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比特幣原名叫bitcoin,bit是程式碼中最小單位的意思,coin是硬幣的意思。而區塊鏈原名是blockchain,該概念在2008年由中本聰在白皮書中提出,可以將區塊鏈理解為記錄著比特幣交易記錄的賬本。

有趣的是,隨著比特幣的成功和中本聰的消失,比特幣技術的解釋權留出一大片真空。這時候有許多人跳了出來,開始聲稱自己是最懂中本聰的人。他們把比特幣擺上“區塊鏈1.0”的神壇,而自己開始爭奪“區塊鏈2.0”、“區塊鏈3.0”的解釋權。

蘋果創始人喬布斯去世後,羅永浩聲稱自己是除了喬布斯之外最懂智慧手機的人。

但整整十年過去了,還沒有人能想出區塊鏈的用途。

1、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區塊鏈

最近,數字貨幣非常火!先是大領導講話,對發展區塊鏈技術的重要意義、發展方向等作出深刻闡釋,並對區塊鏈技術的發展作出重要部署。

隨後又有高層放話,稱中國央行籌備多年的數字貨幣體系(DCEP)趨於成熟,因此中國人民銀行有可能成為全球第一個推出數字貨幣的央行。

話音剛落,A股區塊鏈板塊集體漲停,無數股民週末在家惡補區塊鏈知識,但這些所謂的區塊鏈概念股之後的漲勢真心一言難盡,原因和上文說的一樣,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能想出區塊鏈的用途,比特幣仍是區塊鏈唯一落地的專案。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比特幣或者說區塊鏈屬於“應用創新”,因為它所採用的諸如分散式儲存、點對點傳輸、加密演算法、共識機制等計算機技術均是早已成熟的技術。

同樣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大家在對區塊鏈的解釋也各不相同,有的人認為區塊鏈的核心在於去中心化,有的人認為區塊鏈的核心在於匿名安全,同樣也有人認為區塊鏈是炒作的噱頭,是割韭菜的金鐮刀。

2、融資

區塊鏈最初的用途就是為比特幣這樣的貨幣記賬,因此,區塊鏈似乎生來就是為金融服務的。

2013年,一名俄羅斯裔加拿大人在比特幣基礎上,推出以太坊專案。該專案將為使用者提供智慧合約,而這一個功能,很快就被用來為各種山寨專案進行融資。

但這些專案既不受法律監管也缺乏行業自律,導致整個圈子烏煙瘴氣,徹底淪為傳銷行騙的代名詞,後來這種融資方式被大多數國家所禁止。

不僅僅是空氣幣專案,就連迅雷、網易、小米、百度等諸多大廠也一度紛紛“發幣”,但在缺乏監管認可和使用場景的情況下,這些專案逐漸淪落為類似於Q幣的積分專案。

圖為網易推出的星球黑鑽專案,引導使用者通過簽到、看廣告或提供個人隱私資料來獲取黑鑽,這種積分可以用來兌換網易旗下VIP業務和電商優惠卷。

這些專案大多和區塊鏈沒半毛錢關係,隨便一個APP都能實現這些功能。

但要多說一句,央行即將發行的數字貨幣預留了可程式設計的指令碼,這使得其更具有靈活性和可拓展性,未來的玩法也會更多。

按照現在區塊鏈的智慧應用情況來看,基本可以實現博彩或儲蓄功能,而這些恰恰是央行所極力避免的事情。

3、不受監管的匿名交易

匿名性是區塊鏈的最大特點之一,而這也恰恰擊中許多數人的痛點,他們出於各種各樣的理由,向當局隱藏自己的交易記錄。

眾多理由中,區塊鏈信仰者最愛舉的一個例子就是委內瑞拉和辛巴維(威)。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世界上某些小國的貨幣保持著驚人的通脹,而在這些地方,人們更願意使用外來貨幣而不是本國貨幣來支付,除非你能忍受每天5%的通脹。。。

但除去這些案例之外,比特幣更多被用到更多違法交易當中,比如毒品、人口拐賣、逃稅、洗黑錢等等這些突破人倫認知底線的用途。

截至目前,類似於比特幣這種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仍然沒有有效的防止被用作犯罪的方案,反倒是給各國央行提供了一個思路,藉助區塊鏈技術可以推出法定加密貨幣來代替早期的“匿名幣”——現金。

這種高度中心化的貨幣反而比現金更好監控,可以廣泛用於打擊洗錢、逃稅等非法行為,同時相比傳統數字化貨幣更加安全,這也是央行推出法定加密貨幣的主要原因之一。

4、資料共享、防偽溯源

最後這兩點可以放在一起說,同時目前中國區塊鏈行業主要也是在做這兩件事。分別是旨在打破資訊孤島的聯盟鏈,和用來防偽溯源的公有鏈。具體應用在醫療健康管理、發票防偽、商品防偽、食品安全、智慧城市、教育與公益等領域,並取得一定的成效。

先來講什麼是資訊孤島,就是說任何一家公司或者機構都不願意將自家的資料與其它公司分享,這是典型的囚徒困境。因為你無法保證自己交出資料庫後,對方能合理利用這些資料,或者你很難在同行業或跨行業裡找到一家或多家機構的資料庫和自家機構的資料庫價值相當。

我們以醫院的就診和開藥資料為例,這個夠敏感吧?據我所了解,每家醫院的患者就診資訊都被各家醫院自己存放,一般嚴禁這些資料外流,這雖然保護了患者隱私,但也造成了一定的資料資源浪費。

但是如果所有醫院都將資料放到一條公鏈上,每個醫院可以有針對性的查詢就診患者的病歷,將可以避免過度醫療的現象發生,提高醫療資源的使用效率。同時還可以向藥廠、醫療器械等企業開放定製資料查詢,讓這些企業可以通過精準資料來制定研發路線,可以在減少試錯成本的同時,又避免個人隱私洩露。

防偽溯源也差不多,建立一條公鏈專案,將生產環節的每一步都上傳至區塊,因為區塊鏈不可篡改,可溯源的特性,從而可以在發生事故後精確溯源追責。每逢出現疫苗等造假案後,用區塊鏈來防偽的呼聲就更高一些。

但是,儘管區塊鏈技術在很多行業領域已經取得不錯的應用,但要讓它持續發揮更有效的作用,還需要解決資料來源真實性可靠性等問題。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雖然區塊鏈裡的資料是難以篡改的,但若向區塊鏈輸入資料時存在弄虛作假行為,那麼整個區塊鏈技術對資料真實性的保護就顯得形同虛設。

而如何保證每個節點都能上傳準確的資料,又是一個大問題,許多解決方案並沒有降低傳統方案的成本和便捷性。

綜上,截至目前,還沒有人想出區塊鏈的用途。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以誠立商,以信興業——誠信經營是電商成功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