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資料顯示,近兩年工作機器人市場增速放緩,即便是大名赫赫的機器人“四大家族”,也逃不開財務表上業績下滑的事實。不過,在如此大環境下,卻有自主品牌逆勢上揚,交出一份不錯的答卷。
艾利特機器人是一家專注於小型、輕量、柔性化的機器人國內品牌。年輕的團隊,有名校優等生,也有浸淫各細分領域多年的專業選手。從去年至今年,艾利特業務實現了增長翻番。從2016年成立至今,艾利特先後進行了三輪融資。
日前,在第21屆工博會現場,艾利特隆重舉辦了協作機器人EC612與工業機器人EI67兩款新產品釋出會,宣佈協作機器人和傳統工業機器人雙產品線上新。藉此機會,中華工控網記者有幸走進這家自主品牌企業,進行深入了解。
新品釋出會現場
立足市場需求,協作機器人應該擁有怎樣的能力?
隨著智慧製造的深入,人類與機器並肩的未來已經到來。人機協作正成為工業製造領域的一大應用趨勢。“協作機器人一直都在增長,其適配的場景遠未飽和” 艾利特機器人公司CEO曹宇男博士對中華工控網記者表示。
艾利特機器人公司CEO曹宇男博士
協作機器人憑藉著輕便靈活、柔性化高、安全性高、操作簡單的優點,正開始慢慢滲透至各個工業領域。這也是協作機器人高於工業機器人增長的原因之一。
“當下,對於大部分廠商來說,所面臨的行業問題是相似的——成本高企、產品需求多樣化,從大規模生產轉向大規模定製。不斷迭代的產品對生產工藝的通用性、精度、可靠性都提出了越來越嚴格的要求,很多非標產品和複雜工藝是人工都難以企及的。身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製造方式必然需要具備更高柔性。” 艾利特機器人公司CTO孫愷博士在新品介紹時說。
立足於市場與使用者真實的需求,不斷追求柔性化生產。艾利特此次推出的六關節協作機器人EC612作為輕量化、小型化、人機協作機器人,尤其適用於汽車、金屬加工、注塑和3C行業的裝配、大扭矩擰緊、機床上下料、物料檢測、物品取放、堆垛和拆垛、打磨和拋光等領域。詮釋工業與協作共融的無限可能。
孫愷博士表示,柔性化生產能夠滿足小批量、多品種、週期性波動的生產需求,提升使用者企業的競爭力。談及一款出色的協作機器人所具備的能力時,以客戶需求和體驗為基準,他提出了三點:
一是,易用、輕便、好安裝,拖動也是要靠感覺。當重量很大的時候,其安裝要求就會變高,但協作機器人共同特點就是比工業機器人輕,所以安裝的時候很簡便。
二是,體積方面,每個關節的尺寸很重要,尺寸大了以後會引起重量增大,負載就會變小。同時,關節長度加大了也會引起干涉,尤其是六軸和四軸之間會經常干涉。這就得不償失了。而客戶非常關心在狹小空間裡能否實現快速部署。
三是,表面的光潔性或者光順性。在安全性標準裡邊有這麼一條,不能有尖銳有角的部分,有角就有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傷害。表面越光滑,接觸面積增大,傷害的可能性就越小。
“系統的擴充套件性或者介面豐富的程度也是重要的衡量指標之一”。艾利特機器人公司CEO曹宇男博士補充道。據悉,艾利特在這方面一年之前就開始做了很大的改進,有專門的語言支援第三方的開發。
以上效能,結合艾利特優秀的核心控制系統,最終將交付給使用者易用、協作和柔性的產品。而上述這些特性必須體現在使用者從學習使用、安裝部署、程式設計示教、維護管理、拓展開發等各個環節。
專注應用和適配能力,國內自主機器人品牌如何打好“差異牌”
中國雖是機器人最大的應用市場,但大部分依舊被外資品牌穩穩佔據,尤其是汽車、機床等大型生產線或高階工廠。聰明的國內品牌想要獲得 “一席之地”,尋求差異化的競爭路線,從細分市場需求切入,解決某一行業問題,或基於其自身熟悉的整合領域帶動本體銷售。
曹宇男博士告訴記者,艾利特從去年到今年對機器人的理解和商業模式都發生了變化,去年的模式還是以機器人單純的本體的銷售為主。現在,要在工藝和應用上發力。包括本次工博會上所有展示的機型,都將其放在了方案或環境裡,給客戶、整合商和代理商呈現了完整的應用場景,為客戶提供“交鑰匙方案”,授之以“漁”,而非單一的本體產品。
艾利特機器人展臺
為此,艾利特專門設立“機器人應用部”,專注於打造機器人生態,豐富機器人適配現場的邏輯和功能。“艾利特擁有較強的工藝適配能力,加之產品品類相較全,協作、小六軸和SCARA都是全新產品。客戶也會根據現場的實際需求來選擇適配機器人方案。” 曹宇男博士進一步介紹。
堅守初心 展望未來:多感測融合、視覺、AI 讓協作機器人發揮更大價值
當前,中國機器人市場增速放緩,曹宇男博士認為,整個機器人市場環境已出現分化,一些以價格為導向的企業正逐漸失去競爭力,而堅持以產品和市場為導向的企業正築穩根基走向強勢。
曹宇男博士與孫愷博士接受記者採訪
艾利特始終堅守不競價原則,堅守初心,強建基礎,沉心做好產品。在此前提下,才能在整個行業業態和趨勢發生變化的時候從容面對、穩步前行。曹宇男博士總結,先把自己的小世界弄清楚了,再考慮大世界。
“下一步,艾利特不但要完成全系機器人的產品升級和協作化控制平臺建設,也要完善多感測器融合技術及人工智慧領域的佈局,提高使用者使用易用性以及推進典型場景的落地,沒有AI,協作機器人就是輕型機械臂,和傳統機器人相比其最大優點僅僅體現在‘輕’上。” 孫愷博士對行業未來趨勢展望道。
因此,艾利特在設計協作機器人本體的時候,同時啟動了AI及相關技術、產品的研發。輕型本體是協作機器人的載體,AI是協作機器人的靈魂,以機械、結構以及傳統的控制技術作為支撐,視覺、AI等功能則是讓協作機器人真正大規模發揮價值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