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Powered by Huawei in China.

12月21日,這是一個挺好記的日子,大概是出於這樣的考慮,廣汽集團和科大訊飛在這天搞了個“大新聞”,他們兩家要成立一家合資公司了,新公司的名字就是......

嗯,除了我以外應該沒人留意到這件事吧?

因為在同一天,中國臺灣媒體《經濟日報》放出個加大號新聞,據供應鏈廠商高管透露,蘋果很有可能會提前兩年,也就是在2021年的第三季度推出他們的電動車產品。

明年9月的秋季釋出會可能不會有iPhone 13了,不,是可能會發布Apple Car了!

豐田章男炮轟電動車?何小鵬尬蹭熱度?賈躍亭的FF又雙叒叕舉手求表示自己還在場?恆大......

所有這些汽車圈的新聞在蘋果的跨界打擊下都黯然失色。

是的,它來了!

蘋果汽車的“狼來了”

早在2015年,也就是賈老師正著手為PPT造車寫PPT的時候,業界就“傳言”蘋果啟動了造車專案,而且當時蘋果也確實從特斯拉挖了不少人過去。

2016年,馬斯克別有用心地實錘了蘋果這個代號為“泰坦”的造車專案。

2017年,蘋果大概是意識到造車這事沒有造手機簡單,開始將泰坦專案從生產一輛整車轉變成“開發自動駕駛系統”。

之後,蘋果多次更換了泰坦專案的負責人,並相繼解僱了四百多名員工。

就在大家都覺得蘋果汽車將會成為永遠的傳說之時,它又來了!

而這次的訊息看來比較可信了,因為一方面臺灣的蘋果代工製造商證實了他們正在加緊電動車零件的生產,而另一方面,蘋果在這5年間申請的接近100個專利,已經基本上能勾勒出Apple Car的樣子。

另外還有訊息稱蘋果高階副總裁、負責人工智慧專案的John Giannandrea已經成為公司造車專案的新領導,如果屬實的話那也證明他們將很快推出量產車型了。

iPhone 99的大螢幕

今天我們就學一下科技媒體,從蘋果的專利中嘗試窺探一下這輛神秘的Apple Car。

蘋果的其中一個專利是AR(增強現實)前風擋。

這個很好理解,就是現在不少車型都配備有的HUD抬頭顯示系統的高高高高高階版。

今年剛換代的賓士新S級上配合目前最先進最絢麗的UHD,已經能根據駕駛者的眼睛位置調整畫面,在一小塊區域中做出基礎的AR效果。

但在蘋果的計劃中,他們是要用上整個前風擋,包括副駕的位置。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駕駛者的面前,是一個幾乎覆蓋了整個視野的增強現實畫面,不單是導航路線,還有前方所有車輛的車速和潛在危險程度、道路和建築的資訊、天氣和方向、所有你需要的資訊都展現在眼前。而在副駕那邊,就能全程在愛奇藝上刷劇,或者跟好友進行影片聊天,甚至美圖、辦公、購物。

這聽起來好像是把手機的螢幕給投影到前風擋了,但怎樣控制呢?

據蘋果的介紹,車輛將根據一系列的感測器來完成人車的互動,包括可見光照相機、紅外照相機、超聲波感測器、深度相機和鐳射雷達等。而這些感測器蘋果已經在iPhone上玩得很溜了,工程師們完全可以實現比現在寶馬車型上的手勢控制複雜和精確得多的隔空操作,想象一下湯姆克魯斯的《少數派報告》,yes!就是那味!

不過這裡還有一個很開腦洞的專利,智慧安全帶。

在安全帶上整合上各種感應器,甚至是柔性螢幕......這不就是一個加加加加加大版的Apple Watch?乘客可以透過安全帶跟系統實現互動,安全帶也能獲取乘客的心跳血壓等各種身體資訊。

咳咳!

反正蘋果汽車的其中一個亮點就是會將前風擋變成一個巨大的iPhone。

自動駕駛?可能不會有

雖然蘋果在2018年就開始陸續申請了24項跟自動駕駛相關的專利,但我覺得他們一定不會在第一代產品整合完全的自動駕駛。

熟悉iPhone的朋友都知道,蘋果一向不喜歡把當前大家都覺得最先進的功能放進他們的手機裡,所以很多安卓陣型的手機才能找到營銷的突破點。

但這並不是蘋果做不到,而是他們覺得沒到時候,硬做的話會破壞使用者體驗。

對於自動駕駛也是一樣的,雖然蘋果早在iPhone X的A11 Bionic晶片上開始展示出強大的AI計算能力,而且他們也有幾項關於神經網路控制自動駕駛車輛的專利,但目前對自動駕駛實現的最大制約是在感測器方面,而不是CPU,這是蘋果當下也無法逾越的。

另外在美國加州每年都會公佈所有自動駕駛汽車的路面測試報告,蘋果的自動駕駛測試車輛不單在數量上少於其他幾家自動駕駛公司,而且還在逐年減少,這也側面印證了蘋果對全自動駕駛並不是太熱心。

雖然不會有自動駕駛,但蘋果可能會帶來使用者體驗超棒的輔助駕駛功能。比如結合我們前面提到的AR風擋和感應器,到時候我們可能指一下哪個停車位,蘋果汽車就會自動地停進去。又或者反過來,結合智慧安全帶和車外感測器的資料,精確識別到駕駛者注意力不集中,及時做出提醒或者強制介入。

說到底,蘋果產品最吸引人的地方一向都是使用者體驗, 而不是顱內高潮。

蘋果造車跟華為造車的本質區別

在手機界能跟蘋果抗衡的,現在也就只剩華為了,而華為也公開了他們在造車領域的一系列產品與規劃,因此當蘋果汽車又再出現在聚光燈下時,我們自不然要談論一下華為。

華為在9月份的北京車展已經大大方方地表示了,智慧汽車所繫的東西他們基本上都造出來了,但車身、底盤、電池這些車輛最基礎的產品是一樣都沒有。

而蘋果除了剛才提到的智慧駕駛相關的專利外,還儲備了一些車身相關的專利。

一個是車門的開啟方式,不是特斯拉Model X那種炫酷的鷗翼門,而是在轎車的車身上實現滑動開啟的車門。

除了“滑動”這個很蘋果的開啟方式外,這樣的車門還很方便乘客在狹窄的車位上下車,這種極致關注使用者體驗的設計也很蘋果。

還有一個很有趣的是關於保險槓的專利,上面描述了一種可擴充套件的保險槓設計,它可以在碰撞時透過一個搖臂將保險槓“延長”一點,又或者通過幾個小型氣囊改變保險槓的角度。

我很懷疑這個設計是蘋果從本田挖過去的工程師想出來的,要不就是個本田迷,因為那個巧妙的小搖臂跟VTEC的核心想法完全一樣。而且這種程度的改變保險槓,與其說是增加車輛的安全性,不如說是為行人提供額外的保護,這也跟本田的理念一致。

另外臺灣那邊(怎麼老是臺灣?)的供應商還透露了蘋果已經掌握了非常領先的動力電池技術,將會生產出“使用磷酸鐵鋰”的大容量“無極耳單體電池”。

對於這個訊息我就非常懷疑了,這聽起來就是將今年的比亞迪刀片電池和特斯拉電池日釋出的無極耳電芯的技術細節拼湊在一起,再加上蘋果連手機電池都懶得自己做,又怎麼會涉足動力電池呢?直接找比亞迪或寧德時代採購不香嗎?

雖然迷霧重重,但可以肯定的是,蘋果確實有在準備生產整車,而華為則在刻意迴避造整車。

華為要重新考慮一下整車業務嗎?

再說一個小道訊息,華為內部其實很早之前就開始考慮造車了,因為有了手機的成功,再加上華為本身的研發實力,所以公司內部的年輕人都熱情高漲,連樣車都已經造了出來。但是,這個整車專案後來被解散了。

以上的傳聞我沒有去印證,因為任正非曾多次表示華為不會造整車,甚至在11月底簽發的《關於智慧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中,還白紙黑字地表明,“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干擾公司,可調離崗位。”

這件事不要說華為員工,連我們這些外人看來也覺得不可思議,明明有這樣的實力,為什麼要甘心躲在幕後呢?

背後的原因,其實就是蘋果和華為的路徑依賴,他們都不過是在重複自己走過的最穩妥的道路。

蘋果的成功,首先是推出一個又一個顛覆行業的產品,而更重要的是,每一件產品的背後都構建出一個完整的生態。最早是以iTune搭建起線上音樂生態,支撐起iPod系列,其後就是App Stroe造就了iPhone的輝煌,還有現在透過整個蘋果數碼產品家族反過來支撐Mac系列電腦。

所以當生態構建得差不多的時候,蘋果推出一輛革命性的電動車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而華為早期的成功是靠To B業務,這讓華為更安心於做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幕後功臣。而這兩年來先後在作業系統和晶片上被“卡脖子”,也更加堅定了任正非不做明星的信念。

說到作業系統,我相信任正非也汲取了之前微軟在手機作業系統上栽跟頭的教訓。

大家可能已經忘記,蘋果的 iOS也曾有抬不起頭的日子。在2013年,安卓佔了手機作業系統市場8成的份額,iOS排第二,微軟的Windows Phone緊跟其後。微軟當時沒怎麼把蘋果放在眼裡,因為他們做的是開放式系統,只要手機廠商願意,都可以安裝他們家的系統。那個時候的微軟可以看成是今天的華為,都是一個幕後功臣的角色。

但微軟看著iPhone的逐漸崛起,不甘心只做支援性的工作,終於在2013年花重金買下來當時還是全球第二大的諾基亞。雖然Window Phone系統依然保持開放,但其他手機品牌可是感到背脊一涼——如果我們幫Window Phone成事了,那不等於是幫諾基亞來滅掉自己?iOS不能用,那就只能趕緊投奔安卓去了。

於是乎,本來還是有一些品牌是用Window Phone系統的,如三星、東芝,愛立信等,後來就只剩下微軟-諾基亞自己在玩了(對了,還有一個神奇的HTC)。

其實當年華為也曾經出過一臺Window Phone手機,大概是零距離經歷過微軟站到臺前作死的過程,任正非才會如此堅定地說“華為不造車”。只要華為不涉足整車業務,他們就是整個中國汽車產業的朋友,而一旦開始造車,他們就會成為大家敬而遠之的“敵人”。

華為在上週推出了“鴻蒙2.0”作業系統的BETA測試版,其實在此之前,鴻蒙就已經被整合不少家電品牌的產品中,相信這就是未來華為參與到新能源車產業的道路,將自己從一個品牌,變成一個產業。以後主流的智慧汽車可能只有兩種: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Powered by Huawei in China.

26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DCF plus依託技術優勢,打造區塊鏈信任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