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5G時代以來,美國就將矛頭指向了技術裝置最先進的華為企業,實體清單、晶片禁令一系列限制措施接踵而至,這這讓國產科技企業徹底認識到了技術自主的重要性。尤其是光刻機,成了我們晶片之痛的“病根”。
需要破冰的高階科研儀器但實際上,光刻機只是我們在基礎科技方面依賴進口的冰山一角。從科研,到新技術研發,再到工業製造,醫療衛生等等,國內所使用的高階儀器裝置幾乎全是進口貨。試想,一旦這些裝置被停售,那麼我們的科技之路將會面臨怎樣的局面?
這並非誇大事實,因為在科技時代,各個領域都離不開先進儀器裝置的輔助。
如果走進國內著名大學或者科研實驗室,不難發現,幾乎所有的大型高階儀器,比如高分辨質譜儀、生命科學儀器、磁共振成像儀、超分辨熒光儀、還有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冷凍電鏡儀等等,都是依靠進口。
常用的小型測量儀如氣相、色譜、光譜等依然都是外國製造,只有那些沒多大技術含量的比如搖床、水浴鍋等裝置才會見到國產。
我國高階儀器自研領域的空白,如光刻機一樣,都需要破冰。
何況這些進口裝置價格極其昂貴,今年電鏡採購專案雖然僅有3套,但費用卻達到了1.3億,國內冷凍電鏡市場幾乎被美國巨頭賽默飛世爾(Thermo Fisher)所壟斷。
科研儀器只為研發更尖端的科技、如果說不管誰製造,只用有效果就能湊合的話,那麼用於工業製造、新技術研發的裝置,依然只是依賴進口,就是個很危險的訊號。
破冰之路更需腳踏實地眾所周知生產公差精度為0.1毫米的工業產品,所需裝置的精度就要高於0.1毫米,因此想要提高產品的純淨度與精密度,那麼對裝置的精度要求就會更高,而精密度較高的裝置國內暫時還造不出來,只能依靠進口,比如氧分儀、露點儀都來自於菲美特。
由此可見,我國科技之路的破冰,只有腳踏實地,絕非好高騖遠的彎道超車。要知道哪怕是我們引以為傲的通訊領域,所做的科研和生產測試,均繞不開羅德施瓦茨和安捷倫這兩家的通訊儀器。
或許很難以置信,而且近期網際網路巨頭們搞的“社群團購”更是大煞風景,但這並非我們的全部,也無需為此失落。
因為近些年我國對基礎科技、人才儲備方面已經格外重視,優秀的企業層出不窮,例如京東方、福耀玻璃、華為、小米等等;眼光長遠的企業家也逐漸增多,像任正非、曹德旺、雷軍等等。
寫在最後在科技層面,雖然我們暫處爬坡階段,但未來一片光明。任正非帶領的華為,已經拼搏在國產替代化的前線,晶片、系統等硬體、軟體等已經在逐漸擺脫西方科技的束縛,“去美化”是一項巨大的工程,相信假以時日,光刻機、高階科研裝置、工業儀器等都能擺脫進口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