在預測和數人流的時候,阿里可以直接在雲端選址,而盒馬鮮生產生的資料又會再次回到阿里的資料黑洞,做進一步增強。這簡直是降維打擊。
那麼,用資料賦能,美團擅長嗎?背靠“資料黑洞”阿里的競對餓了麼,長期來看會不會比美團更有優勢呢?
的確,美團和亞馬遜的邏輯截然不同,它的主營業務技術含量在巨頭中相對較低,別說類比亞馬遜,甚至不如國內的BAT。
二
當然,也有人反駁說,美團明明今年Q2盈利了啊,這就是一個好的兆頭。
那我們就來看看它是如何盈利的。
根據美團公佈的財報,2019Q2抽傭收入為154.3億,較去年同期增長了39%,但其營收增長為30.4%,佣金增速已經高出交易額9個百分點。這就說明,平臺對商戶的抽傭比例在提升,商戶的利潤被進一步擠壓。
這樣的擠壓到底有多嚴重?在餐飲商戶平均利潤率不足30%的情況下,美團先是將平臺佣金調到22%,後來又升到25%,部分地區甚至高達26%。央視、人民網等多家主流媒體都曾報道美團大幅“漲傭”導致商戶不得不逃離美團的無奈。
表面看,美團是盈利了,但它和商戶的關係卻越來越緊張。
商戶苦不堪言,選擇與美團合作,不賺錢,不和美團合作,僅憑線下招攬客戶,可能依然不賺錢。
摩拜單車的折舊在財報上也大幅降低,這“一增一降”實現了美團的扭虧為盈,也就是說,美團從存量流量中獲取了更多商家利益,別說成為“ATM”的一員了,它先要想想如何避免把合作伙伴(商戶)當做ATM(提款機)。
成熟商業生態中,企業和合作夥伴一定是共贏關係,比如阿里和淘寶賣家、騰訊和各入駐小程式的品牌,只有生態繁榮,才會形成正向迴圈。
而美團對合作夥伴不僅賦能不夠,還更像是收割商家利潤的一把鐮刀。
美團自己甚至稱Q2盈利是因為“有利的季節性因素”,但靠著外界因素的變化吃飯,不是長久之計啊。
阿里曾鳴曾說,“沒有網路協同效應,單靠規模經濟無法形成壟斷。”這話在產品人樑寧看來,含金量極高。因為它把網路協同效應和規模經濟作了區分,美團就是典型的規模經濟。美團在餐飲外賣品類中做雙邊市場,一邊大量拓展商家,通過入駐商家的豐富吸引大量使用者,這就有了很大的規模,但請注意,這樣的規模是沒有網路協同效應的。
顯然,沒有網路協同效應,單位運營成本就依然龐大。舉個例子,單量越高,外賣人力成本就越高,外賣小哥是省不了的。
什麼叫網路協同?以淘寶為例,淘寶不只是連線了買家和買家的雙邊關係,它還提供了各種各樣社會化的服務商,提供信用、提供物流、提供支付等眾多支援,其形成的網路的多元和複雜的,典型的淘寶賣家需要通過API介面接入100到200家社會化服務提供商,導購、廣告、拍攝、修圖、網站建設等,這個網路也讓商家的遷移成本變得很高。
而美團卻只有規模效應,沒有網路協同效應,商家從美團轉移到餓了麼,並沒有什麼太大的成本,而商家一旦集體出走,使用者勢必會追隨離去。
所以,美團的確很難做到真正壟斷一個行業,因為它的轉移成本並不高。
三
美團號稱“無邊界”,的確,從業務範圍看,美團覆蓋了包括餐飲外賣、酒店旅遊、共享單車、網約車、雜食零售、金融家政在內的不少業務。
從財報看,美團的經營類目確實很多,但是除了餐飲外賣和到店酒旅這兩項業務外,其他業務幾乎沒有為美團帶來什麼利潤,反而都是消耗資源的專案。
衣食住行這樣的本地生活領域看似市場巨大,但是衣、食、住、行可完全是不同的行業,相互之間沒有很強的關聯,很難說能做到多品聯動的效果。而且,這並不意味著在美團訂外賣的人會失去在攜程訂酒店的忠誠,這種黏性是否能拓展至其他品類,更難講。
現在的市場環境也不利於美團拓展業務至其他垂直領域,酒店面臨攜程去哪兒的競爭,到家服務面臨58同城和京東到家的競爭,出行面臨滴滴的競爭,而且這些行業巨頭個個打過硬仗,以攜程為例,成立20年時間不知經過多少風霜洗禮,美團這樣的新手真能改變使用者心智嗎?
移動網際網路已不是曾經的拓荒期,現在打進去,不知道要燒掉比此前多多少的真金白銀,在美團還未盈利的情況下,這無疑加重了它的財務負擔。
行業已經逐漸分化,進入並不熟悉的行業,且該行業已是成熟格局,可想而知,拿下其他細分行業的難度有多大,風險因素又有多大。
以網約車行業為例,2017年,美團推出自己的網約車平臺,希望獲取新使用者,並且完善其衣食住行的美團生態。
可運營一年之後怎麼樣了呢?
美團招股書中明晃晃寫著,“預期不會進一步拓展此項服務”,這足以證明,美團在網約車行業並不是滴滴的對手,砸了許多錢,但並未動搖滴滴分毫。
2018年美團收購摩拜單車,新聞轟動一時,美團這個“龐然大物”又拓展了一個共享單車領域。但是,曾經這個共享單車的頭號玩家被收購後進一步加大了美團的虧損,而在幫助美團拓展生態上,也沒有起到多少作用。畢竟,2018年底,哈羅單車的日訂單量就已經超過了摩拜和ofo的總和。
所以,美團的所謂“衣食住行”,除了“食”,其他也都談不上有什麼競爭力,那麼,到底是什麼撐起了它這麼高的市值?
“大”勉強可以稱得上美團的一個優勢,但美團所稱的“無邊界”,更像一個在海中央迷失了方向的游泳者,要想“上岸”,必須四處遊動試試,找找岸在哪裡。
為了盈利,美團可能還會不斷拓展自己的業務領域,但只有找到下一個優勢業務,這個繁榮市值,或許才能穩定下來。
-
1 #
-
2 #
一看就知道樓主對美團背後的技術能力缺乏真正的認識,雖然我不是美團的人。
-
3 #
美團一個外賣的,市值能有這麼高,真是奇葩社會。
-
4 #
說的很有道理,美團就像收割商家的鐮刀,並沒有給商家賦能。做過美團的商家都對美團沒有任何好感。
-
5 #
美團沒有核心技術,上市也是背水一戰,圈股民的錢。最後,股民套牢。
-
6 #
美團不倒,天理難容!
-
7 #
美團順利成為做空物件
-
8 #
幾年前我說過,美團的商業模式是有問題的。王興團隊也許一路下來被資本逼紅了眼,用網際網路套路制衡實業,結局會不可控。
-
9 #
國人自己養的美團。。怪誰。。。。
-
10 #
美團外賣這種血汗工廠是最會馬的裝窮的,我看到一個城市代理商從剛開始開豐田車到後面做美團幾年開了賓利啦、馬的,還整天裝窮說不盈利...
-
11 #
上次寫美團黑稿的好像讓抓了,樓主多保重啊!
-
12 #
基本不用美團,都用餓了摸。同樣的商品美團貴很多。
-
13 #
盒馬自己活得都很糟糕,還雲選址,離開一線城市,管你是白雲,烏雲還是馬雲,統統都不靈。
-
14 #
阿里的高階黑物流快遞外賣,改變了人的方式,難道這種壟斷不值錢?
-
15 #
沒有科技產品沒有實體的企業就像在沙堆上蓋的房子經不起風吹浪打。
-
16 #
阿里自己都自顧不暇,淘寶面臨著不斷被拼多多蠶食的局面,能不能守住都是個問題
-
17 #
不管怎麼著,美團乾死餓了麼還是沒有問題的
-
18 #
取消外賣。還國人一個健康身體!
美團欺熟客,同一家店,兩個人就不同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