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孤軍奮戰的華為

一個真正的科技公司必須要經過無數考驗的洗禮,才能夠慢慢成長起來,進而發揮出屬於自己的影響力。如今我們國內的華為正在經歷這一過程,而且此次華為面臨的考驗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只要順利透過,以後華為的發展前途將無可限量!

相信對華為和科技圈有所瞭解的人都明白,所謂的考驗指的就是美國修改後的晶片規則和當下半導體市場錯綜複雜的局勢。今年9月份,該規則正式生效,不僅讓華為失去了臺積電這個主要的晶片供應商,就連其他的半導體公司也不能向華為出貨。

至於這些企業為什麼會受到規則的制約,原因很簡單,因為它們都離不開先進的美國技術。要知道,在半導體領域,美國一直佔據了領先的地位,雖然現在晶片製造市場的重心從北美轉移到了亞洲,但是美國手中依然掌握著最為頂尖的工藝技術。

就拿臺積電來說,華為是它的第二大客戶,如果不是因為需要藉助美國技術來推進工藝製程,臺積電肯定不會輕易放棄華為。在失去了大多數合作伙伴之後,華為的晶片供應鏈陷入了停止執行的狀態,海思也不得不開啟轉型之路,致力於突破技術封鎖。

但需要注意的是,晶片技術是日積月累的成果,不是短時間內就能攻克的,如今華為最需要的就是時間。好在即便是面對美國的壓力,華為也始終秉持著堅韌不拔的態度,絲毫沒有流露出妥協的意思,這給了支援華為的人很大的信心。

而且隨著半導體市場格局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公司和國家意識到了美國規則的威脅性,於是開始聯合起來表明了抵制的態度。最近,歐洲17國聯盟正式宣佈了新的決定,不僅站到了規則的對立面,還給華為帶來了轉機。

據瞭解,該聯盟表示,在未來兩到三年內,將會逐步加大對半導體晶片事業的投資,促進歐洲市場的自給自足,不再依賴美國技術和供應商。此外,歐洲17國之所以聯盟,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抓住華為這個大客戶和更為龐大的中國市場。

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內是全球最大的晶片進出口市場,每年都能產生數萬億人民幣的經濟效益。這個數字就連美國都不能忽視,所以它才會在規則生效之後,給一些美企頒發供貨許可證。而歐洲肯定也想要在國內市場分一杯羹,於是才決定走上技術自主的道路。

可以預料的是,如果17國聯盟的計劃順利進行,徹底擺脫美國規則的影響,那麼以後國內的晶片進口就多了一份保障,而華為的問題也有望得到解決。當然了,這並不是大部分國人想看到的情況,因為國產晶片何時才能自力更生才是人們最關注的問題。

就目前的局面來看,華為和一眾國產半導體公司都投入了晶片的研發工作,並且不斷地傳來了一些好訊息,例如華為在國內的首座晶片廠已經建成了、中芯國際的7nm晶片也在計劃之中。這些都證明了國內的晶片事業正在朝好的方向發展,未來可期!

寫在最後

雖然歐洲17國聯盟對於華為而言是一個很大的助力,但是華為和國內一定要明白,只有將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才能擁有主動權。因為誰也不知道歐洲會不會變成下一個美國,為了避免受制於人,華為和國產晶片必須要繼續努力!

7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vivo拒絕高價低配,5000mAh+90Hz,僅149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