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世界上第一款宇宙沙盤遊戲《太空遊俠》面世,玩家扮演一位船員,做貿易、玩空間跳躍、探索無人星球……在上萬億光年的“遙臂星雲”中,征服自己的星辰大海。
就是這個還不及手機照片大小的遊戲裡,植入大量人工智慧(AI)要素,開啟了一代人對AI的想象,激勵戴文淵、李磊等諸多80後成為AI覺醒的先行者。
當然,想象能激發靈感,實現才能塑造時代。
5年前,阿里雲開發者大會升級為雲棲大會,先是馬雲定義的“資料時代(DT)”一炮而紅。而後,經歷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術、新能源的“五新”洗禮,大資料“養料”充分,新定義應運而生,預示著網際網路時代開始向AI時代進化。
2017年開始,雲棲全面進入視覺計算、自然語言處理、人機自然互動、晶片技術等AI範疇。甚至連獎勵青年科學家的1000萬元“青橙獎”,也大部分頒給了AI領域的新領軍人物。
而今年更不同的是,聚焦AI,雲棲開始從前兩年務虛的理論演示,走向務實的行業落地,傳說中的“黑科技”變成了現實的“高科技”,這才是AI該有的“重劍無鋒,大巧不工”。
沒錯,過去幾年,AI幾乎天天被各種媒體報道,從打敗國際象棋冠軍到打敗圍棋冠軍,賺足了眼球,引爆了討論。但也應證了投資人蔡文勝說的:大部分人都知道卻不夠理解的事物,一定是巨大機會。
於是,很多不良人藉著AI風口圈錢,跑馬圈地,讓AI頓時紅得發紫,美得冒泡。
當越來越多人不假思索、脫口而出AI時,其內涵被空心化,同時,談論者將大量劣質和廉價的私貨填充其中,令AI也經歷了所有偶像概念共同的命運。
幾輪炒作下來,AI概念快速膨脹,泡沫破裂,只有少數真材實料的玩家活下來,走向穩定發展的正軌:融入行業、賦能行業、再造行業,像網際網路一樣成為各行各業基礎設施的一部分。
按照雲棲大會的預測,前幾年,AI是“未來已來,只是尚未流行”,現在是“未來已來,正在加速普惠”,那才是我們真正需要、可以享有的AI。
不是玩具,是未來的“造型師”
通用電氣傳奇CEO傑克·韋爾奇說過:“如果你想讓車再快10邁,只需加一腳油門,但如果想讓車速提高一倍,就要換新軌道了。”對於所有行業,AI就是這“新軌道”。
但之前IBM、谷歌開啟的“人機棋局大戰”卻帶歪了大家的認知。
就像雲棲裡一位大神說的:AI下棋,只是在極度簡單明確的規則下,機器智慧的自我進化,幾個月下來,它們就能超過人類歷史上所有對弈盤數的總和。“經驗”足夠豐富,自然掌握贏棋的“訣竅”。
但實際的經濟執行、社會發展都有非常複雜的規則,只按照那種套路搞事情,AI充其量是個秀技術的大玩具,它解決不了實際問題,註定“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用著名技術社群Free Code Camp的總結:“在技術領域,競爭的最大看點已不是誰有更好的技術,而在於誰能夠將機器學習的商業化變為一種服務。”
無疑,牛掰的AI無須費勁解釋,把它釋放到一個行業,就可以跑得順暢;有流行潛質的AI也無須拼命推銷,把它代入到一個行業,就能讓人感到針對痛點的創新。
比如,淘寶的拍圖買貨應用“拍立淘”,使用者拍攝商品圖片,在淘寶識別、購買對應物品。後臺每天增加10億張新圖,涉及數碼、服裝、食品等多個類目,需要影象識別、搜尋、分析等技術,全靠人工智慧,才實現了“所見即可買”。
而像“含光800”這樣的自主AI晶片更加速圖片識別和匹配過程,過去1小時要做的事情,現在只需5分鐘就能完成,效能提高12倍。
再比如,杭州“城市大腦”系統要實時處理交通要道的1000路視訊,過去需要40塊AI晶片,延時300毫秒,功耗2800瓦,現在只需要4塊“含光800”,延時150毫秒,功耗1000瓦,AI升級,節能增效,又降低了管理城市交通的成本。
這樣,打通城建、交通、公交系統的城市大腦可以在幾秒內發現交通事故,提升事故處理效率,讓救護車節約50%的時間到場,讓普通車通過道口的速度提升15%。
同時,城市大腦還可以借AI改進公交線路、站點,匹配公交的運營成本與乘客需求,避免擁堵和反覆換乘。它甚至還可以彙集上班族的需求“定製公交”,使其往返住地與公司,一路“睡”到目的地,成本卻只有打車價的1/6-1/10。
一句話,不能落地的技術都是爛技術,不能解決福斯生活痛點的AI都是壞AI,AI註定不該是供人娛樂的大玩具,而是定義未來的“造型師”。所有明白人都清楚:只有追求的目標恰如其分,一切好事才會朝你走來,回報你的正確性。
不是“無中生有”,更能“定點再造”
索尼創始人盛田昭夫說:“這個時代的我們生而有幸,密集地見證著一個個傳奇的交接。”如果說上一個傳奇是網際網路,那麼下一個傳奇必定是AI。
按照《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到2020年,中國AI總體技術和應用將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
而阿里雲智慧Quattroporte張建鋒說:全球有730億臺智慧裝置在執行,29億個AI晶片在計算。僅浙江打通92個部門裡就累計了172億條資料,若沒有網際網路把它們連在一起,AI就沒法統籌資料,創新應用,普惠2000萬民眾。
沒錯,“大資料是石油,雲端計算的算力是發動機,兩者結合,構成‘數(據)智(能)’時代的核心能力。”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解釋道,而這一切不是無中生有,其基礎正是網際網路。
因為在網際網路的安排下,農業、製造等產業才能在研發、生產、物流……各環節形成數字化聯動,從而實現《智慧時代》裡驅動AI的三大要素:資料量足夠大、多維度、夠完備,讓“燃料”充沛。
同時,在網際網路推動下,阿里雲這樣的平臺得以連線上百萬臺伺服器,每秒可支撐10萬億次計算,一秒讀完120萬本《新華字典》也不是問題。如此,不缺“動力”,AI才能低成本試錯、不斷進化。
由此,各個行業才能享受“10倍好理論”——當一個行業的某個外部環境發生10倍以上變化時,這個行業就會發生重大變革。AI就是決定變革的“外部環境”,足以讓行業定點再造。
例如,浩豐農業集團,用物聯網裝置,借AI技術,追蹤每塊土地上的作物長勢,解析養料成分、水分、溫度等,實現“千畝千面”的個性化施肥灌溉,精確到分鐘滴灌,對應所缺施肥,平均節省水肥成本150元/畝,全集團每年可節省超過千萬元。
再例如,全國只有10多萬影像科醫生,每年解讀數億份X光、超聲、CT等影像資料。像浙江省人民醫院每天接待200例肺結節篩查患者,放射科醫生一年就要閱讀4萬多張片子,這還只是一種檢查。而人工識別受經驗、情緒、疲勞影響,全國平均漏診率仍有10%以上。
現在,ET醫療大腦這樣的AI系統聯網彙總影像,機器學習,越來越“懂”閱片,能夠初篩病灶。經此過程後,醫生的閱片效率提升50%以上,準確率也達95%以上……
AI的故事就是如此。在網際網路基礎上,它壓縮快進了漫長的發展期,也註定要像網際網路一樣,不再是單獨的產業,而成為所有產業的標配,其整合的要素將遠超技術維度,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
一切從網際網路中來,到AI中去,就像馬雲說的:解決的問題越難,幫助的人越多,它越可能走得更遠。
在本次雲棲大會上,小郝子映像最深的是一位大神的總結:“無產業,不AI;無平臺,不普惠”。它讓人想起人工智慧之父圖靈在1950年說的:現在,我們只能看到眼前的一小段距離……但是,我們也看到仍有許多工作可以做。
是的,我們需要的AI將撲面而來,對此,我們只需淡定地擁抱變化就夠了,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