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群眾從未渴求過真理,他們對不合口味的證據視而不見。假如謬誤對他們有誘惑力,他們更願意崇拜謬誤。誰向他們提供幻覺,誰就可以輕易地成為他們的主人;誰摧毀他們的幻覺,誰就會成為他們的犧牲品。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學研究》

不知何時,電商被推到輿論的波峰浪尖,中國的營商環境似乎只要和網際網路沾邊就是虛擬經濟,就是製造業的毀滅者,是萬惡之源,甚至“淘寶不死,中國不富”這種只具備吸引眼球,毫無思考的口號都能響徹雲際。

實體店、線下店不等同於實體經濟

實體店、線下店到底是什麼?銷售渠道,為商品提供銷售服務的線下渠道!電商是什麼?銷售渠道,為商品提供銷售服務的線上渠道!請問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嗎?大家都一樣,都是提供銷售或者服務的渠道而已,只不過一個在線上,一個線上下。然後實體店就成了實體經濟,而電商就該是不創造任何價值、人人喊打的虛擬經濟,簡直是荒謬至極。實體店和電商本質上沒有區別,都是二道販子,甚至是三道販子、四道販子,本質上都是實體制造業的銷售環節。

電商更利於去除過多的中間環境,也就意味著電商更能讓消費者拿到價廉物美的商品。前段時間看到一個網友的吐槽,“活該實體店死掉,你不死誰死,五金店買了一個電燈泡18塊8,拼多多買了一模一樣的燈泡,3塊8 ,2個!”沒有電商之前,那些實體店沒少賺錢吧,因為價格不透明嘛,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絕大多數賺錢的人都是依靠資訊不對稱,賺多少錢老闆說了算。但電商出現後,消費者即使去實體店購物,習慣性的會去網上搜一搜,價格高點也認,但不能高的離譜,電商的價格就是一個參考資料,沒有參考資料,還不是人家說多少就是多少,當然你可以去貨比三家,但電商讓你輕鬆貨比十家、百家。

當然,我一直中間商是非常有價值的,人類社會在演化的過程中,新增的每一個分工,其最初的目的都是為了最佳化流程,提高效率,只是在不斷演化的過程中,出現了流程的臃腫,降低了效率,所以不應該去掉中間商,而是最佳化中間商。電商就是最佳化流程的手段,不可否認最佳化的過程中也有自身的問題,但不能賺了便宜還一味的惡言相向。

電商是假貨集散地?沒電商的時候就沒假貨嗎?

電商賣假貨?實體店不賣嗎?網上報道了多少品牌服裝專賣店摻雜著假名牌的鞋子一起賣。現在流行的直播帶貨不賣嗎?辛巴假燕窩事件鬧得沸沸揚揚,李佳琦、薇婭、羅永浩等等,這些“家人們”選的貨哪個沒有出過問題的?當然我們對此也要理性看待,哪有十全十美的,這些主播帶貨也是希望選擇好的,畢竟他們的目標客戶都是粉絲,坑害粉絲就是坑害自己長遠的利益,但也是一系列假貨事件不停。再久遠一點,幾十年前、幾百年前、幾千年前在沒有電商的時候就不賣假貨了嗎?

賣假貨不是因為電商的存在而存在的,而是因為利益和貪婪才存在的。馬克思的著作《資本論》中有段話,“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大膽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有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益,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

實體店關門的根本原因是房東和貪婪

電商讓民眾失業?電商確實讓很多人失業,但也創造了很多的就業,這不能否認,那創造就業多還是失去就業多呢?當然是失去的多,那電商就有罪嗎?如果這樣就算有罪,那汽車、火車、高鐵等都有罪,因為如果是人拉車的話會創造更多的就業,需要多少人才能拉的動車啊,這些人都有活幹,這是理想社會嗎?有人願意回到這樣的時代嗎?那些不加思考的“噴”像不像19世紀末20世紀初,那些抵制蒸汽機紡紗的人,因為蒸汽機紡紗讓手工紡紗失去了工作。

電商讓實體店倒閉?為什麼日本的電商無法發展起來,為什麼日本人買東西都去實體店,因為日本法律規定,只要你租下一個店鋪,只要你不搬走,房東就不可以漲房租。但中國呢?房東不講道理的漲房租,一年漲三次,一次漲一倍,不租搬走。還有很多無良房東,每天在你門口數人頭,知道你生意好,就把你趕走,然後他在你的基礎上也加盟一家相同的門店,這種情況不在少數。非常明顯,中國房東才是實體店最大的障礙!房東不肆意漲價,電商怎麼和實體店拼。

劉強東說過一段話,“猶太人做生意,第一個猶太人開了一個加油站賺錢了;來了第二個猶太人,在旁邊開一個便利店;來了第三個猶太人在旁邊開個洗車店。。。然後所有猶太人都賺錢了,大家一起抱團賺錢。然後,中國人做生意,第一個中國人開了一個加油站賺錢了;來了第二個中國人,在旁邊又開了一個加油站,第三個中國人繼續在旁邊開加油站,然後最終大家都沒錢賺。”看看現在一條街,100米,3家奶茶店,這種情況少嗎?實體店是電商搞垮的嗎?難道不是旁邊的實體店沒有責任嗎?

很多實體店店主抱怨,我必須賣的高啊,我有房租,房租高啊!我有人力成本,人力成本高啊!電商沒有房租嗎?當然電商的“房租”要低一些,電商就沒有人力成本嗎?電商還有快遞費呢,誰能無本經營。還有你房租高、人力成本高,但這不能是給消費者買單的理由,其實這些都是藉口,本質是以前賺錢太容易,現在賺辛苦錢賺不了了。這是典型的小姐思維:很多做小姐的,都想著趁著年輕多賺錢,等賺夠了錢回老家找個老實人嫁了,開個花店、做個小生意。這可能嗎?怎麼可能,以前做那個生意錢來的多容易,一天隨便賺個兩三千,少數也得有個一千塊吧。開花店?一天賺500都非常的難,習慣了賺快錢,再來賺辛苦錢,那可能嗎?

還有那些原本生意搞的很好的實體經濟,後來發現炒房、搞資本賺錢快、容易,都去搞房地產搞金融了,老本行丟了,等到金融、房地產搞不了了,再想回來發現原來的生意利潤根本滿足不了自己,沒了興趣慢慢倒閉了。任正非、曹德旺、老乾媽、宗慶後這些典型的實業家,他們不知道金融、地產賺錢嗎?他們不想賺錢嗎?他們是不敢,怕賺了快錢,忘了本,之後就什麼錢都賺不到了。

電商綁架實體經濟?大經銷商、大渠道客戶哪個不綁架?利潤由市場決定

很多人說,電商壓榨了實體經濟的利潤,電商綁架實體經濟。這句話我是認同的,不過任何一種形式的渠道,一旦做大了,對一家企業產生實質性影響的時候,都會對經濟本體產生綁架效應。大家都是從事各行各業的,大到飛機輪船,小到柴米油鹽,無論是什麼行業,一旦某個銷售渠道的銷售量很大,都會反過來和廠家叫板,要求低價格等等。

董明珠就曾一度炮轟網際網路,但當年國美、蘇寧這些線下商場,哪個不是對格力虎視眈眈,哪個不想著店大欺廠家,這是實力問題。澳大利亞算實體經濟體吧,現在還有幾十條船在太平洋上漂著,他是不是廠家?我們中國是不是他的大客戶?我們不是照樣不讓這幾十條船靠岸嗎?欺負了怎麼了?之前澳大利亞總統不是很囂張嗎?後來不是照樣乖乖道歉,需求決定的。美國也是一樣,這麼橫,但大家不還是要卑躬屈膝的和美國做生意,誰讓人家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

所以說不是電商壓榨了實體經濟的利潤,利潤薄是市場決定的,如果你做晶片、光刻機,你多高的價格現在都有人買,說白了實體經濟利潤變薄的主要原因是稀缺性少了,漫山遍野都是一樣的產品,用誰的不是用,產品沒有優勢的情況下,當然只能降價了。這一點是中國最擅長的,什麼東西中國一旦造出來,那價格都不是攔腰斬,是直接斬到小腿。

最後,百年前,魯迅先生在《吶喊·藥》一書中描述過這樣的場景:沒過多久,又見幾個兵,在那邊走動;衣服前後的一個大白圓圈,原地裡也看得清楚,走過前面的,並且看出號衣上暗紅色的鑲邊。一陣腳步聲響,一眨眼,已經擁過了一大簇人。那兩兩三三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趕,將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個半圓。老栓也向那邊看,卻只見一堆人的後輩;頸項都伸得很長,彷彿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靜了一會兒,似乎有點聲音,便又搖動起來,轟的一聲,都向後退;一直散到老栓立著的地方,幾乎將他擠倒。

百年後,伸長頸項的人依然很多,只不過這一次,他們的表情不是麻木,而是義憤填膺。。。

9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晶片登頂搶首發,全新設計的小米11繼續衝擊“高階俱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