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支付寶芝麻信用因違規收集使用個人資訊被約談,後有51信用卡違規收集資訊、暴力催收等負面訊息,App侵害使用者權益的行為頻現。
11月4日,工信部啟動App侵害使用者權益專項整治工作,整治時間從即日起至2019年12月20日,將重點對違規收集使用者個人資訊、違規使用使用者個人資訊、不合理索取使用者許可權、為使用者賬戶登出設定障礙四個方面進行整治。其中,私自收集個人資訊的App在督促整改無效後,將被強制下架。
據統計,中國境內應用商店數量超過200家,上架應用近500萬款。截至今年9月底,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資訊專項治理工作組已經評估近600款使用者量大、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App,並向其中問題嚴重的200餘款App運營者告知評估結果,建議其及時整改,整改問題達800餘個。
工信部表示,此次專項整治行動面向App服務提供者和App分發服務提供者兩類主體物件,重點整治違規收集使用者個人資訊、違規使用使用者個人資訊、不合理索取使用者許可權、為使用者賬號登出設定障礙等四個方面的八類突出問題。
下面小編就為你一一重現典型場景... 看你是否有遭遇類似情況?
01
私自收集個人資訊
典型場景1:
App執行時,缺乏向用戶明示且徵求使用者同意的環節,收集IMEI、裝置MAC地址、軟體安裝列表、通訊錄、簡訊等個人資訊。
典型場景2:
App執行時,雖然有向用戶明示並經使用者同意環節,但個人資訊收集發生在使用者同意前。
02
超範圍收集個人資訊
典型場景1:
App收集個人資訊,非服務所必需或無合理應用場景,超範圍收集個人資訊,如過度收集使用者通訊錄、簡訊、通話記錄等。
典型場景2:
App收集個人資訊,非服務所必需或無合理應用場景,超頻次收集個人資訊,如按照一定頻次收集位置資訊、IMEI或頻繁讀取通訊錄、簡訊、圖片等。
典型場景3:
App收集身份證號、人臉、指紋等個人資訊時,非服務所必需或無合理場景,如將收集身份證號、人臉、指紋等作為應用開啟使用的前提條件,或通過積分、獎勵等方式誘導使用者,收集身份證號、人臉、指紋等個人資訊。
03
私自共享給第三方
典型場景1:
App未向用戶告知且未經使用者同意前,將裝置識別資訊、商品瀏覽記錄、搜尋使用習慣、常用軟體應用列表等個人資訊直接傳送給第三方SDK或第三方伺服器。
典型場景2:
App未向用戶告知且未經使用者同意,將裝置識別資訊、商品瀏覽記錄、搜尋使用習慣、常用軟體應用列表等共享給第三方,使用者的商品瀏覽記錄、搜尋使用習慣等出現在第三方App。
04
強制使用者使用定向推送功能
典型場景1:
App的定向推送功能未向用戶告知,將收集的使用者個人資訊用於定向推送、精準營銷。
典型場景2:
App的定向推送功能未以顯著形式標示。
典型場景3:
App的定向推送功能未對使用者提供關閉此功能的選項。
不合理索取使用者許可權方面
05
不給許可權不讓用
典型場景1:
App首次啟動時,向用戶索取電話、通訊錄、定位、簡訊、錄音、相機、儲存、日曆等許可權,使用者拒絕授權後,應用退出或關閉。
典型場景2:
App執行時,向用戶索取與當前服務場景無關的許可權,使用者拒絕授權後,應用退出或關閉。
06
頻繁申請許可權
典型場景1:
App在執行期間,使用者明確拒絕許可權申請後,仍向用戶頻繁彈窗申請開啟與當前服務場景無關的通訊錄、定位、簡訊、錄音、相機等許可權。
07
過度索取許可權
典型場景1:
App在使用者未使用許可權對應的相關功能或服務時,提前向用戶彈窗申請開啟通訊錄、定位、簡訊、錄音、相機等許可權。
典型場景2:
App未提供相關業務功能或服務,仍申請通訊錄、定位、簡訊、錄音、相機等許可權。
08
賬號登出難
典型場景1:
App未向用戶提供賬號登出服務。
典型場景2:
App為賬號登出服務設定不合理的障礙。
App專項治理工作應做到技術手段與行政監管並重。當遇到好的技術手段需要依託行政監管落地,行政措施也需要技術手段來做支撐。為保護網際網路使用者個人資訊,國家先後出臺了《網路安全法》、《電信條例》和《規範網際網路資訊服務市場秩序若干規定》、《電信和網際網路使用者個人資訊保護規定》、《移動智慧終端應用軟體預置和分發管理暫行規定》等法律法規和規範性檔案,這些檔案為此次專項整治行動提供法律依據。期待能儘快推進專門的個人資訊保護法規的制定和出臺,為個人資訊提供系統性、體系化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