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我們的電話號碼、通訊錄、住址以至身份證、銀行卡資訊時刻處於暴露之中,個人隱私被嚴重侵犯且愈演愈烈。“當前,企業違規成本比較低,個人資訊保護能力良莠不齊,違規侵害使用者權益的情況時有發生。”在近日舉行的全國App個人資訊保護監管會上,工信部有關官員表示,正部署開展專項整治行動,責令1336款違規App進行整改,公開通報377款整改不到位的App,下架94款拒不整改的App,以震懾這類違法違規行為。

  工信部在2019年也曾進行過類似整治,而事實是,暴露出來的問題僅是冰山一角。為何侵犯隱私屢禁不止,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二是運營商不知道是否侵犯了消費者隱私,或者侵犯就侵犯了,因為行規如此,你又能奈我何。而據相關法律規定,許多所謂“服務”其實都屬於侵犯隱私權,比如,未經公民許可公開其姓名、肖像、住址和電話號碼(表現在運營商將你推送給他人);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記,刺探他人私人檔案內容(表現在資訊平臺根據你輸入的關鍵詞向你推送內容)等等。

  中國消費者協會此前釋出《App個人資訊洩露情況調查報告》顯示,遭遇過個人資訊洩露情況的人數佔比為85.2%。尤其是阿里巴巴、位元組跳動、騰訊等頭部企業的App反覆出現問題,它們仰仗使用者黏性,長期無視侵犯隱私問題,或存有僥倖心理,將整改當一陣風,甚至搞技術對抗。

  當前,App個人資訊保護存在兩大挑戰:一方面由於我國網際網路產業普遍採用“前端免費、後端獲利”的模式,盈利模式從線上廣告向基於大資料的定向推送、精準營銷轉變。企業違規成本低,為逐利而違規侵害使用者權益的情況時有發生,同時灰黑產也加速向違規收集使用甚至非法買賣個人資訊聚集。另一方面是App版本迭代頻繁給治理工作帶來挑戰。

  網際網路創新是一把雙刃劍,企業創新不能以犧牲使用者隱私權為代價。企業自律應是防範侵犯隱私的第一道關。企業內部應形成資訊保護的紅線意識,建立完善的管理機制,不應以影響使用者數、流量、收入為理由而怠慢。其次,監管部門應嚴刑峻法,對有令不行、整改不徹底、反覆出現問題、搞技術對抗的企業採取停止接入、行政處罰及信用管理等措施嚴厲處置,處罰一批違規企業,該整改的整改,該下架的下架。

  必須認識到,保護隱私是一場資訊不對稱之戰,監管方要有新辦法、新舉措,全面提升治理能力。事實證明,守護隱私保護與合理利用的邊界,不能只靠企業自律,依法而治必不可少。目前我國對資訊洩露的處罰太輕,唯有與時俱進,加大懲戒力度,捍衛使用者隱私權才不是一句空話。

  大資料時代,隱私不是隨意買賣的商品。建立這樣的現代觀念,豈止是網際網路企業,更是全社會的必修的一課。

7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又一個國家計劃棄用華為5G,美國提供資金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