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製造是在裝置和人力上都需要進行大量投資的產業。傳統型的單一生產汽車的企業很多,它們的利潤並不高,競爭也很激烈。而且汽車的銷售週期一般是5年,最多10年,甚至有的還要更長。這與蘋果迄今為止從事的高利潤而又安逸的智慧手機業務完全無法比擬。儘管如此,蘋果從2014年以來,一直對開發電動汽車傾注著極大的關心。
那麼,蘋果這麼關注電動汽車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原因就是在蘋果眼裡,智慧手機和電動汽車的市場地位都是相同的。
蘋果的電動汽車概念車
先拿智慧手機來說吧,它由個人所擁有,透過網路可以隨時進入網際網路,可以管控家用電器等物品,還可以消遣娛樂。再就是電動汽車,現在的汽車正在沿著智慧手機的特點向前發展,其重點集中在“自動駕駛”上面。人們在車裡享受著娛樂,並透過物聯網控制著家用電器,汽車會自動把人送到他想去的地方。每天將會有眾多的人口在汽車裡度過數個小時,從這點上來說,賣車和賣手機是一樣的。
蘋果長期投資資訊娛樂,為迎接這個時代的到來早有佈局。蘋果早在2014年就推出了“Car Play”,使用它可以在開車的時候導航、打電話、接發簡訊、編寫日程、聽音樂、看錄影或者讀書。由於蘋果在智慧手機市場上具有穩固的地位,所以它的“Car Play”在資信娛樂市場上得以嶄露頭角。
蘋果的“Car Play”
蘋果推出的導航儀和“蘋果地圖”,其實就是它的總構思的合奏。透過導航服務收集客戶資料,以此為基礎,向客戶提供特定時間和特定位置的相應的服務。在2019年,蘋果就曾發行過有關自動駕駛的白皮書。蘋果一旦投資電動汽車,不僅能保住智慧手機市場的老客戶,同時又能把這個脈絡繼續延續下去。也就是說透過零售汽車和“Car Play”,蘋果就能夠在未來的移動出行市場上確保自己的客戶群。
內燃機汽車的發動機艙
那麼,蘋果究竟是否有能力造出電動汽車呢,業界認為,這在技術層次上來說是“OK”的。因為,相對於內燃機汽車,製造電動汽車要容易得多。內燃機汽車的結構複雜,每一個零部件都是精密技術的結晶,它是現代工藝製造的頂峰。從它的核心部件動力總成(發動機+變速箱)到轉向裝置,要想達到相應的技術能力,需要投入鉅額的資金,而且大部分企業已經透過申請專利以防止技術外洩。所以,要想進入這個圈子,門檻是很高的。
相反,電動汽車的結構和製造過程就要簡單許多。發動機和變速箱被電動機和電池取代,整車的零部件也從2萬個減少到1萬5千個,甚至是7千個左右。零部件減少了,技術壁壘也隨之降低,從電池和電動機等核心部件到其他零部件都可以外購或者自主開發。
電動汽車結構圖
製造電動汽車的難易程度,從最近的電動汽車製造企業的排位順序上就能反映出來。根據SNE調查資料顯示,特斯拉在今年的1 - 8月份銷售了23萬6000輛,位居第一。第2名是雷諾-日產-三菱(9萬7000輛);第3名是大眾汽車(8萬9000輛);第4名是現代起亞汽車(7萬4000輛);第5名是福特集團(6萬1000輛)。
再往下就都是中國的企業了。BYD集團、廣州汽車、江淮汽車、北京汽車等企業排名靠前,但它們之間差距不大。還有一些新興企業,比如,尼奧、奧拓、曉峰等,雖然排在10名之外,但也正在快速追趕上面的那些整車企業。入行的門檻低,又有著巨大的內需市場,再加上政府的大力扶持,中國企業正在進行群雄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