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豐田等傳統對手相比,蘋果進軍汽車行業將帶來更加嚴峻的挑戰。”
12月23日,迪斯在其領英賬號上發帖評價蘋果造車傳聞時稱:“與豐田汽車公司等傳統競爭對手相比,手握資金和技術的蘋果對汽車製造商的挑戰更大。”儘管目前蘋果造車的面紗並未完全揭開,但迪斯已經堅信,有了蘋果這樣的新競爭對手,“肯定會加速汽車行業的變革並帶來新的技術。”
據中國臺灣《經濟日報》援引供應鏈訊息,蘋果首款電動車Apple Car或將於明年9月亮相,比原計劃提前至少兩年,臺灣汽車配件供應商會在明年的第二季度提前為Apple Car的釋出做準備。
事實上,蘋果官方對於蘋果汽車的釋出時間並沒有公佈明確的時間點。不過,其近年的一些動作被視為在持續釋放造車訊號。例如,據職場社交平臺LinkedIn的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蘋果公司特殊專案組總計有1200多人,其中170人來自福特汽車公司,300多人來自特斯拉,110多人來自汽車相關的民營研究機構。
從2017年至今蘋果已經申請了近百件汽車專利,涵蓋了充電、自動駕駛、AR導航、生物識別、智慧硬體、車外互動電動汽車、車載系統、車身結構最佳化、安全保障等,可以說涵蓋了造車的核心領域。
從專利儲備來看,2020年,蘋果公司又獲得了至少10項自動駕駛專利,其中涉及自動駕駛的感測器、通訊、控制三大領域。
據悉,蘋果戰略的核心是一種自主研發的突破性“Monocell”電池設計,更經濟也更安全,並帶來更長的續航里程。如果蘋果真的能解決目前困擾電動車產業多年的電池問題,那麼即便蘋果產品無法像大眾一樣大規模上路,它對於汽車產業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很有可能像當年iphone 4的誕生影響了整個人類社會生存形態一樣。
總體而言,蘋果要造一臺有著高度智慧化、網聯化、軟硬一體化的自動駕駛電動汽車,如果該車推出,可以期待的是,它超越現有的汽車互動體驗,創新使用者用車場景中的使用體驗是大機率事件。
誰該害怕
乍一看,當時特斯拉的市值只有600億美元,而現在是6000多億美元。庫克顯然錯過了一個“大專案”。然而假設你是庫克,一個手握鉅額現金的CEO,錢對你來說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你一定想做喬布斯式的人物,在蘋果的發展史上留下光輝偉大的一筆。那麼問題來了,你最大的機會就在把腳插進汽車行業完成重大突破。如果蘋果收購特斯拉,那麼蘋果的產品多少都會有些特斯拉的影子,原創性顯得沒有那麼足,自然,它就沒辦法跟喬布斯的產品並列。你甚至都不能用偉大來去形容站在特斯拉肩膀上的Apple car。
如果我是庫克,我也會對馬斯克搖搖頭。畢竟雖然同樣是汽車,但是我們在做的卻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無論如何,市場已經感受到了蘋果對特斯拉的威脅。美股資料顯示,12 月 21 日和 22 日,特斯拉股價出現了連續下跌,累計跌幅高達 7.86%,市值也蒸發了 518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 4300 億元)。而在同樣時間段內,蘋果的股價則連續兩天上漲,累計漲幅 4.13%,市值增長了 888 億美元。
相比於特斯拉的人間真實,大眾迪斯的反映可能多少有點虛情假意。因為從根本上來說,大眾與蘋果並不是處在一個維度上的競爭對手,大眾目前的銷量根基建立在20萬左右售價區間,而蘋果必定會從高階起步,雙方在短時間內直接交火的可能性不大。
大眾是傳統車廠的典型代表,其背後擁有龐大的集團資源撐腰,豐田、福特、通用等傳統汽車製造商都是如此,蘋果加入之後,把造車新勢力排擠掉,又幫大眾們卸掉一部分競爭壓力。
另一方面,蘋果肯定不會自己製造汽車,而是選擇與傳統廠商來合作,自己生產一直就不是蘋果的風格,哪怕是現在的手機,平板,電腦也都是外包給專業公司來生產。蘋果只會專注於設計,軟體領域。所以在汽車上蘋果肯定會選擇與傳統廠商合作。
而大眾擁有全球市場的製造優勢,可以說是蘋果汽車發展初期的黃金搭檔,大眾如果能為蘋果代工,拿到最新的硬體,比如說電池,或許會其電動車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供應鏈重塑
眾所周知,庫克建立了蘋果全球強大的供應鏈系統。如果蘋果真的決心在汽車市場參戰,那麼它對於現有的汽車產業最大的改變將是重塑汽車零部件供應鏈條。
除傳蘋果攜手臺積電研發自駕車晶片並將在美國設廠外,臺廠供應鏈透露,蘋果比照 iPhone 備料由零元件開始催貨的慣例,近期積極向和大、貿聯、和勤、富田等臺灣汽車零元件廠提出要求備貨,入列首波供應鏈。
蘋果比照 iPhone 備料由零元件開始催貨的慣例,近期積極向和大、貿聯、和勤、富田等臺灣汽車零元件廠提出要求備貨,入列首波供應鏈,後者已陸續接到試樣訂單或開始小量出貨,預料放量出貨與商機效益明年放量,2022 年全面爆發。
寧德時代在電動汽車電池領域已經是絕對龍頭,蘋果要造電動汽車,恐怕少不了讓寧德時代吃口肉。實際上,早在2017年,就有傳言稱,蘋果與寧德時代聯手秘密開展整車製造的專案。此外,國內還有眾多電動汽車供應鏈廠商,待蘋果汽車正式釋出以後,誰將成為其供應商會一一浮出水面。
如果參考蘋果在智慧手機市場上對於供應鏈的高標準嚴要求,那麼汽車供應鏈作為技術難度更高,標準更高的存在。沒有哪家企業不想進入蘋果的核心零部件供應鏈,只要你想,就必須透過蘋果的嚴格要求,這對於全球汽車零部件企業來說是一個短時間內集體提高綜合素質的絕佳機會。
當然,製造一輛汽車對蘋果來說也是一個挑戰。即便蘋果管理著龐大的供應鏈,每年用來自世界各地的零部件製造數億件電子產品,但這家巨頭此前還從未製造過汽車。
除蘋果之外,多家科技巨頭——亞馬遜(Amazon)、華為、阿里巴巴、百度等,同樣對造車虎視眈眈,並且與蘋果聯手臺積電類似,紛紛以跨界組團的模式加入造車大戰中。如果把燃油車稱為汽車時代1.0,那麼目前我們正在經歷電動車時代2.0,未來的3.0時代很有可能將是蘋果等網際網路企業主導的深度智慧駕駛時代。“軟體定義汽車”逐漸成為行業共識的當下,傳統造車業態將面臨自下而上的顛覆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