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微網訊息,隨著組裝密度和整合度上的持續升級,熱設計和熱管理問題成為消費電子元件的核心技術構成,特別是5G智慧手機散熱問題,已成為其在實現智慧手機輕薄化、智慧化、多功能化等創新路上的“攔路華”。
近期熱銷的iPhone 11,再一次驗證了“真香”定律,避開了銷量的雷區,卻未能躲過發熱嚴重的網路吐槽。
據相關資料顯示,iPhone 11的主要發熱位置集中於攝像頭下方和開機鍵附近。雖然升級了A13處理器的整體效能,但功耗過高也暴露了手機散熱問題。
不同於蘋果5G終端佈局的推遲,華為、三星等已在5G智慧手機中匯入均熱板,實現了手機散熱技術的又一次迭代,逐步成為5G商用時代的主力產品,也帶動相關散熱材料廠商的業績波動。
臺廠業績高漲,雙鴻年底將到1000萬片/月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預估,2018年~2023年散熱產業年複合成長率達8%,市場規模有望從2018年的1497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2199億元。其中,手機散熱約佔行業總規模的7%,2018年約為100億元。
雖然,當前手機散熱的比重相對較低,但受益於5G智慧終端持續升級的影響,手機散熱市場已經出現頭部散熱模組廠商集中化的趨勢,諸如臺廠雙鴻、泰碩、奇巨集、力致、超眾和健策等。對於在熱管和均熱板領域具有先發優勢的臺灣廠商,部分廠商已出現業績高漲的情況。
據雙鴻三季報披露,第3季營收28.02億元,季增26.3%、年增45.82%,創下歷史新高。雙鴻科技表示,報告期內的業績增長主要是韓系旗艦機型在7月和8月兩個月的拉貨增強,加之9月大客戶旗艦機型也開始助攻,其均熱板業務在智慧手機、VGA、伺服器也有不錯需求。
同時,雙鴻對第四季度和全年業績的預測也相當樂觀。據財報顯示,雙鴻科技預計第四季業績再戰新高成績,內部營收目標年增3成,毛利率則穩在20%以上。
作為臺廠最大的均熱板供應商,雙鴻的業績增長背後是強勁的出貨能力支撐。據悉,雙鴻科技目前單月800萬片,年底將來到1000萬片,且是三星和華為的均熱板主力供應商。基於三星和華為兩大手機大廠將在明年的5G智慧手機匯入均熱板的旗艦機型比例將提升,雙鴻科技預計明年第1季將維持1000萬片/月的產能,後續不排除再擴熱板產能。
相比之下,大陸散熱模組供應商受制於技術和資金實力,面對當下節節高升的均熱板市場需求,還在積極向藍海市場邁進。
A股企業加碼佈局,迎業績拐點
與臺系廠商相對的是,在大陸市場,進軍均熱板領域的A股上市公司有飛榮達、中石科技、碳元科技等。
縱觀A股這三家廠商的三季報,除了背靠華為的飛榮達憑藉天線陣子業務和政府補貼獲得不錯的業績成績外,另外兩家散熱材料廠商中石科技、碳元科技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且碳元科技處於虧損狀態。
誠然,目前這三家廠商的均熱板業務還未形成可觀的業績貢獻,但從併購、研發等角度來看,均熱板市場將對未來業績帶來實質性的提升。
首先來看飛榮達,今年7月,飛榮達募資投建“5G通訊器件產業化專案”,一方面是加持5G天線陣子業務,另一方面是通過提升相關裝置結構件的生產能力,與現有的電磁遮蔽和導熱期間產品形成產品協同,向客戶提供關於電磁遮蔽和導熱應用整體解決方案。
此外,飛榮達今年上半年收購崑山品岱55%股權和中迪新材料36%股權,其自身的導熱產品加上崑山品岱的風扇、熱管、散熱模組和中迪的導熱產品等,進一步完善其導熱系列產品的類別。
據集微網了解,現階段,飛榮達對導熱石墨膜的工藝進行了改進,並對複合材料深入研究,目前已處於試產、NPI階段。
在散熱材料急劇增長的市場,中石科技的業績也不盡人意,前三季度淨利下降29%,但佈局上可以說與飛榮達不謀而合。
自2017年進駐蘋果石墨散熱核心供應商之列,2018年進入安卓手機大客戶並取得突破,同時今年收購凱唯迪到51%股權後,通過整合技術和市場推出了熱管/VC等組合方案。
據中石科技的三季報顯示,報告期內研發投入為3140萬,同比增加45%,在建工程增加198%,且於10月募資8.31億元擴產5G相關的手機、基站、伺服器等高效散熱模組。
在飛榮達和中石科技之外,碳元科技是目前散熱材料市場業績相對慘淡的一家,公司前三季度虧損1485萬元,但在熱管和均熱板的佈局上卻較為領先。
專注於高導熱石墨散熱材料的碳元科技,目前提供包括高導熱石墨、超薄熱管及VC在內的完整的終端散熱解決方案,也已成功進入三星、華OV等供應鏈體系。特別是其熱管產品工廠(超薄熱管以及均熱板)已於2019年Q2完成建設並投產。
不僅如此,碳元科技在超薄熱管以及均熱板領域的研發投入還在持續加大。據其三季報資料顯示,第三季度研發支出同比增長121.10%,環比增長25.17%,佔單季度營收的9.41%。
行業人士表示,隨著晶片功率密度的不斷提升,在5G智慧手機之外,均熱板已經廣泛應用在CPU、NP、ASIC等大功耗器件的散熱上,也刺激了大陸市場的散熱材料需求同步增長,散熱廠商將迎來絕佳的發展機遇。(校對/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