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張《未來10~15年內最可能被淘汰職業排行榜》在社交網路上熱傳,在這張表格中按照被淘汰概率從低到高依次排開,列明了365種職業。這其中,在最不可能被淘汰職業TOP10中,「人工智慧科學家」登上榜首。
一個公認的事實是,隨著AI技術的不斷推進發展和落地應用,人類社會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序幕已經拉開,人工智慧時代正在成為下一個未來。
9月26日,在杭州召開的阿里巴巴雲棲大會上,阿里首次正式公佈了人工智慧呼叫規模:截至目前,阿里集團每天呼叫超1萬億次人工智慧,日處理影象10億張、視訊120萬小時、語音55萬小時及自然語言5千億句,服務全球10億人,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人工智慧公司。
AI佈局形態披露,阿里全面領先
除了上述人工智慧呼叫規模之外,阿里也首次披露了其在AI領域的完整佈局形態,在晶片、雲服務、演算法、平臺乃至產業這五個維度,已經實現了全面領先。
具體來看,在AI晶片層面,阿里旗下平頭哥半導體公司自主研發生產的含光800打破了多項業界紀錄,效能及能效比穩居全球第一,1塊晶片算力相當於10塊GPU,堪稱全球最強AI晶片,且已應用於阿里巴巴多個場景。
如城市大腦實時處理杭州主城區交通視訊場景,原來需要40顆傳統GPU,延時為300ms,使用含光800僅需4顆,延時降至150ms。拍立淘商品庫每天新增10億商品圖片,使用傳統GPU算力識別需要1小時,使用含光800後可縮減至5分鐘。
再比如,在AI雲服務層,全球前三、亞太第一的阿里雲已構建起亞洲種類最全、規模最大的人工智慧叢集,包括GPU、FPGA、NPU、CPU、超算叢集、第三代神龍架構等在內的公共雲服務共同形成面向人工智慧產業的最強力支援。
而在演算法層面,阿里達摩院成立兩年來在自然語言處理、智慧語音、視覺計算等領域奪得40多項世界第一。
其中自然語言處理在SQuAD機器閱讀評比中精確閱讀率首次超過人類,智慧語音入選MIT Technology Review 2019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電話語音客服機器人被認為是“比谷歌更好的語音技術”,視覺計算可識別超過100萬種物理實體。
在這背後,是阿里為推進AI科技研發應用而不計成本的大力投入,根據普華永道的調研資料顯示,阿里的研發投入已經連續三年位列中國上市企業第一,其中僅達摩院就計劃在3年內投入1000億。
而AI競賽的本質是AI人才比拼,阿里同樣大力招募人才,已經成為了全球知名科技公司中唯一一家研發人員佔一半以上的公司,目前擁有10多位IEEE FELLOW、30多位知名高校教授、30位國家/省級千人稱號專家,先後在國際頂級學術會議上發表450多篇論文。
多項成果落地應用,AI助推科技普惠
早在2017年7月,國務院就印發了關於開展《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的通知,其中指出,人工智慧的迅速發展將深刻改變人類社會生活、改變世界。為搶抓這一機遇,構築中國人工智慧發展的先發優勢,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提出要準確把握全球人工智慧發展態勢,找準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全面增強科技創新基礎能力。
不難看出,阿里發力AI領域佈局,其實是站在了政策風口之上,儘管技術層面的投入之重要遠超其他領域,更需要良久的耐心等待方能迎來回報,但阿里AI已經步入了豐收時節,其現在既能對內實踐,也能對外服務。
在內部實踐中,阿里小蜜每天服務線上及熱線使用者超500萬人次,覆蓋全球132個國家和地區的11種語言;天貓精靈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智慧助手,總銷量超過2000萬臺;自動駕駛正從單車智慧向車路協同方向進化,2018年獲杭州政府頒發的首張無人駕駛路測牌照“浙A4390試”。
對外服務則最早落地於產業AI,2015年阿里率先推進網際網路技術與傳統產業的融合,聯合合作伙伴推進產業落地。而以城市大腦為代表的產業AI正廣泛應用於全產業場景,目前杭州、海口、北京、上海、拉薩、澳門、吉隆坡等23個城市已先後引入城市大腦。
其實,隨著阿里的業務場景日益複雜,在搜尋、推薦、視訊分析、城市大腦、金融科技等等場景已經對AI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阿里發力人工智慧只在情理之中,但同時阿里AI也並不僅僅侷限於解決阿里自己的問題,而是會開放生態賦能企業合作伙伴乃至助推社會進步。
一個最直觀的例子當屬上文提到的含光800,其作為在今年雲棲大會上正式釋出的一款AI晶片,並不直接售賣,而是通過雲的形式向阿里雲數百萬客戶售賣AI算力,提供相比傳統GPU算力價效比提升一倍的AI雲服務。
對於一直強調技術普惠的阿里而言,無論是做雲端計算、螞蟻金服、還是成立達摩院、平頭哥,都不僅僅是隻為了自身企業發展,更多的是讓技術普惠更多企業乃至民眾。
用馬雲在阿里20週年年會上演講中的話說,「無論是人工智慧還是大資料,還是快進入的5G、IoT時代,所有這些都希望解決人類三個問題:可持續發展、普惠和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