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過去30年,5萬美金以上的高階品牌,有量產的、交付能到一定數量的,只出現了兩個。一個是特斯拉,一個就是蔚來。”

“到底什麼在改變一個產業,到底什麼在驅動一個行業的變化?在我來看,當然是使用者體驗的驅動。”

“商業不是簡單的經營產品,不是簡單經營服務,其實是經營使用者,經營使用者關係。”

“前段時間說我們幾年虧掉400億,但是沒那麼多,200多億,也不少。”

中國的汽車業似乎正處在它有史以來最低迷的寒冬期,多家車企傳出破產風聲,連重慶首富、力帆創始人尹明善都身陷流動性危機,一部分新能源車品牌同樣陷入風雨飄搖之中。

尤其是蔚來,作為網際網路造車新勢力代表,始終處在風口浪尖上。蔚來關注高,是因為在它背後集結了一批網際網路和投資界大佬,由李斌、劉強東、騰訊、高瓴資本、順為資本等頂尖企業和企業家聯合發起創立,並獲得淡馬錫、百度資本、紅杉、厚朴、聯想集團、華平、IDG等數十家知名機構投資。

但關於蔚來的負面資訊持續不斷,已經虧損幾百億,冒煙自燃,軟體升級卡頓,移動充電車被斥為作秀。

今年9月,蔚來股價暴跌一半以上,一時間似乎搖搖欲墜。

蔚來汽車創始人兼CEO李斌在日前一次小型會議上,正面迴應了諸多外界的質疑,以及他對於汽車行業的理解。特別是他對於汽車業未來的判斷,他對於移動互聯如何改變各個行業的思考,互聯商業思維的改進。

恰巧在11月4日,蔚來汽車公佈了今年10月汽車交付資料,讓市場為之一振,單月交付2526輛車,環比增長25%,同比增長61%。受此訊息影響,蔚來汽車股價大漲12.5%。

過去30年5萬美金以上的新高階品牌只有蔚來和特斯拉

我們內部最近也在做很多覆盤。今年好像一看蔚來的訊息,標題好像都特別嚇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9月份還賣了2000多臺車,是很不容易的。10月份車還賣的越來越好,也是很不容易的。

其實我覺得這裡面是挺有意思的一個值得思考的事情。為什麼這麼多媒體在消費我們,但是我們的使用者還這麼的支援我們。我覺得這個也是挺有意思的一個視角。蔚來看你從哪個角度去看我們這樣一個公司,我們這樣一個品牌。

比如說,前段時間有人就跟我說了個事,我覺得他說的好像一下把我們就拔得很高了。他說過去30年,5萬美金以上的高階品牌只出現了兩個。一個就是我們,一個是特斯拉。

這一下子給我很多幹勁,因為在這之前,高階品牌是日本人在美國做凌志,做無限。其實在那之後就從來沒有出現一個新高階品牌,大概有30多年的時間。因為他們上次做這個是在1984年代。

在過去的30多年的時間裡面,雖然出現了一些新的品牌,像中國的汽車公司有很多,從90年代中後期到現在,像吉利、比亞迪、長城,還有一些國企的本土品牌。但是真真正正在高階品牌裡面,有量產的、交付能到一定數量的,確實只有特斯拉和我們。

我覺得一個公司看你從哪個角度去看,雖然我們今天有很多的非議,其實也不叫非議,有很多緋聞,沒辦法,流量高,你給大家貢獻一點流量也很正常。但是我們對取得的成績,我們還是覺得是不錯的。

我們從2015年6月份開始,到現在四年多的時間,推出了兩款車,賣了2萬多臺,開了將近3億公里。我覺得還是不錯的,是中國品牌裡面賣的最貴的,也是目前全球高階智慧電動汽車的前兩名。在可見的將來至少是前五名。賓士、BMW、奧迪,就算他能後來居上一點,那我們也擠不出前五名。所以這是一個挺有意思的視角。

創辦蔚來是因為整個行業體驗落後

我在創辦這個公司的時候,和我以前的創業可能不太一樣。我是有一個自己對整個行業的一個理解,對商業很多的理解。先想清楚了很多東西,然後去做這件事情。我可能不是大家理解的追一個風口。

我自己2000年做汽車網站,我非常清楚汽車行業非常不容易。我是跟著整個中國汽車行業一起成長起來的。

2000年我做車的時候,中國才剛剛開始私人買車。 2000年叫家庭汽車元年,2000年大概200多萬輛車,基本上全都是公務用車,政府或者一些企事業單位,很少有個人買車。2000年開始有sail,現在都沒有這款車了。叫10萬家轎,一個標誌,就是汽車開始進入家庭的一個標誌。

在過去的這20年裡面,中國的汽車工業發展得非常快,從200多萬輛到2000多萬輛。我見證了這個過程,所以我是非常清楚汽車行業它的難處,它的機會,它需要變革的地方。

所以我是有很完整的思考,從2012年就在思考這個事情。差不多到2014年,我覺得我大概知道機會在什麼地方,然後2015年開始真正運作這家公司。到今天來有很多想法,慢慢看它變成現實。

驅動我思考的東西,是從幾個維度去看。

最底層的東西是技術的變化。

技術變化是大家相對容易理解的。比如說,自動駕駛的技術;比如說,電動汽車的技術;比如說,車聯網技術,等等。這個是智慧電動汽車相對容易理解的地方。

其實2014年的時候,特斯拉的model s出來,就有很多的報告。其實電動車在這個行業不是什麼新鮮話題,這之前通用也有過電動車,日產也有過電動車。只不過特斯拉它從另外一個維度把很多因素綁在一塊,一下子就有不一樣的變化。

所以技術這是一個整個大的產業變化的一個基礎。但是我們不光看到車的技術,我們還看到別的技術的變化。

比如說雖然做飯的方式沒有太多變化,但是訂外賣的方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外賣的方式變化是為什麼?是因為移動網際網路,智慧手機的普及。

比如說酒店可能沒有太多變化,但是我們可能去某一個地方去獲得這種住宿體驗的方式發生了變化,有什麼分享住宿等等這樣的方式。

所以我們在看一個變化的時候,可能不光是從這個事情本身,我們還看整個使用者交流方式是否發生變化,資訊獲取的方式是否發生變化,而這些變化對使用者體驗的改變到底是什麼。我覺得這個其實可能更重要。

在2012年的時候,我認為這個行業會變化的主要點,是從這個角度去思考的。

但是跟這個行業沒關係的技術的變化,或者更深刻的,這種和使用者交流方式的變化,它對商業對產業的影響到底會是什麼樣,這件事情就不那麼容易理解。

移動互聯改變體驗

摩拜是我的一個idea,後來就把它做出來了。現在還是比較大的影響了整個短途出行。單車行業去想這個事情覺得不行,從我的角度想,我覺得移動網際網路和單車為什麼不能綁在一起呢?

把手機考慮進來,體驗就變化了。一塊錢騎一次,當然現在漲價了。所以隨取隨放,每輛車都隨時線上,手機開關鎖。

你會發現這個變化,它不是來自於單車本身的技術變化,它是來自於使用者支付方式的改變,交流方式的改變,資訊獲取方式的改變,然後和單車綁在一起,就有很多不一樣的東西了。

所以,我拿這個作為一個開頭,就是講我當時為什麼想做這麼一家公司,是真的我覺得汽車行業很多的體驗,不光是簡單說車的體驗,是整體的體驗,還是在一百多年前,幾十年前定的。

今天移動社交已經這麼深刻地改變了產業,網際網路在十幾年前那麼深刻地改變了產業,怎麼可能今天汽車這麼大的一個產業,它的產業鏈的分工,它的使用者體驗怎麼可能不去做變化呢?這是不可能的。只要有變化,那一定就會有新的公司出來。

所以這就是我2012年的時候想的,當然後面還想了很多細節,想到2014年,然後2015年才開始做,大概是這麼一個來由。

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變老?

我覺得現在大家對我的解讀太多的誤解了。前兩天我們一個大學同學群裡面發出來一篇文章,說出行教父李斌,在過往幾年(首先我說我不是出行教父),李斌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變老。然後底下還有個附註,說李斌就擅長思考戰略、資本運作,好像執行不行,所以適合當董事長之類的。

我覺得其實大部分人根本不了解我,也沒有時間跟我像今天這樣做這麼深入的交流。

其實我並不是一個喜歡到處輸出思想的人,因為我覺得如果做不出來,什麼思想都是假的。

其實我是一個非常強調執行的人,我不是替自己標榜。其實大家想象一個事情,你說蔚來的執行力算高還是算低的?當然算高的。我們2015年6月份才招整個工程的負責人,才招設計的負責人。我們2018年6月份車就好了,開發的車。

我們現在車已經全國280個城市交付了,跑了三億公里。我們第二輛車都已經開始跑了,交付了幾千臺了。我們後面還有很多車都在開發的過程中。我們當然執行效率挺高的。

順帶把公司也搞上市了,所以最近股價有點跌。但是曾經也到過一百個億美金,對吧? 反正美股,漲跌都很快。

所以我講的意思是什麼呢,其實蔚來的團隊是一個非常高效執行的團隊。當然我們現在保有量才2萬多臺。你算賬的時候和五百萬、六百萬保有量的賓士、BMW、奧迪當然不一樣。你不能用我2萬多臺,去跟人家幾百萬臺去算。

4S店剛開張的時候,一個4S店幾百個使用者,當然就不好弄了,你服務還得提供。在很多的時候,大家就把很多東西搞混了,就把我們和賓士BMW奧迪去PK了。

我們確實做不到,我們確實需要更長的時間去積累我們的保有量,積累我們的供應鏈能力,完善我們的體系,一輛車一輛車的堆。

你不可能讓一個四年的公司,一下子和一個幾百萬使用者,在全球賣200多萬臺,中國賣70萬臺車的公司去PK,這個不現實對吧?

這不是我們給自己找理由,事情有它的客觀規律。

所以,我在看這個行業的時候,其實是看的可能更寬廣一點,不光是看技術的變化,我會看使用者體驗的變化,一個企業使命的變化。

使用者體驗驅動行業的變化

聚焦回來,到底什麼在改變一個產業,到底什麼在驅動一個行業的變化?

在我來看,當然是使用者體驗的驅動。

可是不同的時代,大家對體驗的理解不一樣。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和網際網路時代,大家對體驗的要求不一樣。看電影的方式變了,看視訊的方式也變了。

去年市值最高的是這些公司。到底是什麼在驅動這個公司的變化?其實就是有一些公司,它用了最新的手段、最新的技術,去把一個通用性的、能穿越歷史的、人的本質的需求,用新的方式去服務和呈現。

比如說谷歌,它是把你資訊獲取的這種體驗變得不一樣了。資訊獲取是一個人類從有文字以後,就一直有的。

只不過到了一個資訊極大豐富的線上的時代,我們可能需要一個新的方式去組織他們,去索引他們,去獲取他們。其實它也是一個用新的技術變化,帶來了一個新的體驗。

真正有意思的體驗到底是什麼?什麼樣的體驗是讓我覺得興奮的?什麼樣的東西是我們思維的模型?後面我會講這些東西。

我的結論就是,其實如果你穿越技術去看這些東西,回到一個最基本的角度來講,我覺得使用者體驗是變革一個行業的基礎。你用最新的技術去重新變革和重新定義使用者體驗,可能改變很多商業模式,這個行業就會改變。

其實到今天為止,亞馬遜的銷售額還是沒有沃爾瑪高,但是為什麼亞馬遜的市值已經比沃爾瑪高那麼多了?

最起碼大家知道那個方向是對的,越來越清楚。前面賠十幾年前的時候,大家覺得有點疑惑,這個事對嗎?但是今天可能大家都已經很清楚了,它很多東西就串出來了。

講到這個東西的時候,其實我們也在看,比如說樓底下有個星巴克,星巴克是我比較推崇的一個公司,在一個更高的維度上做過創新。

它其實從一些不一樣的維度,給了一些體驗的重新定義,比如你喝的確實不是咖啡,是讓你擁有一個家和工作辦公室以外的第三空間。這個體驗其實是創造出來的。

星巴克帶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當我們思考一個體驗的時候,可能不能光從你給的產品和服務本身的功能屬性去做發散,一定要從一些別的角度,圍繞著人的除了功能以外的需求,還有很多情感方面的需求去做思考。

所以你的設計,你的調性,你的舒適感,很多東西要從這些維度去做更多的思考。

我為什麼要講這個,就是因為把技術和情感連到一塊。有一條線是不變化的,是穿越時間和文化的,是這種感性的需求。

人要吃飯,人都希望開心一點,人都有被關心的需求,人都有愛和被愛的需求。

你會發現有很多是功能性的需求,我得保證自己活下去,我得吃飯,我要睡覺。

還有一些是讓自己活得舒服,活得好,很多感性的需求情感。這是一條線。

還有一條線,像我們前面講的,技術的進步,它也會改變很多東西。

所以這兩條線在一起,就會有一個思維模型。這是我的思維模型,我是這麼想問題的。可能不對,但至少是一個分割世界,分割人和時間技術的一個方法。

一條線,就是你這個體驗和技術有沒有關聯性。

不是所有的體驗都跟技術有強關聯性的,這是一條線,技術進步帶來的體驗的變化,是弱關聯還是強關聯。

還有一個就是,你這到底是偏功能性的需求,吃飽肚子,晚上能睡覺,還是偏情感性的需求,更好玩,更開心。吃飯從吃飽到浪漫的燭光晚餐,早晨吃一個漢堡包,到晚上和自己的愛人吃燭光晚餐,這是不一樣的體驗。

這是一個劃分我自己的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往裡面去放,所有的2C商業。

我們就看看,有意思的,真正的創新,偉大的創新,有想象力的創新,在哪個象限。就在來自於技術能夠創造的情感體驗。

使用者體驗的模型如何用到車上?

這個思維模型怎麼會用到車上呢?這個就是我在2012年到2014年的時候思考的東西。當時我用那個詞叫企業3.0,我覺得車的體驗會被重新的定義。可能不同的維度會有一個不同的區別,車本身,從整車工程從動力系統,這就相當於是地基了。

本質上來講,車的研發本質上是整合研發。

什麼叫整合研發?零部件公司幹了絕大部分的活,你就是根據你的產品定義把它組合起來。你自己會去做輪胎嗎?不會。你自己會去做空調嗎?不會。你什麼都自己幹,這車肯定做不出來。

所以,本質上基本上做的是整合研發。汽車公司能自己做發動機變速箱的,已經屬於非常有理想的。今天要拼一個車出來,發動機變速箱都可以不做。我這個話講的可能比較絕對,但是本質上是這個邏輯。什麼都自己幹,這車肯定造不出來。

但是你還要符合你的定義的標準等等,你買好的零部件。比如說我們的車很厲害,一百公里的時速到零的制動距離,只有33.8米。什麼概念?

跟400萬的藍寶堅尼的SUV一樣。位元斯拉好太多,比你們買的200萬的車都好。全世界沒幾款車,能夠比我們剎車距離短。

剎車距離短很重要,別人都是40多米才能剎住。比如說model 3,46米。後來他們說不是46米是43米,46米和43米也沒什麼本質區別。我們是33.8米,少十米。少十米什麼概念?同時剎,我們剎住了,它撞上了。

可是這件事情是我們公司真的特別牛嗎?也不能這麼說。我們用了Brembo的剎車的卡鉗,我們用了最好的輪胎,我們的調教把電機和博世的EBUS之間連的比較好,我們用電機去參與剎車的動力回收,等等這些東西,綜合下來就是這樣。但這裡面也絕大部分也不是我們自己幹。

我講的意思是,車,這打地基,肯定得好。但是服務,digital的部分,軟體定義的汽車的部分,汽車生活相關的部分,這些體驗的創新,有太多的空間了。車的創新挺難的,你隨便創新個東西,做試驗,就整死你。

特斯拉從Model X到Model 3,在整車工程上是倒退。原來自動的門把手不搞了。原來全鋁車身不搞了,鋼鋁混合。原來的鷹翼門,別搞了,太貴了。

所以如果你從整車工程的角度來講,它其實做了很多看起來不那麼先進的東西。

從這個維度去看,圍繞汽車的創新可以在很多方面,所以蔚來在做的很多的事情,是總體的創新。

我們內部經常最近檢討說,咱們的創新搞得太多了,咱們少搞一點。因為創新確實搞得多了,搞多了以後,它最大的問題在哪?

要求理解的智商就高一些。很多人都說我們的使用者交了智商稅。其實不是,我們的使用者真的都是高智商,他能理解,別人很難理解這個事情。

我們有巨大的普及的壓力,畢竟我們的車主才2萬多個,全國有2億多汽車使用者,才一萬分之一臺,當然就難一點。我們也就剛剛我們做到正分,原來可能很多做的是負分,負分原來是常態。

站在負分的角度來看正分,他覺得我們是負分。原來其實很多東西是不合理的,但是大家都已經司空見慣,接受了。

我們就跟皇帝的新衣裡面的小孩子一樣,突然說了一個很簡單的道理。

比如,對使用者好。這不是應該的嗎?

車的價格不要老動,這不是應該的嗎?

為什麼一定要有經銷商?直接買,有問題找我,這不挺正常的嗎?

可能很多時候和原來不太一樣,大家理解起來就麻煩一點。還有比如說,我們找江淮製造合作,建一個全新的廠,按照我們標準來,怎麼就產不出我們的車呢?

這個事情可能也反常規,別人都是自己建廠。其實也不是,BMW賓士很多車都是別人產,最高階的車都是別人產的。BMW的X系列,一開始出來的時候,包括現在還有很多車,都是別人產的。

移動充電這事怎麼就做錯了?我特別奇怪

我們廣告詞是高效能長續航,電動SUV,可以換電。

可以換電的好處是什麼?今年開500多公里,明年就能開600公里。你平時買一個電池,70度電的跑四五四百多公里。你週末要出去,你可以換一百度電,一天就付個60塊錢一百塊錢。沒必要成天都搞那麼大的電池。

全世界只有我們一家電池可以租用,現在是免費換電。

免費換電意味著什麼?我們三分鐘就能換完,跟特斯拉超充樁完全不一樣。超充裝有個問題,它的車的佔位就比較嚴重,因為它經常有人在那插著,2小時後才來取,你也挪不走。

我們是換電,你開了你必須得走,而且你不需要等太長時間,你馬上就走。所以免費換電一年省好多錢。

開電動車本來就省錢,我們這麼大的車,七座SUV也好,五座的SUV也好,你要開汽油車一公里是一塊多,開電動車丟你多少錢?一毛錢。我們還免費換電,不要錢。

我們省非常多的錢,還省10%的購置稅,10萬車牌費,還有補貼。

我們的車,高效能,我們的ES6的效能大概相當於一百多萬的車。從效能的角度講,你開過的絕對都知道。

智慧化自動輔助駕駛。堵車的時候,確實能解放一下,高架上堵個一個小時,你怎麼弄呢?跟車,高速輔助,沒問題。

東半球最好的智慧輔助駕駛。這個不是我說的,別人說的。西半球最好的是特斯拉。

我們是全球第一個用Mobile IQ4晶片的量產車,第二輛車大概比我們晚了一年,第二輛是BMW的車。

我們的車就不多說了。我們已經賣了24000多臺,開了3億公里,沒散架,最多的車已經開了10萬公里,一年多時間他省了10萬塊。開電動車其實挺有意思的。有很多東西和大家的理解不一樣。

服務好,我們服務口碑是一直都挺好,肯定不用讓你坐在賓士的引擎蓋上哭。有事可以直接找我,我們很多使用者解決不了問題,找我很快就把它解決了。

服務,我們也招人罵的更多。我們有移動服務車,移動充電車,換電站,超充裝,快充樁,我們是一個組合的綜合服務,但是所有的東西都用移動網際網路連線起來。介面很簡單,介面就是手機上APP的一個功能,一鍵加電。

你必須把複雜的東西都連起來。比如說你要換電,你要知道電池艙裡有幾塊電池,要不去了你不是得排隊嗎?你就要充電,一公里以外有一個換電站,電池倉裡面還有兩塊電池充滿了,趕緊去。

我們的移動服務車,移動充電車,你去西藏、內蒙沒有人管你,開電動車為什麼不能去?我開一個移動充電車在拉薩那等著,不是挺好的?

你也不是每天都去,全國一年沒幾個人去的,但是去了得有人管,是不是?

其實我們並不是每一單都是拿移動充電車來給大家充電,做個緊急救援總可以吧?開個會,中國聯通中國移動還過來給你搞個緊急應急通訊。

為什麼沒有沒有換電站,沒有超充樁的地方,我們怎麼就不能用一個移動網際網路去做呢?我們全國500多臺移動充電車,就把全國960萬平方公里都覆蓋了。

為什麼?因為我是用移動網際網路都連起來了,你的車沒電了,我知道,我提前跟你接近,你手機上提前預約一下,呼叫一下我就來了。這事情怎麼就做錯了呢?我覺得特別的奇怪。

前一段時間,有另外一個電動汽車公司,我們關係很好,給了我們23個他們沒搞定的加充樁,我們給他裝完了18個。為什麼?因為我們用心地做。我們跟物業跟電力公司持續的交流,細緻地交流。

一旦家裡能裝充電樁,你再也不會開汽油車了,你再不去加油站了,誰沒事成天想著去加油站。

我以前我經常被人批評的一句話叫“加電比加油方便”,被很多人都攻擊。

其實我說的是實話,我們80%的車,家裡裝了充電樁。我們的車跑了3億公里,96%的情況下都不超過一百公里的出行,也就是說96%的使用者其實是日常使用。

這跟大家的認知是一樣的,我是不是可以說我們的使用者,75%的場景下,再也不用去加油站了,是不是方便了?你不能說另外的25%的使用者加電沒有加油方便,就是說我這75%都不算數。

我再修正一下,75%的場景下,我們使用者加電比加油方便,這個肯定沒錯。我老婆以前每星期還得加一次油,現在家裡有充電樁,不用去了。

沒有充電樁的怎麼辦?我們提供一鍵加電服務,我們還有10%的使用者是一鍵加電。一鍵加電什麼意思?就是送外賣。

你在APP上說一下,我的車沒電了,我們服務的同事過來,也不需要你去交接車,我有NFC,你做個授權就行了,他把你的車就開走了。不管是換電也好,還是超充也好,交完電就給你送回來。

這10%是不是也比加油方便?肯定方便,一個月980,15次,合算多了。你搞個油費自己還得去加油站,2000塊錢得花吧。加一次跑300公里,15次能跑個4500公里。

為什麼蔚來的使用者都說蔚來好,蔚來以外的使用者,理解不了。我說每一個點他都得理解半天。比如我們說免費換電,蔚來的使用者馬上很興奮,蔚來以外的使用者以為是電池壞了免費換,你還沒法用一個詞去講這個事情。

車是一個有情感的夥伴

車載,人工智慧系統是digital的部分。為什麼有這麼一個東西?這是我們2015年的時候,這是我的一個idea。大家都做語音控制,但是有個問題,你如果做語音控制的時候,你老覺得在對著空氣說話。

假設這屋子裡面沒有你們,我一個人在那講的興高采烈的,不是神經病嗎?我們需要有交流,眼神的交流,有氛圍。

車也一樣,對著語音控制說,這感覺很差的。我們一直說車是一個有情感的夥伴,不是一個冷冰冰的機器。為什麼,Amazon的Echo,那時候他們在美國已經有這些東西。中國的智慧音箱這兩年突然火起來,其實就是因為你想對著這個東西說。

我們當時就覺得車裡面得有個東西,代表車在跟你談事情,車在放音樂的時候,它能豎豎手指之類的。比如說上車跟你打招呼,走的時候跟你說個拜拜。

這是情感體驗,我們的付費率也很高,大概有70%的使用者都會買這個。小孩喜歡,它叫Know me,我們圍繞著Know me有一系列的衍生品。

這個其實不是簡單的功能性。語音控制是功能,你可以不需要這個也能做完這麼多事。螢幕操控做這個事情也可以。但你有這個東西在,車馬上變得就跟別的不一樣。還有我們的APP,我們一百多萬的註冊使用者,每天十幾萬的日活,最高的時候差不多20萬,大活動的時候差不多20萬。

你看我們這裡面是什麼?此刻,體驗,朋友,驚喜等等這些。愛車是功能性。可以聊天。這個APP目前是很多公司在copy,我們有時也不好意思,就發給他一封信,說你能不能抄的時候,把logo這什麼稍微改一改。

抄一個app是容易的,但app背後的邏輯其實是非常難。其實我們也很樂意讓大家借鑑。

NIO house其實省了很多錢

NIO house,也是很多人對我們有一些非議的地方,覺得開那麼大的地方,這得燒多少錢。我只能這麼說,跟建一個賓士的店相比,它肯定是便宜的。大家不要忘了一件事情,我們是一個平均售價40萬的車,不能用以前中國品牌五萬十萬的車去要求我們,我們的使用者也不同意。

要麼你不要跟賓士賣一樣的價,要麼你跟賓士開一樣好的店,那不更貴嗎?一個店就是一個億,現在還找不到地方。我用這個方式不是挺好的嗎?人流量又高。但是我們NIO house裡邊就不光是賣車的。

我們和特斯拉的區別是什麼? 我們在全國現在有21個NIO house,基本上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就是賣車的,這是功能性的。還有一部分就是車主專享,車主俱樂部,只有我們的車主才能進。

在全國20個地方你都可以去,都在交通好的地方,裡面有很多不一樣的東西。有咖啡區,有小朋友玩的地方,你自己去逛街,把小朋友放在那,也挺好的。

有可以跟朋友談點事的地方,可以開會的地方,可以做演講的地方。也沒什麼過分的,無非是換種方式花錢,而且花的錢還更少。

你們得想一個問題,如果我用建4S店的方式,我得掏多少錢。我要賣今天這麼多車,我至少要建40個店。如果我想賣40萬,我怎麼也得跟無限的店一樣,一個店就算投5000萬,我得花多少錢。即使不是我投,讓經銷商投,羊毛出在羊身上,你最後不也得還給他,他賠了錢,不也得找你。一個邏輯。

所以這個事情,這怎麼就多花了錢呢?我們其實省了很多錢。

在長安街東方廣場,這次國慶閱兵的時候,好多車友都發過,我看到你們logo了,這廣告費得多少錢啊?其實奧迪當年在東方廣場奧迪city那個地方做的時候,他一年就賣2萬輛車,他2萬輛時候都能在那搞,那時候比現在還貴。我為什麼今天不能搞?

所以我們就用了很多辦法,說服了東方廣場租給我們。

在我們之前,沒有人做過一箇中國出身的高階品牌,所以大家有點適應過來,其實很正常。

我們現在也有一些為了賣車的小店,我們叫NIO space,開起來很快。我們在年底大概要開200個,投資很少,就是賣車。但我們先搞NIO house再搞NIO space就簡單了,你先搞NIO space再搞NIO house就不行。

NIO life,歡迎大家來買東西。我們到目前為止已經賣掉了150萬件,平均客單價幾百塊。這個賺錢,毛利率高。我們目前車沒有毛利,全都是真材實料。這就是典型的情感體驗。你可以不買,但是你買個開心。

你們要想一個問題,我們的使用者畢竟是買了我們幾十萬的車,所以他買一個幾百塊錢的東西一千塊錢的東西,他對你的信任度是沒問題的。

我們這裡面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則,只要是在外面能買到,我們一定是全網最低價。但是買不到的東西,我們就會有自己的定價。所以我們會非常講究IP,我們每一個系列都有自己的IP,我們有各種各樣的系列。

這是今天商業帶來的變化,商業的變化是什麼?你在通過使用者企業在創新,你有一個使用者群,你的使用者群體你可以用移動網際網路去把它緊密地連線起來,你就可以跨越你的產品和服務。所以商業將來不是簡單的經營產品,不是簡單經營服務,其實是經營使用者,經營使用者關係。

因為今天第三方的製造,第三方的物流,第三方的支付,讓這些事情變得特別簡單。你就管設計好,有人幫你做,有人幫你運,有人幫你收錢。今天的基礎設施和以前完全不一樣,這是今天的變化,今天的變化。

我們背後的主線,我們是強調所有的連線都要基於club,基於移動社交的邏輯,基於IOT,物聯網,我們要求所有的東西都基於技術要去連線,不管是人和人,人和車,都把它連線起來。

但是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非常強調每個細節上給使用者帶來的情感體驗。這就是蔚來圍繞著我的思維模型,在做的這種體系的創新。

這個創新確實任務很艱鉅,因為我們還在面對很多正常的汽車行業該有的規律的競爭。比如說供應鏈的規律,品質的規律,成本分攤的規律,競爭都是非常殘酷的,汽車行業確實非常難做。它是一個高投入。

前段時間說我們幾年虧掉400億,但是沒那麼多,200多億,也不少。

我覺得假設再來一次,我們可以省掉一些錢。我們團隊其實已經非常優秀,非常努力,但有些學費可能還是交了。但是我們已經建立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從研發、供應鏈、品質、製造到使用者服務。全國280個城市,跑了3億公里,我們支援下來了。

不管怎麼說,我們建立了一個目前全球前兩名的高階智慧電動汽車的品牌。我們當然今天有很多挑戰,比如說我們確實需要獲得將來發展的資金,我們還得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這都很正常,這是我們的工作任務。一上來就掙錢,哪有這麼美的事,那就顯得以前的汽車行業太不堪一擊了。

我們研發投入這麼多錢,其實賓士、BMW、奧迪、投資的錢更多,只不過它的效率沒我們高,因為我們快。或者投資的重點有點不太一樣。

所以我覺得蔚來在做的這些創新和嘗試,我認為還是挺有意義的事情。我自己也非常exciting,all in這個公司。雖然我家在北京,但是我現在基本上一直都待在上海,週六週日一般是拜訪使用者。我覺得還是挺有意思的。(此文感謝查理徐的貢獻)

主編:六 裡

延伸閱讀: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5G+機器人”落地深圳!“城市毛細血管清道夫”美顏福田城市主客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