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於馬老師有一些傳言,當然我們收到的公開資訊多是闢謠和否定。
可就在12月24日,阿里巴巴官方公告表示,已接到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通知,依法對阿里巴巴涉嫌壟斷行為立案調查。阿里巴巴將積極配合監管部門調查。
人們似乎樂見巨頭被打倒,每次巨頭遇到點事,大有一種奔走相告的意思。更有業界人士髮圈慶祝,阿里巴巴涉嫌“二選一”被立案調查,好像是自己多年努力的功勞一樣。
這樣子,不好!
騰訊有款遊戲叫QQ鬥地主,有數以億計的人在玩。三人一場,拿了大牌的牛皮哄哄,火速搶走地主官銜,另外兩人合二斗之。下一局開始,又洗牌重來,人人又都有了公平當地主的機會。
這裡頭,無論是當地主還是鬥地主,無論是地主橫掃平民百姓,還是百姓把地主鬥翻,都充滿了快感。
新中國解放前後,鬥地主(全稱是:農村土地改革中打倒地主權威的活動)是一件關係數億農民生存根本的政治活動。經過確定物件、訪苦、引苦、訴苦、算賬等鬥爭過程,農民們獲得土地乃至自由,從此迎來新生活。
打土豪,分田地——我們廣大人民群眾正是這樣翻身做了主人的。今天,我們的群眾基礎也是這樣的群眾基礎。我們還有6億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還有4.5億左右人不會上網,約5.5億農村常住人口。即便是城鎮人口,我們也有較大比例是隨著城市程序而進城的。往上翻三代,誰家不都是掄鋤頭的呢。
這是一個基本的國情。
所以,人們喜歡鬥地主,甚至是喜歡一切批鬥。這其實是很正常的現象。這裡面,很大程度上是情緒感染、慣性使然,只有一部分是利益立場。
但是,畢竟我們正奔跑在“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道路上。我們需要有更加理性的認識、更加開闊的視野,來看待地主與公平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誰是地主,是不是真的地主?如果真的是地主,它得佔有生產資料,還得有長工、短工。顯然,中國社會經濟經歷40年發展,還是主要受市場經濟推動的。商業往來、創業就業,基本上都是雙向、自由選擇的結果。
從這個意義上講,今天的“地主”只能是想象中的一個存在。也沒有誰是離開了誰就不行,也沒有什麼平臺是你不得不選。你不喜歡馬雲,還有劉強東;你不喜歡劉強東,還有張近東。你不喜歡京東,還有天貓、蘇寧;你不喜歡天貓,還有京東、拼多多。
再者,如果真有“地主”,那豈不是對我們40年經濟發展的否定?顯然,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這些巨頭們又表現出了一定的“地主”特徵。比如對人自由時間的極大佔用,996成風,有些巨頭佔用時間是匹配了相應的收益的,有些則是白*嫖。對於產業鏈上的合作伙伴而言,它們的定價權和獲利的能力,往往又是被巨頭極大的侵佔。
無論是國美、蘇寧、沃爾瑪、家樂福等曾經主導的線下零售時代,還是今天的阿里、京東、拼多多、蘇寧易購,個體和平臺的這種邏輯其實從來都沒有變過。
這本來就是一個彼此博弈、此消彼長的動態過程。但是,它最理想的狀態是,彼此都做到滿足對方的需要來實現自我的需要。
阿里巴巴說,要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其實也應該是拼多多、京東、蘇寧易購等平臺的使命,只是各家的說法不同而已。但問題來了,現在在平臺上做生意好做嗎?一定是越來越難做的。這裡面有市場自由競爭的因素,有平臺間競爭的因素,更有平臺自身的關係。
巨頭極致的中心集權化,把持著流量的入口,然後透過搜尋工具和營銷產品,販賣給商家和品牌。問題就出現在這裡。這是一個流量販賣的體系,主要受商業利益驅使。這裡,有錢就能使得鬼推磨。什麼刷單、二選一,都是這個體系的結果。
好在,現在技術正在推動平臺做一些變化——自動化推薦,捕捉個體的標籤,進行精準的個性化推薦。這是一個更為進步的體系。但是,它必須永守公心和公平、公正的立場,而不能人為操控。
這種變化,並不是單純由技術驅動的,而是基於對個體崛起的尊重和承認,以此實現對個體需求的高效滿足。
因此,強大於搜尋時代的平臺巨頭們,需要開啟一輪新的自我變革。需要從價值觀上,商業邏輯、產品邏輯上,都需要進行一次深層次的迭代,才能真正做到為商家、品牌服務,為使用者和人民服務。這其中,來不得半點的虛假、虛偽,一旦做錯,就會遭受用腳投票。
所謂“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平臺們的這個小天下,永遠不要企圖做獨立王國、霸權王國,人民永遠不會答應。平臺們不是地主,也不能有地主特徵和想法,否則不鬥你鬥誰?
但是,即便平臺表現出了一定的“地主”特徵,並不意味著它們一定是因為作惡和貪婪。一定程度上,這也是市場經濟導致的結果,雙刃劍的不同一側而已。它們是經濟規律的必然產物,甚至是社會發展的必經過程,自由發展自然導致頭部集中。這個時候,監管的作用就顯得十分重要,可以確保糾偏,使其不脫軌。
第二個問題是:平臺稱霸時代,個體該怎麼辦?對於個體,包括一個商家、品牌和個人,我們能夠真正從鬥倒地主中獲益嗎?
短期看,顯然是不能的。一是壓根就沒有地主,二是我們也不是農奴。所以,我們大可不必憤而群起,幻想推倒重來。
但是,從長期看,平臺若能夠在監管的制度約束下,主動轉換思維、心態、態度去重新適配更加合理的生產關係,那對整個社會商業生態,自然包括其中的品牌、商家和消費者,必然是有益的。
所以,監管乃至法規,它只是從阿里巴巴開始而已,它只是抓一個大頭做示範而已。既然是調查“二選一”的壟斷問題,阿里、京東、拼多多實際上都是同等尺度被規範和要求的。要做到行業的持續健康、穩健發展,就不能有企圖打倒巨頭、放過弱小的僥倖。否則,這又會導致新的不公平。
自然,我們也不能指望打倒巨頭來實現真正的均勢和公平。因為,巨頭倒下來,它揚起的灰塵,也足以讓個體看不到出路。巨頭已經為經濟的高效發展,建立起了良好的基礎設施,全社會該考慮的是如何更好使用的問題,而不是開倒車。
故有理由相信,在監管和法規的強化下,平臺經濟可以走向更加良性的未來。對於個體而言,真正的使命則是要全面的強大自己,依靠與平臺的合作,但並不受制於平臺的合作。
基於此,未來的商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想必是:個體品牌崛起,而不是平臺綁架個體,限制社會經濟活力。因此,平臺巨頭需要真正敞開心扉,靠幫助品牌成功而成功,而不是收割品牌而“成功”;各垂直領域品牌,則需具備全網全場景的數字化運營能力和獨立經營能力,它們不應該只是“淘品牌”、“東品牌”以及“拼品牌”。
第三個問題:我們是時候去重新思考社會關係了。
過去,社會資訊流通緩慢,線下再大的商業巨頭,都很難形成集中“爆炸效應”,我們通常只能同時看到一條街、一個店人山人海,而彼此之間並不能直接的勾連起來。現在,資訊科技的發展使得人與人的連線在瞬間得以爆炸式發生,從而構建一個“虛擬王國”。
這意味著什麼?資訊權力的轉換,導致傳統社會權力一定程度的“相形見絀”。你若建造了一個億級使用者的網路平臺,某種程度上並不亞於你在管理一個“虛擬國度”,你分分鐘就可以“一呼百應”。
這不是說影響力搶了誰的風頭,而是“虛擬國度”的掌舵者要格外清醒並愛惜羽翼。
這個時候平臺的掌舵者們,是很容易忘乎所以的。還記得當年薛蠻子嗎?他擁有了千萬微博粉絲後,他說每天看微博“像皇上批閱奏章一樣的感覺”。這是真正的、真實的人性。人,得意就容易忘形。
除了在虛擬世界,在現實生活中,巨頭們擁有的員工數量往往也是10萬、20萬、30萬之巨。
這可不得了!這要是在古時,平臺掌舵者可比得上一個藩王。如果把他們擁有的輿論影響力、經濟影響力比作兵馬,“藩王”豈可擁兵自重?當然不可以!自重並非是影響王權,而是迫害眾生。
然而現實之中,一些巨頭的掌舵者在公司內部,往往就是一個“土皇帝”的角色,擁有絕對權威,至高無上。他們不知,這可能已經是一種極其落後的組織關係了。
因此,新的社會背景呼喚商業鉅子們要能坦然、積極的處理好和國家、百姓及內部組織的關係。
他們必須要認識到:天下之土皆是國土,無論虛擬還是現實;天下使用者皆是國民,無論男女老幼貧富。心有大家,方才有小家;心有謙卑,才能守得安寧;心有敬畏,才能守得住邊界。
在組織內部,理想的關係不是誰在依附誰,而是最大化放大個體價值,協作分工、共同成就,使得組織結構越來趨於扁平、關係越來越趨向於合作。這也是,人們為什麼會感嘆年輕人不好管的原因所在。這是一箇舊商業組織和新社會個體衝突的過程。
一個個普通的人,無論富貴還是貧賤,永遠是活生生的個體。沒有人可以輕視他、辱沒他。這永遠是最大的政治,也是所有經濟活動的基礎。
其實,馬老師是一個很有敬畏心的人,若以他所處的高度來衡量。他曾經有句話說得很好:錢不是自己的,只是社會大眾相信你會把錢用得更好,所以才把錢交給你。企業家要對得起這份信任。我們也應該相信他做教育和公益的善意,畢竟國家僅靠發展經濟是不足以真正強大的。
遺憾的是,阿里巴巴的商業體(也包括騰訊)太大了,大到讓人會缺少安全感。就像海哥曾經在《阿里巴巴犀牛陽謀:沒有人逃得開淘寶的牢》一文中表達的觀點一樣,太過強大才是最大的危險。而且,人也很難每時每刻都做到約束好自己。
因而,社會關係結構註定,是不需要網紅企業家的。他們所擁有,皆來自於國和民,不能恃才傲物,不可自稱榮耀,而是要始終根植於回饋國與民。時代在進步,歷史在演進,亂世才需梟雄、英雄,盛世需要大商、大儒。
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後面還有兩句更為振聾發聵: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