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老市場,迎來新玩家,會掀起什麼樣的風浪呢?
商品PC市場已經是一個非常成熟、穩定,甚至已經很久沒有讓使用者心動的創新出現的一個市場。如今,卻有著新的生長因素被注入。
華為在今年8月推出商用筆記本之後,前不久正式釋出了自己的第一部臺式PC——HUAWEI MateStation B515。這款產品的落地,不僅在政企市場掀起波瀾,更是給整個商用PC市場帶來新的想象空間。
把PC重做一遍技術的進步以及使用者的需求,是社會進步的推力和拉力。在這兩股力量交織之下,這兩年很多行業都在發生鉅變,所以我們常常會聽到一句話:每個行業都可以被重新做一遍。重新做一遍的背後,一是技術更新迭代的推動力,即科技賦能。二是使用者需求場景化的拉動力,即商業模式創新。
這樣的例子非常多,有的是行業被重構,有的是產品被重構。舉一個行業的例子,我們以前熟悉的零售是線下,後來有了線上電商,前兩年逐漸出現盒馬這樣的新零售樣板,把線上線下場景打通,讓使用者可以便捷地隨時隨地買到想要的東西,這是行業被重新做了一遍。再舉一個產品的例子,健身環一度非常火爆,後來就慢慢被人們所淡忘。去年任天堂將之與遊戲結合推出《健身環大冒險》,成為全民追捧的體感健身遊戲,健身環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回到我們的生活當中,火爆到一機難求。
這幾年,華為在行業的地位不斷上升,除了手機產品上表現非常出色,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用技術創新、模式創新重構了好幾個產品品類。比如智慧屏,使用者離傳統的電視越來越遠,華為推出了全新的智慧屏品類,把電視重新做了一遍,帶來的體驗完全不同,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到了大屏前面。再比如Pad,在手機與PC的夾縫中空間越來越小,但是華為把Pad重新做了一遍,使得Pad在更多的場景中有了全新的體驗,這個產品品類再次受到使用者的喜愛。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筆記本。華為2016年初發布首臺筆記本,正式進入PC行業。彼時,PC行業創新遇到瓶頸,市場規模也在不斷萎縮,已經被認定為夕陽行業。但華為將手機創新的思維應用到筆記本上,一方面給筆記本帶來很多以前沒有的體驗,另一方面透過場景的打通使得使用者可以在不同裝置間自由穿梭,重新定義了筆記本。也正因此,華為在筆記本市場異軍突起,躋身中國筆記本市場第一梯隊,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二。另據Chnbrand釋出的資料,華為PC筆記本居Windows筆記本陣營中國顧客推薦值(NPS)第一位。更重要的是華為引領了這一輪筆記本創新的潮流,這也增加了其進入商用PC領域的底氣。
今天,華為重構到了商用桌上型電腦上。我們知道,臺式PC應用最多的場景為商用辦公,但是傳統的臺式PC有幾大痛點:第一是體積大、外型醜。第二是功能少、體驗差。第三是連線弱,成為一個“孤島”。總之一個詞:不好用。所以,商用桌上型電腦雖然是必需品,但是使用者使用率低,換機週期長,市場也在不斷萎縮。
在華為眼裡,商用桌上型電腦如果被重新做一遍,可以爆發出巨大的市場潛力,所以華為來了。今年8月推出商用筆記本MateBook B系列,此次又推出商用桌上型電腦HUAWEI MateStation B515。可見,華為在PC領域的佈局繼續深入,從筆記本到桌上型電腦逐漸完整,同時又透過商用筆記本+商用桌上型電腦的組合在商用領域佈局初具規模。
貼和政企客戶需求,引領行業進入智慧辦公階段IDC《未來企業效率白皮書》顯示,隨著企業數字化轉型,未來的工作將圍繞未來工作文化、未來工作空間、未來勞動力三個方向展開。未來的商用PC在企業中的定位也會發生新的變化:不僅要求商用PC具備聯接協同功能,以打破地域、平臺的限制,實現隨時隨地高效工作,帶來高效互動、身臨其境的未來體驗;還要求商用PC要更加智慧化,具備語音、影象識別等AI應用,更好地解決人機之間的互動結合;以及要求未來商用PC要具備獨特的商務個性設計,以更加時尚的外觀,來滿足新一代數字化原生企業的文化訴求。
具體到政企行業來看,近兩年整體數字化程序非常快,所以要求針對政企使用者設計的商用PC,可以具備融合各種移動裝置的能力,做到聯動來增加業務效率。
按照華為一貫的基因,進入一個領域就一定要推動這個領域的創新,重新定義一遍產品。所以,華為把在筆記本、Pad、智慧屏等領域上做過的事,在臺式機上又做了一遍。正如華為消費者業務平板與PC產品線總裁王銀鋒所說:“華為進入一個品類或者說一個領域,從來都不願意做跟隨者的角色,堅持創新和精品,是我們對待所有產品的態度,也是對消費者的最大價值。”
在商用桌上型電腦立項之前,華為根據技術和需求兩個方面的趨勢相結合,給產品做了全新的定位:在保障桌上型電腦的效能、穩定性等基本能力的前提下,補強桌上型電腦在連線性、資料分享、互動體驗、設計理念上的弱點,將桌上型電腦融入到智慧生產力場景,扮演算力中心的角色。總體而言是聚焦於領先商務設計、創新安全科技、可靠智慧體驗三大DNA。
首先從外型設計來看,8L精巧機身,比傳統桌上型電腦機身節省2/3的空間,緊湊的同時,彰顯商務氣質,改變了傳統商用PC笨重、呆板的形像,變得更有親和力。在螢幕上也延用華為一慣的高屏佔比的技術優勢,邊框採用三微邊一體化設計,實現高達90% 的屏佔比,在更小的空間裡可以有更大的視野。
華為將在筆記本上成熟的指紋開機鍵合二為一設計應用到了臺式PC上,輕輕一按,指紋安全解鎖,開機登入一步到位,免去輸入密碼的繁瑣步驟,又大大提升了安全性和便捷性。
最顛覆性的體驗來自於多屏協同。華為MateStation B515搭載華為分享,打破電腦與手機間的壁壘,顛覆以往傳統文件、圖片、影片分享的傳輸方式,手機在鍵盤上輕輕一碰就可以輕鬆完成手機和PC的互動傳輸,實現多終端間的互聯互通,任務自動接續、資訊跟隨螢幕轉移,實現多屏協同。這背後是因為華為分享打破了Windows和安卓的藩籬,才可以讓資料、檔案在不同作業系統的裝置間自然流動。
另一個核心的突破是分散式技術,實現了不同終端間硬體能力的互通,MateStation B515鍵盤、滑鼠可以成為手機的外設,電腦的螢幕也可以成為手機影片通話的大屏。
可見,華為革新了商用桌上型電腦與手機間的傳統檔案傳輸方式,解決了連線不便、檔案不好找、傳輸慢、傳輸大小受限等痛點,體現出了智慧生產力的價值,從終端裝置這個維度幫助政企客戶更好地推進數字化升級。從另一個角度看,華為商用桌上型電腦HUAWEI MateStation B515的落地,將智慧辦公的理念向前推進了一步,也將引領PC行業的創新風向。
一鳴驚人的“魔力”來自於綜合實力瞭解華為的人都知道,華為並不會輕易進入一個領域,而一旦決定進入一定要做到透過創新推動行業的發展。其實,在智慧手錶、筆記本、智慧屏等領域,華為都已經展示了這樣的“魔力”,重新定位產品,改寫市場格局。
就以商用桌上型電腦而言,HUAWEI MateStation B515的落地為什麼可以一鳴驚人?華為憑什麼可以給這個行業帶來增量的創新和發展空間?在懂懂看來,華為的信心來自於多年積累起來的雄厚基礎,包括對客戶的瞭解,對未來趨勢的把握,也包括研發、生產、銷售等全方面的能力。
首先,華為雖然首次涉足商用臺式PC,但是透過在筆記本的實戰已經沉澱出一套創新方法,也積累下做PC的經驗。同時,政企客戶數字化轉型中對商用PC的需求有很多細分場景,這就要求廠商不僅要對他們需求理解深刻,還要有足夠的技術儲備為各行各業量身訂製,提供完善的智慧解決方案和技術,讓商用PC真正成為政企數字化轉型的武器。在硬體終端上華為雖然是“新軍”,但是華為深耕政企客戶30年,全面覆蓋政府及公共事業、運營商、能源、金融、交通、製造、媒資、醫療、教育等多個行業,更能精準捕捉需求、定義產品。
其次,華為商用PC可以引領智慧化的風向,非常重要的一點在於華為具備“雲、管、端”協同的全棧式技術能力。我們知道,未來計算需求越來越複雜,場景需要打通,所以不可能單一依賴終端強大的算力,也不會完全依賴雲端。而華為在雲方面可以為企業提供一站式的人工智慧平臺型服務,和在“雲”上的算力以及領先優勢。在端方面,華為極致的體驗創新,讓終端變得簡單輕便。在管方面,華為領先的5G技術為企業使用者提供強大的業務處理能力,並且可以將雲和端做更好的協同,只有全棧能力才能讓智慧計算真正成為現實。
舉一個例子,MateStation B515搭載華為雲空間PC客戶端,使用華為雲空間,使用者的檔案、照片、影片、聯絡人、備忘錄、錄音等資料,可以透過雲端在多裝置間自由流通並保持同步更新,完美的實現多端協同,並保障資料安全和使用者隱私。如果沒有云的配合,這些檔案就不能“自由流動”。
事實上,很多廠商能夠洞察到客戶對智慧化的需求,但是因為不具備這樣的能力,而無法在產品端徹底實現裝置融合、互動融合、生態融合。
還有一點,政企客戶尤為重視的是安全問題,這也是華為的優勢所在。在企業業務雲化、網際網路化趨勢下 ,安全邊界愈加模糊,華為將網路安全技術深度融入數字平臺,為行業提供了可信的產品與解決方案,為企業構建全網主動防禦體系,提供端到端的專業、全面的安全保障。正是因為華為一向在技術上和理念上都走在安全的最前沿,所以MateStation B515在安全方面,也獲得政企客戶的認同。
當然,華為商用PC的成功,並不是孤立產品成功,而是華為全場景智慧生活戰略的一環。從行業的趨勢來看,單一產品向多元產品、單一場景向全場景過度,所以企業的競爭力也從單一產品力向全場景融合能力過度。也就是說,未來細分產品領域的競爭力,不僅要看單一產品的能力,更要看其與其它產品打通的能力,在多場景中穿梭的能力。比如,PC是否成功,不僅要看其是否能滿足辦公場景的需求,還要能夠與家庭場景、出行場景、運動健康場景等實現無縫連線。
華為在全場景的佈局中走得最快,技術積累最深,終端產品最豐富,生態的優勢也越來越明顯。從這個角度來看,華為商用PC可以一鳴驚人,不僅是產品的成功,更是戰略的成功。
—————————————————————————————————
多年財經媒體經歷,業內資深分析人士,圈中好友眾多,資訊豐富,觀點獨到。
釋出各大自媒體平臺,覆蓋百萬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