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前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舉辦的“全球科技發展與治理國際論壇”上指出,有人說機器能承擔越來越多規程性(routine)工作,人以後都可以幹創新性的工作,“但是在我們人類的群體中,真正有創新力的比例實際上不太高,很難想象以後很多人都去搞創新。”
當然,他提到這個,主要還是與馬雲在11月1日談到的一個人工智慧對就業的影響。周小川表示:“現在有幾種說法,說不用太擔心,像昨天馬雲在吃飯的時候也說,有很多新東西(工種)出現,問題會自動解決。但是,我們還是要想一想。”
吳昊
首先,確認一個問題,什麼是人工智慧?我去年寫了一篇文章《“人工智障”,我們還能忍你多久?》,其實現在人工還不“智慧”,甚至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慧。為什麼呢?
AI是個大詞兒,就像“動物”一樣,分為無脊椎動物、有脊椎動物,根據一級分類,下設哺乳動物、兩棲動物、爬行動物等等。今天我們理解的AI概念太大了,當下的AI可以與機器學習劃等號,即為海量資料(標籤資料)、強大的電腦計算能力和演算法模型的綜合體。
打個比喻,今天的機器學習好比F1賽車,想要奪冠,最好的汽油燃料(大資料)、最快發動機驅動的賽車(算力)和最精益賽車手(演算法)一個都不能少。其次,我們看看當下AI是否是萬能的。答案是否定的,目前這種所謂“資料智慧”能解決的問題是非常有限的,但就算如此有限,依舊通過計算機視覺(比人看得準),語音識別(比人聽說能力強)和文書處理(比人讀、翻譯轉化速度快,)等展現了部分的商業價值,比如識別認證、無人駕駛、消費零售的快捷支付等。但機器人依舊沒辦法經濟實惠、低耗能、高準確地幹人類大部分的事情,所以,當下AI只是一種自動化工具罷了。
最後是未來,泰格馬克在著作《生命3.0》中闡述了生命發展的三個版本,從幾十億年前的單細胞生物(生物的軟硬體由DNA決定),到10萬年前人類的出現,我們開始設計軟體(工具),但還很難快速改變自己的硬體,第三階段,是生命3.0階段,就是強AI,系統自行定製軟體和硬體。所以,從簡單複製性繁殖的細胞,到會使用工具與兩性繁殖的人類,再到能夠自我繁衍軟體與硬體的強人工智慧,似乎生命找到了一個更高階的發展方向。
未來這種高階方向的發展必定要解決現在不斷熵增帶來的複雜問題,但似乎是人類智慧短期無法解決的。馬老師也好,周老師也好,一個看很遠未來,一個看更現實主義的當下。去年11月,《矽谷百年史》作者皮埃羅·斯加魯菲給我在他的新書上寫了一句話:AI is not intellgent enough to understand this book.
王鵬
任何一個技術的發展,都要遵循創新擴散理論,技術成功曲線,新技術存在著從發生發展,到社會關注,再到過分吹捧,之後沉澱下來再發展的過程。現在的人工智慧正處在封頂期將下行的階段。所以說如果認為人工智慧是萬能的肯定有失偏頗。
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人工智慧仍存在諸多的問題。但是,從未來角度來看,人工智慧和人的結合將是一個最重要的方面。其實從方法論角度來說認為人工智慧是萬能的也是有問題的。
目前來看,有很多核心定義需要我們來理清。比如,究竟什麼是人工智慧?與人工智慧的技術,演算法,大資料,雲端計算,區塊鏈相關的資訊科技,我們都視作是人工智慧嗎?我們認為人工智慧是有缺陷的,但是未來資訊科技的發展一定是極其重要的。例如機器代人技術之前在浙江的工廠當中已經出現。很多傳統的製造業企業,銷售業企業,隨著科技賦能,資訊科技的加入,都起到了提質增效的效果。
未來的機器人代替人類完成一定工作將會是一個趨勢,但至於說人工智慧全面取代人類,讓社會中的所有問題迎刃而解還是不太可能的。這需要我們的技術專家,工程師,同時還有很多社會學家共同的研究,包括政府也要提前通過立法等方式進行預判與佈局。
陳斌
儘管已經有了幾十年的歷史,但是人工智慧現在還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現在的人工智慧還是單功能為主,下棋的機器人不會掃地,掃地的機器人不會聊天,聊天的機器人不會算賬。人工智慧是機器模擬人的智慧,而人的智慧最重要的是認知,比如小童看了一張貓的照片,出門看到一隻貓,他會利用認知能力把貓從其他動物中區分出來。
目前機器模擬的水平還在非常簡單的水平。更多的是做一些重複性,機械性的工作。人工智慧不能是比較現實的說法,人工智慧萬能是受了好萊塢電影炒作的影響。在可見的未來人工智慧實現通用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超過人類實現超級智慧還遙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