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人就是馬化騰。
馬化騰
從只是個聊天軟體,變成集理財、貸款、保險等等為一體的APP,甚至廣告也頻繁出現,不注意看,還以為是哪個朋友發的動態。
因此騰訊收入也就一年比一年多。
一、
只要點進去,頁面就會跳轉到唯品會網站,就是這樣的廣告,使得騰訊近年來在網路廣告營收大幅增長。據傳,這種廣告還沒有關閉選項,是不是很霸道。
網路廣告收入固然可觀,可是和網路遊戲收入相比,還是差很遠。
2019年騰訊主營板塊收入佔比中,網路遊戲收入是1147億元人民幣,是整體收入的30%,位居各項收入之最。
受疫情影響,騰訊今年遊戲板塊增長顯著,主要受益於大家外出減少,居家期間玩王者榮耀、吃雞、英雄聯盟等遊戲人數暴漲。
這也是老百姓所詬病的地方,自詡為網際網路科技公司,可是從騰訊的事業版圖,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情,30%的遊戲收入佔比,這又“毒害”了多少青少年,破壞了多少個家庭。
據媒體資料統計,王者榮耀自上線以來,引發了不少社會問題。
2017年6月22日,杭州一位12歲少年,連續玩了十多個小時,誘發了腦梗塞,導致死亡。
2019年,12歲少年拿父親手機玩遊戲,將要交學費的7500元人民幣充值點券買了面板。
同年,又有小學生拿父親手機,直接充值了7萬元人民幣買面板,而該孩子父親的月薪只有4000不到。
這些是媒體爆出來的資訊,現實中又有多少這樣的案例,恐怕這只是冰山一角。
二、
馬化騰有兩個“騰訊”
如果說騰訊的收入僅僅只有這麼多,那就錯了。馬化騰目光可沒這麼短淺,除了自己企業創造收入,更有其他人幫他賺錢。
早在去年,就有媒體曝出,騰訊投資的上市公司,總市值超10萬億。
只要是網際網路公司,基本上都有騰訊的影子,遍佈各行各業,目前為止,騰訊對外投資公司756家,投資事件963起。這資料是中國企業裡最高的。
大家熟悉的拼多多、京東、美團、小紅書等公司都有騰訊的投資。不同於,阿里對投資的企業實行直接控制,騰訊不會追求控制權,反而讓這些企業保持管理的獨立性,只要不虧錢就行。如果虧損過大就會插手。
美團收購摩拜就是個例子。
當年摩拜單車年年虧損,2018年到了倒閉的邊緣,而且還有使用者押金未退和供應商欠款未付的問題存在,一般人是不會接這個爛攤子的。
最後卻是以美團收購摩拜單車結束,時至今日,美團共享單車業務還是處於虧損狀態。聽說,當時是馬化騰親自出手,要求王興收購摩拜單車。
而摩拜單車是馬化騰投資的公司。
所以只要所投資公司有錢賺,馬化騰就充分尊重管理團隊,但只要虧損了,他就會開始過問。這點,將商人唯利是圖的特性完美呈現出來。
2020年上半年,騰訊投資企業的分紅,就有2000億元人民幣。所以我才會說有兩個“騰訊”幫他賺錢。
騰訊是否壟斷?
歐洲反壟斷法,其中一條規定如果大型平臺以擁有資料與流量巨大優勢,將其在某單一市場的支配地位,傳導至其他市場。這就屬於壟斷行為。
簡單點講,就是跨行搶飯碗。社群團購就是一種壟斷行為,大企業利用網際網路的優勢,打擊小商店商販。
此外QQ彈窗廣告也算是壟斷市場的一種方式。
熟悉的QQ彈窗廣告
騰訊利用QQ擁有大量使用者,設計了彈窗廣告,強制使用者瀏覽,超越了很多廣告流量。最誇張的是,騰訊強大的生態圈,讓使用者無法避免使用它的產品,打壓若干類似產品的公司。
讓你不得不用。
其實騰訊利用市場優勢打壓競爭對手,案例很多。
2010年9月27日騰訊封殺360。
2011年1月17日騰訊封殺盛大。
2013年11月騰訊封殺網易易信。
2018年3月25日騰訊封殺抖音。
2019年10月25日,騰訊封殺社交電商。
........
還有其他行為就不一一列舉了,我想說的是,在歐美,騰訊早被起訴並敗訴無數遍了。
三、
低調行事,悶聲發大財?
今年馬化騰顯得特別低調,這計謀很成功。
馬雲就是因為過於高調,頻頻對國家經濟政策指指點點,更將螞蟻金服上市,圈錢。還大放厥詞,說中國的銀行還是當鋪思想,中國的金融沒有金融系統等等言論。
結果惹來一身麻煩,12月24日,被市場監管總局進行立案調查,當晚美股上市的阿里巴巴市值蒸發了近7000億元人民幣。
相反,馬化騰當時發言就顯得很得當,他說,金融最核心的問題是穩定和穩健,不是拼誰在短期內跑得多快,對於騰訊旗下的微眾銀行不分拆是最好的。
而最近蛋殼公寓倒閉事件引發了租戶問題,微眾銀行配合國家建議,主動攬起責任,和租戶解約,自己承擔“租金貸”帶來的損失。
這些事情無不反映出馬化騰小心翼翼行事。
在風口上,馬化騰選擇低調行事。也許是騰訊麻煩事比阿里少的原因之一。
結語
反壟斷已經說了許久了,國家一直以來對網際網路公司都持支援態度,在前幾年,放很寬,在監管上適當留有空間,只要沒有嚴重問題,基本視而不見。這才成就了阿里巴巴和騰訊這兩個商業帝國。
可是,問題也產生了,他們無節制的資本擴張,已經影響到老百姓的生活,堂堂大企業為了“菜市場”,不惜搶菜販子的飯碗。
如今國家監管部門加強監管,贏的絕大數民眾的支援,因為這些企業真的太得寸進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