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重點:
1、如果阪村健的構想成功落地,整個藍星的IT蛋糕都將成為日本企業的盤中餐。
2、日本企業也很委屈,感到自己被英特爾過河拆橋,他們為英特爾製造、銷售8086和8088晶片,在辛辛苦苦幫助X86架構成為“世界標準”後,英特爾卻切斷了對日本公司的32位CPU的授權,以便獨自享受壟斷市場的果實。
正文30多年前,正是CPU和作業系統的莽荒時期,群雄混戰的市場即將迎來大一統局面。此時,日本企業在作業系統、處理器(CPU)領域爆發雄心壯志,意欲上演DRAM市場碾壓矽谷的傳奇。但日本企業最終迫於壓力縮手縮腳,揮刀自宮收場,使得英特爾、微軟順利壟斷桌面PC領域。
這是一段被遺忘的歷史。
阪村健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對IT圈內外的人來說,可謂如雷貫耳,日本東京大學教授阪村健卻僅為圈內人所知。
阪村健是日本政府的IT智囊團成員,他最為人知的,是在29歲那年(1980年)提出“計算無所不在”的構想,其核心是打造日本自己的作業系統和CPU,以開放策略建立生態。
阪村健的理念在今天看來也許比較平常,但在1980年卻十分超前。當時,CPU還只是英特爾公司不賺錢的副業,公司的主業是DRAM(隨機動態儲存器,俗稱記憶體);微軟公司剛剛成立5年,後來大名鼎鼎的“Wintel”聯盟八字還沒有一撇,IBM相容機還要再等3年才問世。
那時候還是電腦發展的莽荒時期,今天的巨頭蘋果、英特爾、微軟等公司,還是小不點兒企業,產業聯盟、軟硬體生態、開放原始碼等能左右行業方向的理念,在當時的矽谷還是陌生的存在,所以阪村健能提出來,是一項了不起的創造。
阪村健
而1980年也是日本經濟開掛的年份,汽車、鋼鐵、造船、家電、半導體等諸多產業從落後美國,到逐一把美國的產業打趴下,成為美國市場的銷售主力,成功上演“強龍硬壓過地頭蛇”大戲。
這種情況下,阪村健提出建立一種有別於矽谷的計算機體系架構,可以說是日本當時作為科技大國自然生長的結果,從創新上就領先了矽谷。
如果阪村健的構想成功落地,那麼主導IT界發展的將是日本。日本不僅將主宰電腦核心部件DRAM,也將主宰後來興起的CPU和作業系統。整個藍星的IT蛋糕都將成為日本的盤中餐。
日本在CPU和作業系統市場的雄心壯志1984年,阪村健主導的TRON專案掛牌。
TRON專案一面世就顯出成熟老道的面孔,它不僅研發新的作業系統,還考慮到CPU與作業系統之間的優化關係,因而提出開發TRON VLSI CPU架構。
TRON VLSI CPU架構是一個新的CPU架構,它針對的是英特爾秉承的CPU必須相容的理念,認為相容承擔了太多歷史包袱,減慢了CPU的執行速度。換句話說,阪村健等日本科學家想讓TRON VLSI CPU架構從一張白紙開始,像DRAM一樣,書寫日本IT傳奇。
強調效能,拋棄相容,這一理念後來也曾經被Power處理器運用,它在效能上比英特爾的X86架構處理器更為強大,但由於不相容導致建立生態困難,即使有摩托羅拉、IBM等大佬鼎力支援,最終還是敗給了走相容路線的英特爾。
矽谷科技公司內訌爭鬥的局面沒有在TRON專案上演。一方面,日本有官產學密切配合的傳統,TRON專案走的也是官產學路子;另一方面,日本的大企業從TRON專案中看到了在DRAM之外的另一個金礦。
而且日本人有能力挖到這個金礦。此前,由於英特爾、摩托羅拉等為降低CPU製造成本,分別將6800、8086處理器外包給日立、三菱和NEC等企業。其中英特爾走的更為激進,為解決現金流緊張難題,以及滿足IBM等大客戶要求兩個以上供應商的要求,創始人兼CEO羅伯特.諾伊斯將8086處理器的技術許可授權賣給NEC等日本企業。
如此一來,NEC、日立、富士通等日本企業,不僅擁有CPU的製造能力,也吃透了8086處理器,可以對8086處理器魔改,保證符合TRON VLSI CPU架構規範,因此對TRON專案持歡迎態度。實際上,TRON專案的第一任主席即是時任富士通Quattroporte。
日本企業加入TRON專案後,為保證8086處理器支援TRON開放的作業系統,立即和它們的海外公司聯絡,集中資源開始編寫基於TRON VLSI CPU架構的編譯器,同時準備相應的軟體開發平臺。
看起來,日本人幾乎就要成功了,即將繼DRAM市場之後,在CPU和作業系統領域續寫傳奇。
安迪揮起鐮刀割日本韭菜日本人沒有想到,在DRAM市場的大獲成功,會終結他們統治CPU和作業系統的夢想。
1985年,也就是在386處理器即將上市時,英特爾公司Quattroporte安迪.格魯夫決心揮起大棒,將X86架構處理器的控制權牢牢拽在手裡。在當時,不算上80286處理器,英特爾僅僅為8086和8088處理器發放的許可證不少於12種,所以矽谷和日本的許許多多公司都有這兩款處理器的掩膜組,掌握了製造這兩款處理器的成熟工藝。
統計表明,1984年8086和8088這兩款8位處理器的發貨總量達到7500萬顆,是80286的7.5倍。這就意味著,隨著這兩款處理器的暢銷,X86架構的生態系統已經建立起來,僅僅8086這款處理器,全世界的軟體公司就已投資了數十億美元為它編寫各種程式。
現在,正是割韭菜的大好時機。
促使格魯夫揮起鐮刀割日本韭菜還有兩個重要因素。他痛恨日本在DRAM市場擊垮了美國企業,執行125%計劃期間,在一次銷售會議上,格魯夫說:“英特爾是美國電子業迎戰日本電子業的最後希望所在”。最終的結局卻是,英特爾退出DRAM業務向日本人認輸。
現在,在CPU領域,英特爾終於迎來了復仇時刻。更重要的是,格魯夫還手握一樣大殺器《半導體保護法》。
這部法律的出臺也是格魯夫極力推動的結果。早在1979年,格魯夫就認為,英特爾需要更有力的方式保護自己的智慧財產權。1980年,他讓公司的法律顧問帶領國會議員走訪公司的晶片設計部門,向議員們表明,設計晶片是一項艱苦的工作,保護晶片版權(包括掩膜版和指令集)以防外國人複製,對美國工業界來說是有百益而無一害。
經過4年推動,1984年《半導體保護法》通過。英特爾公司的一位法律顧問對此回憶說,“(這項法案中)我所草擬的東西至少有1/3到1/2被保留下來了。”
鐮刀在手,英特爾開始指責NEC公司將8086和8088兩款晶片悄悄改進後,當作自己的東西在日本銷售,而且在銷售新CPU時,NEC竟然拒絕向英特爾支付任何使用費。隨後英特爾一紙訴狀,將NEC送上法庭,雙方訴訟爭論的焦點集中到微程式碼(指令集)上。法院最終判決的結果是,英特爾擁有X86的微程式碼版權,但英特爾因為自己的許可授權管理問題,不能向NEC索賠。
儘管未能向NEC成功索賠,但格魯夫得到了他想要的東西:獲得了對X86架構的獨家控制權。
日本企業也很委屈,感到自己被英特爾過河拆橋,他們為英特爾製造、銷售8086和8088晶片,在辛辛苦苦幫助X86架構成為“世界標準”後,英特爾卻切斷了對日本公司的32位CPU的授權,以便獨自享受壟斷市場的果實。
另一邊,摩托羅拉也對日立發起訴訟戰,收回了CPU的授權。
日本靠購買美國CPU授權的路子至此被完全堵死。
轉戰嵌入式領域TRON專案在CPU領域發展受阻後,日本企業把希望寄託在作業系統上,但這個美夢到1989年時也化為泡影。
美國得知日本政府要把TRON系統安裝到學校的計算機中後,便拉下臉威脅說要把TRON列為不公平貿易壁壘之一。此時,日美半導體貿易摩擦正酣,美國在全球範圍打擊日本的DRAM產業,使得不少日本企業落下心理陰影。許多日本電腦公司擔心失去美國市場,中斷了和TRON的聯絡。阪村健為此表示極度失望。
為避免惹怒美國,日本TRON專案被迫縮減規模,修改願景,讓“無處不在的計算”刪除掉PC選項,TRON VLSI CPU架構也轉向不會和美國競爭的MCU(微控制單元,即單片式計算機),轉戰嵌入式領域。
在DRAM領域,日本之所以能在70年代到80年代早期大放光彩,主要是當時美國政府並沒有意識到晶片的戰略地位。80年代中期之後,隨著1984年《半導體保護法》的出臺,包括晶片在內的IT產業被確立為美國的戰略新興產業,一個需要動用國家安全藉口進行保護的產業。日本企圖在新興的CPU和作業系統上挑戰美國,美國當然不能忍受,於是當TRON還在萌芽期時就揮起大棒,根本不給它重演DRAM市場把矽谷企業打趴下的機會。
在美國業界看來,以目前TRON在嵌入式領域的發展情況,大棒揮舞得恰逢其時。
日企設計製造的TRON架構CPU,用於嵌入式領域,充當汽車、家電和工業裝置的大腦
TRON(系統+MCU)轉戰嵌入式領域後,憑藉開放原始碼的理念,以及日本製造業的廣泛參與,成為電子、汽車、工業裝置的大腦,早在2004年,TRON系統就安裝到30至40億臺家用電子裝置中,超過微軟Windows的1.5億臺裝機量,TRON架構的MCU出貨量也大大超過英特爾CPU。
由於TRON的影響力,現在宿敵微軟和英特爾也不得不加入進來。有人算過賬,哪怕阪村健向每個TRON使用者收取10美分的授權費,他都有實力和比爾.蓋茨在世界首富的臺桌上掰掰手腕。
錯過最佳時間視窗問題是,沒有英特爾等矽谷企業的CPU授權,日本企業能否獨立設計CPU?答案是有可能,因為80年代中期正是日本自主研發CPU的一個極好的時間視窗。
那時候,英特爾剛剛收回X86架構的控制權,CPU大戰硝煙未熄,後來爆發了英特爾和AIM聯盟(蘋果、IBM和摩托羅拉)的CPU大戰。再後來,ARM釋出的RISC指令集也和英特爾X86的CISC指令集展開交鋒。
換句話說,CPU市場大局未定,一切皆有可能。
更為重要的是,當時的CPU結構遠未有今天的複雜,286處理器的電晶體數量僅10萬出頭,386的電晶體數量大約40萬左右,486電晶體數量大約1000萬。只要肯掀開CPU封裝殼,一層一層打磨晶片就可以獲得CPU的電路設計,矽谷企業經常指責日本企業這麼幹。
2005年之前英特爾CPU的電晶體數量
日本企業多年的CPU代工和魔改經驗,有能力設計、製造自己的CPU。實際上在被美國企業斷供後,東芝、富士通、松下等還分別設計製造出了MIPS指令集的CPU,不過是給家電、汽車等產品做大腦,如果提高效能,就是ARM處理器的翻版。
但由於害怕得罪美國業界,日本企業不敢再往上多走一步,在MCU的基礎上設計製造高效能CPU,還聽話地手起刀落閹割了TRON作業系統,主動遠離PC領域。
日本企業在CPU和作業系統上的縮手縮腳,最後分別成就了Linux系統和ARM處理器。
在自研CPU方面,擁有自己的原創IP核設計能力當然是重中之重,因為購買IP核授權隨時可能被卡脖子,但比這更重要的是一個國家主權的獨立和完整,否則,再好的時間視窗也會眼睜睜錯過。
-
1 #
-
2 #
當年如果不是老美,日本也會有非常強大的晶片製造公司
-
3 #
大家不要遺漏一個事實,日本現在人均收入比美國高。
-
4 #
日本人八十年代開發出很好用的類似計算器的個人小電腦,作業系統和basic都固化在裡面,還帶小印表機。很好產品,但最後沒有前途。
-
5 #
現在老美要封殺國內晶片
-
6 #
華為用新架構生產電腦並重新設計系統組建生態與美國架構不一樣為了安全且不受制於人
-
7 #
中國的專家,教授真要認真編寫教材。相信90%以上的國人都不知這段歷史。
-
8 #
這就為什麼美國對中國市場以前的盜版系統視而不見就是讓你們離不開它。必要時候切斷授權。讓中國沒有系統可用。
-
9 #
今天的谷歌高通也是這樣對付華為的
-
10 #
我還用過NEC的伺服器,不是x86,不是Linux。
-
11 #
那些對公平競爭抱有幻想的人可以好好看看
-
12 #
跟當年微軟對付中國WPS軟體一個套路~
-
13 #
現在對中國也是這樣做的,先讓你做,做到一大半了,對你斷供,讓你無法繼續下去,只有放棄已有成果。浪費無數的資金投入和時間投入。當你放棄之後,他立刻殺進來,控制你的市場。美國玩這一手非常熟練。可惜他這次遇到的對手不同了,沒按照他的劇本演。所以急了。
-
14 #
聯想來說明一下科技無國界
-
15 #
看完真的對“科技無國界”有新看法了
-
16 #
培養市場 再過河拆橋 這就是美國企業的做大手法
-
17 #
美國人的做法跟黑幫的做法別無二致,認清楚就好!
-
18 #
華為恢復美國貨的後果
-
19 #
越是有國家來阻止的,越說明它的重要性
聯想出來說說,什麼是科技無國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