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綜合電商轉型失利,噹噹與龍頭地位“失之交臂”
作為中國最老牌的電商之一,噹噹的興衰史一定程度上見證了中國電商發展歷程,也是垂直電商的縮影。噹噹網與亞馬遜同以圖書線上商城起家,曾被成為“中國的亞馬遜”。圖書品類標準化程度高、易儲存運輸,加上線下價格高、SKU有限,是電商發展初期最佳切入點。“買圖書到噹噹”讓消費者嚐到了電商便宜、便捷的甜頭,也讓噹噹網享受到了第一批網上使用者紅利。2005年,噹噹網全年銷售達4.4億位列第二,僅次於淘寶,而京東彼時只有3000萬銷售額。到2010年上市時,噹噹已是國內最大網上書店,圖書年銷售額超過100億元,佔國內網上圖書零售額市場份額的一半以上。
然而,作為成立最早、上市最早的電商,噹噹並沒有發展成中國電商的龍頭。在戰略上,噹噹排斥其他電商“燒錢”擴規模、建物流的行為,注重盈利使得在各方面的投入“束手束腳”,面對資本介入時也不願稀釋股權。這樣的格局決定了噹噹在搶奪使用者的最佳時期失去了擴張的良機,也丟掉了忠實使用者。在戰術上,噹噹沒有在強勢時期及時由垂直電商向綜合型電商轉型,強化流量與規模優勢;轉型期間採用自營服裝等轉型策略,規模和盈利雙失;另外,噹噹沒有在應該打基礎的階段建立倉儲物流壁壘,而是依賴於第三方物流公司,使得效率低於京東。噹噹戰略和戰術上的失誤導致被阿里京東迅速趕超,失去成為電商龍頭的機會。
在品類選擇方面,圖書是電商最易切入的品類,但也存在先天缺陷。首先,圖書市場規模本身市場規模較小,增速較慢,線上紅利正在逐步消褪。從市場規模看,北京開卷統計口徑下,2017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碼洋規模(以標價計算的市場規模)為803億,其中線上為459億;易觀監測2017三季度中國B2C市場出版物品類交易規模為68.4億(YOY+22.4%),同時期中國網上零售B2C市場交易規模達9854.4億元(YOY+39.1%),意味著圖書這一品類佔整體B2C網購規模不足1%。從市場增速來看,北京開卷統計中國圖書零售市場整體增速僅有15%左右。易觀統計,出版物B2C市場增速低於3C、服飾、母嬰等品類,也低於B2C市場整體增速。從線上滲透率來看,據北京開卷資料顯示,2017年線上碼洋佔比近60%,屬於線上滲透率很高的品類,意味著未來線上規模提升空間也極其有限。
另外,與歐美市場相比,中國圖書具有單價低、毛利低的特點,而京東起家的3C品類客單價較高,更容易覆蓋訂單履行等費用。我們以1Q15的資料勾勒出典型的當當網訂單和京東訂單作為對比。噹噹網客單價184元,毛利15.9元,訂單履行費用9.5元,市場推廣費用4.5元,資訊科技費用2.9元,行政管理費用2.4元,每單虧損3.4元;京東客單價448.2元,毛利25.4元,訂單履行費用15.2元,市場推廣費用8.1元,資訊科技費用4元,行政管理費用2.7元,每單虧損4.7元。可以發現,即使京東毛利率壓到更低,訂單虧損率仍遠低於噹噹網,這意味著京東有更大盈利調控空間。
圖書單品類的短板並沒有促使噹噹在優勢期轉型,而是繼續深耕圖書領域。招股書提到,噹噹早在2005年便開始拓展美妝、個護、母嬰等百貨品類,在2009年上線了三方平臺,但一直僅是裝點門面,直到2009年底,圖書收入佔比仍超過85%,其他收入(包括平臺收入)不足1%。直到2010-2011年,當淘寶、京東已然崛起,噹噹才以防禦為目的加速品類擴張的步伐。報表顯示2012年之後噹噹其他品類佔比並無明顯提升,圖書佔比一直保持著60%左右水平。平臺化方面,噹噹平臺收入佔比上升到2018的5%後又下降到退市前的3%左右。
而無論是噹噹曾對標的亞馬遜,還是同樣以垂直電商起家的京東,均實現了垂直電商向綜合型電商的轉型。亞馬遜上線四年後便拓展品類,2000年開始引入第三方賣家,且擁有強大的雲端計算、雲儲存等技術平臺。京東以3C產品起家,2009年起開始將直營品類拓展到服裝鞋帽、化妝品等,2010年拓展到食品、保健品、書籍、音像製品等,並於2010年10月開始執行第三方平臺業務,試努力圖抹去“3C垂直電商”的標籤。現在非電子類產品GMV佔到一半,開放平臺GMV達到40%以上。
在轉型策略方面,噹噹一度採用自營的方式經營服裝等百貨品類,“貨”與“場”不匹配也是轉型失敗的原因之一。服裝屬於典型的單品差異大、換新率高、集中率低的品類,自營銷售難以保證產品多元化,又會形成庫存壓力。自營服裝不但不能幫助噹噹搶佔份額,還影響其盈利能力。2010年到2011年,噹噹日用百貨類佔比從14%一路上升到39.3%,但由於新品類的供應鏈和運營能力較差,疊加電商價格戰,毛利率出現了劇烈下滑,2011年四季度毛利率降到最低點10.5%;同時僅在2010年三四季度短暫實現盈利,隨後即轉虧。
在倉儲物流方面,噹噹也由於不願大規模投入,沒有建立起競爭壁壘。噹噹採用“倉儲自建+城際同城外部合作”模式:自建設倉儲中心,但配送這一環節對接圓通、順豐、中通等第三方快遞公司,第三方快遞從噹噹倉庫中發貨。與此同時,各大電商平臺紛紛加大布局,京東自建物流達到極致效率已經成為“重資產電商”的典範;蘇寧前期也進行了大筆物流投入,後收購天天快遞,快遞業務量居行業前列;阿里早期雖未自建物流體系,但2013年起搭建了菜鳥平臺,大幅提升物流效率。從倉儲面積以及覆蓋區域等方面來看,噹噹已大幅落後京東和蘇寧:2017年噹噹倉儲面積42萬平米,京東1000萬平米,蘇寧686萬平米。第三方配送則使得當當一方面使得物流速度低於競爭對手,導致使用者流失;一方面面臨第三方物流價格上漲的困境,面臨費用壓力。
展望未來:圖書產業鏈延伸和創新或是噹噹最佳出路電商激烈戰場的硝煙之中,噹噹難以在圖書領域“獨善其身”。噹噹在圖書領域絕對“老大”的地位漸漸不再穩固。首先是阿里、京東介入圖書領域使得市場競爭加劇,2010年,京東進軍圖書市場,並宣佈“圖書部門5年不許盈利”;2012年6月14日,天貓書城正式上線。多番價格戰使得高度依賴圖書的當當不但失去市場份額,盈利能力也大幅受損。其次是噹噹錯失數字閱讀、網路文學風口。2013年Kindle入華後,亞馬遜藉此樹立了數字、品位、正版閱讀的標杆,加上隨後掌閱、QQ、書旗等手機閱讀APP的興起,紙質閱讀的市場本身就在流失。數字閱讀的滯後使得當當又一次錯過了網路文學的興起,讀者年輕化使得網路小說福斯化、主流化,而電子閱讀又是承接網路文學的主要方式。
中國電商發展到較為成熟的階段,現在使用者紅利期已過,網購使用者數量增量率已回落到15%以下。從競爭格局來看,電商巨頭地位穩固,參考易觀智庫資料,以整體規模來衡量,阿里和京東在無論是PC端還是移動端都長期佔據80%以上的市場份額,龍頭地位難以撼動。在競爭格局穩固、電商馬太效應凸顯的背景下,噹噹轉型綜合電商為時已晚。然而,中國市場規模巨大,區域差異性大,居民需求多元化,即便是巨頭也難以面面俱到。諸多領域仍處於高速成長的紅利階段,是新生電商得以快速發展的“藍海”。近年來,社交電商如拼多多,精選電商如網易嚴選、米家有品,生鮮電商如易果生鮮、每日優鮮,以及品牌電商、內容電商、出口電商等的出現,都讓阿里京東以外的第三種可能性充滿了想象空間。噹噹的機會或許來自於在圖書產業鏈上的延伸和創新,突破傳統的賣貨模式,藉助知識經濟的紅利,成為真正的文化電商“獨角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