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杭州市已經有200家醫院實現了先看病,再付費。”

“現在去政務服務大廳辦事情,個人就帶張身份證,法人就帶一個工商營業執照去就可以了。”

筆者在2019杭州雲棲大會上聽到的最震撼人心的事情,無疑是這些最貼近老百姓生活的變化。而這些便利的背後,是技術的進步,是資料的拉通和匯聚,是信用體系的建設,是國家政策的指引,也是多方合作和努力的成果。

“十年前,我們討論的是雲端計算和大資料的萌芽,五年前進入移動網際網路的大時代,展望未來,整個社會都在全面進入數字經濟時代。”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執行長張勇在2019杭州雲棲大會主論壇演講中說。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執行長張勇

換句話說,阿里雲也在越來越行業深入,這就需要一個更加開放和更加聚能的生態體系,來支撐社會全社會的數字化轉型。

大資料生態

“政務服務大廳辦事效率的提升,便民服務的提升,背後都是資料的融匯、共享。”浩鯨科技智慧政務行業總監朱傑解釋說,“我們作為阿里雲政務行業的ISV,針對政務業務進行了多個主題或者應用場景的梳理;而在底層,我們藉助阿里雲的飛天大資料平臺,將政府各個部門的資料匯聚、融合,‘一網通辦’的理念才得以真正落地。”

朱傑所說的“一網通辦”,源自於2016年國辦23號文,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教育部、公安部等12個部委聯合組織的資訊惠民行動,推動部門間政務服務相互銜接,協同聯動,變“群眾跑腿”為“資訊跑路”,試點“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

現在,“一號、一窗、一網”升級為“一網、一門、一次”,浩鯨科技與阿里雲聯手打造的“一網通辦”聯合解決方案,讓市、區縣級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大於90%。

不僅如此,隨著國家簡政放權,政務部門正在由重審批轉變為“輕審批、重監管”,公民個人和企業信用體系的建設也變得愈發重要。在這些轉變背後,是所有業務部門資料的匯聚和共享,也為行業ISV提供了大量的市場機會。

除了政務行業,在零售、交通、製造、醫療、農業等各個領域,行業ISV基於阿里雲飛天大資料平臺,也開始幫助越來越多的企業用更低成本、更高效率計算海量資料,為社會和消費者提供服務。

阿里雲智慧計算平臺事業部產品與解決方案總監李京梅

“阿里雲飛天大資料平臺的MaxCompute、DataWorks、EMR等經過多年自研發展和開源相容,現在已成為全球叢集規模最大的計算平臺之一,支撐海量資料儲存和計算。”阿里雲智慧計算平臺事業部產品與解決方案總監李京梅表示,“我們希望聯合100個核心大資料合作伙伴,推出飛天大資料生態聯盟計劃,幫助夥伴在各自的應用場景下進行資料貫通、資料建模,梳理出一批在各行業有標杆代表性的聯合解決方案。”

開放平臺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MaxCompute大資料計算服務,現在也已經從之前的單引擎,演變為多引擎,目的就是能夠為多個系統提供計算服務,同時相容第三方生態夥伴的系統。

事實上,在類似浩鯨“一網通辦”這樣的案例中,飛天大資料平臺必然要對應多個政府業務部門的系統。這時候,阿里雲首先要提供貫通各個業務系統資料的介面,然後進行資料整合、資料清洗,最後才是實現資料的對接和資料建模。

“其實阿里雲大約95%的雲產品都對外開放API,目前已經累計對外開放了1萬多個API介面,從基礎IaaS產品、安全、IoT,到大資料、AI、企業服務和開發運維等各個領域。”阿里雲智慧開放平臺負責人何登成介紹說。

阿里雲智慧開放平臺負責人何登成

實際上,阿里雲的開放平臺架構從最底層阿里雲產品開始開放API,到企業治理的人、財、物、權、法,再到上層的OpenAPI,搭建了完善的開源軟體矩陣。但是這麼多的API,如何能用好,對於大部分的企業來說,並不容易。這時候,雲MSP的作用就顯得愈發突出。

“雲MSP本質上是如何讓阿里雲的300多款產品在客戶正確的場景中用起來。”駐雲CEO蔣爍淼笑著說,“阿里的同學曾在公開場合說,駐雲是比阿里雲還懂阿里雲的服務商,這讓我受寵若驚。不過肯定的是,在阿里雲生態裡,駐雲是最懂阿里雲的服務商之一。”

所謂雲MSP,就是雲管理服務提供商。在雲時代,雲MSP的核心業務之一,就是幫助客戶上雲。業界有一句玩笑,“企業與雲之間相差的可能只有一個雲MSP的距離”。駐雲在與阿里雲多年的合作中,不僅了解阿里雲,也越來越了解客戶上雲的痛點。

“今天站在客戶的角度來說,其實它使用雲最大的成本是高階技術的應用。”在蔣爍淼看來,如何把阿里雲最有價值的產品整合到使用者的環境裡,提升使用者的核心競爭力,才是最根本的。

駐雲CEO蔣爍淼

在駐雲的營收結構中,客戶在阿里雲大資料和中介軟體營收佔比超過30%,這其中就涉及到大量的API的適配。

“我們在做開放平臺的時候,自己內部首先會去衡量開放的API的可用率是多少;其次會關注開放度,是否能幫助客戶完成業務的場景化目標;第三,開放平臺搭建的開源軟體矩陣是否完善,比如資源管理、應用管理和應用資料化智慧化等。”何登成例舉了幾個資料,“阿里雲API的日呼叫量已經達到100億次的量級,同比增長160%;合作伙伴同比增長130%,達到3000餘家;整合企業數增長90%,大客戶深度整合率達到92%。”

深度整合

實際上,無論是資料中臺還是業務中臺,都是企業在數字化轉型升級中面臨的核心問題。企業要做大做強,關鍵在於核心產品和企業文化,而數字化的管理運營,在今天正在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未來企業上雲數字轉型做得好不好,關鍵要看有沒有做好頂層設計,企業一號位要做好戰略決策。”阿里雲智慧Quattroporte張建鋒如是說。正因為此,阿里雲在過去一年中,與埃森哲、SAP這樣的企業管理諮詢、架構服務巨頭的合作越來越緊密。

阿里雲智慧Quattroporte張建鋒

“海外的雲,比如SAP,和Terraform、BOSH這樣的一些開源工具的整合度是非常深的,我們團隊也在把這些開源工具跟阿里雲做緊密的結合,讓大家可以無縫使用。”何登成舉例說。

而面對國內政企大量的數字化轉型需求,金蝶、用友與阿里雲的合作同樣越來越緊密。

“我們應該是2013年就與阿里雲開始合作,最初是金蝶管易雲主要面向電商客戶,現在已經擴大到2B和門店,雙11承擔19%的訂單量的處理。” 金蝶中國高階副Quattroporte趙燕錫介紹說,金蝶和阿里雲深度整合,今天已經從共同打造新零售及小微企業解決方案,擴充套件到共同打造企業中臺。比如金蝶雲蒼穹APaaS+阿里雲中臺,形成面向大型企業客戶的企業中臺,並且基於上述企業中臺合作+蒼穹雲現有的SaaS方案架構構建聯合解決方案。

金蝶中國高階副Quattroporte趙燕錫

值得一提的是,金蝶藉助自身多年在企業服務市場的資源和經驗,正在與阿里雲共同打造一個安全可靠的生態體系,其中包括PolarDB中國產資料庫被整合、天燕GDF上阿里政務雲、安可中介軟體合作、雲原生技術輸出、飛天大資料平臺技術輸出等。

在筆者看來,這也是阿里雲這半年來“被整合”戰略所希望達到的效果:在技術層面全面開發和聯接,在人工智慧技術和演算法領域樹立優勢地位,而在傳統IT向雲端計算全面轉移的拐點,幫助企業全面上雲的核心在於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需求。

如何能幫助企業真正做好數字化轉型,需要阿里雲與管理諮詢和架構服務商的全面參與。

如果你結合張勇在2019杭州雲棲大會開場主題演講中所說的“商業作業系統”,更可以看出阿里雲的戰略方向——技術結合商業。

筆者在不久前寫的一篇文章中就提出過這樣的觀點:任何一家雲廠商在補齊各種基礎技術能力之後,差異化的核心競爭力就在於發揮自身的優勢基因。而阿里巴巴的基因,是商業。

“阿里巴巴商業作業系統是數字經濟時代的基礎設施。”張勇解釋說,在雲智慧+資料技術之上,是金融服務以及物流和供應鏈管理平臺,幫助企業在數字化營銷、品牌管理、銷售與分銷、智慧製造、產品創新、渠道管理和使用者運營等領域直達消費者。

顯然,阿里雲全球生態業務部Quattroporte沈濤勾勒出的阿里雲生態共贏體系也是基於這樣一個目標,因此在生態陣型上把戰略生態放在第一位,目標是引領行業數字化轉型;而行業生態是中堅力量,落地被整合戰略,打造覆蓋各行各業應用場景的聯合解決方案;整個生態的基礎,則是層次化渠道的下沉和覆蓋。

阿里雲全球生態業務部Quattroporte沈濤

張勇把大資料和算力看成是“數字經濟時代的石油與發動機”。但在全社會跨入字經濟時代的程序中,阿里巴巴不可能大包大攬,更需要與生態夥伴合作共贏。

正是基於這樣一個目標,阿里雲不僅推出了飛天大資料生態聯盟計劃,同時還打造了飛天生態合作伙伴聯盟。這些都意味著,生態合作伙伴在阿里雲,已經上升到更為重要的位置。

文/余文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2023年公共雲服務收入將達五千億美元,如何搶奪雲端計算市場成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