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個人學術研究觀點,慎讀)
雙十一在中國是無數消費者購物得超級優惠的狂歡饕餮盛宴?還是電商們賺的缽滿包足的狂歡節。看似雙贏的結局卻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巨大的危機。
自從2009年初使,隨著電商的漫天崛起,雙十一這個全民網購節日也一年比一年火爆。也為幾乎全民皆知甚至期待的非傳統節日。買 買 買似乎是這個節日唯一的吶喊聲和口號聲。繁華之下隱藏著電商背後的危機,熱鬧之中隱藏著電商們的難言之隱。
誰是背後最終的贏家?
在國外美國有黑色星期五的狂歡購物節,與中國不同的是美國的都是實體店鋪參與黑色星期五,這一天大家都能夠以五折甚至更低的折扣買到平時心儀的商品。
如果你注意到的話很多國內的網際網路模式方式方法,都不是原創,都是模仿國外的一些先例,然後經過國內網際網路基因改造從而形成有著中國特色的創造。比如百度 模仿的是美國的谷歌,QQ騰訊模仿的是國外的ICQ即是通訊軟體,淘寶模仿的是著名的ebay 京東模仿的是亞馬遜。你會發現所有的商業成就都不是平白無故的創造出來的,沒有那麼多天才,所謂的天才商業創造都是站在已有的商業模式上的二次甚至是多次創新完善而已。
那麼說說為什麼雙十一看似熱鬧雙贏的場景下會存在不為人所察覺的危機。
先從電商的模式講起:實體店難做,當你轉身到為數不多的幾個電商平臺上幻想去大賺一筆的時候你會發現電商比實體店更難做。為什麼?中心化集中化的店商平臺存在本身就是個無藥可治的弊端。
舉個例子,當電商沒興起的時候實體店鋪們過著安穩舒適又愜意的日子,顧客都是周邊方圓幾裡的居民,客源固定,進貨渠道固定,價格利潤固定,生產商渠道商代理商電商實體終端,大家都有的掙。電商興起客源都跑去為數不多的幾個大平臺去購物,因為便宜啊。所以最初加入電商的賺的滿滿的。
電商越來越多,實體店隨著房租高漲客源被截留越來越生存艱難之時恰逢某些電商領袖大肆鼓吹電商造富神話。鼓吹全民電商,誘騙一波又一波的創業者轉型加入韭菜大軍。當千軍萬馬都擠在幾個為數有限的電商平臺上時,都在白刃拼價格戰時?你用腦袋想想會發生什麼事情?
所有的電商平臺運營者都在奸笑,所有的客戶都在尖叫,所有花得起錢的流量電商主都在慶祝,而絕大多數新韭菜們都在被看似繁花似錦滴被閹割。
看似盛宴。實質是以絕大多數的實體店倒閉和眾多的韭菜們為餡料,烹製,固澤而漁的饕餮盛宴而已。
電商除了極少數人花得起錢買的起流量排名之外,絕大多數99。9999%的小電商都會被踩死。而電商平臺並不會在意這些,因為它們需要的是網店押金,廣告費,競價排名費,資金暫存。甚至分銷分成。
為什麼在國外沒有國家大力發展電商?是沒有資金還是沒有技術儲備?還是老外人傻錢多?都不是,國外早看中了這種電商平臺中心化模式的弊端。對比實體經濟的傷害權衡利弊自然不支援也不會鼓勵大力發展全民電商。平臺可以有,全民不可以。國外的稅收調節相當的完善,美國人最重要的日常就是報稅。這不是一張自覺也不是一種道德,更不是一種自願,而是上升到嚴苛法律的介面。
電商越發達,電商平臺的中心化越集中,對實體經濟的衝擊越大,電商平臺中心化的固有弊端越會放大。所有電商都會越來越難過。幹掉實體經濟的同時,電商也是在自掘墳墓。
看似死結,那麼到底有沒有解?國家重點提出和佈局區塊鏈技術就是對症良藥。
市場經濟的基礎是用市場的無形之手來調節所有的產供銷,讓所有的資源配置都根據市場需求對應發揮作用。其核心是基於兩個字 信用 。為什麼?回憶下電商平臺的崛起。
電商平臺崛起,阿里巴巴,淘寶,天貓,京東,拼多多平臺的快速崛起,無非是作為中介擔保。做為交易中間環節中介和交易解決平臺 在賣家和買家之間起到了交易擔保的作用而已。買家收到貨才確認放錢,賣家發了貨並保證品質之後才能收到錢。電商作為平臺起到的作用就是兩個字 信任。
那區塊鏈解決的是什麼呢?是一個去中心化平臺的信任。
技術上講區塊鏈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分散式賬本式資料庫,點對點傳輸,擁有共識機制其本身是一串使用密碼數字化技術,計算機,二維碼載體,大資料工具等諸多科技為一體的,去中心化的分散式儲存。其最直接的特點是公開與透明,能讓資料與人財物直接結合,直接產生價值;其中資訊的不可篡改、可追溯性帶來安全與誠實,也讓人與人之間變得更加互信。社會生產交易的基礎性條件也越發真實有效。
所以完美的解決了信任的基礎那麼所有的實體店鋪都可以不再電商平臺上千軍萬馬擠獨木橋。被人當做韭菜。
每一個實體店都可以基於區塊鏈最基礎的信任。應用社群化,去中心電商化的裂變式分佈的互聯工具來招攬吸引大量客戶。做到低成本高客流量。每一個個體都可以打造完美的個人IP,每一個有特色的實體店鋪都可以盤活經營。不再受制於電商平臺。每一個商戶都有給客戶展示自己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