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外界預測一般,一向倡導環保的蘋果公司,在汽車領域會奔著新能源的方向走。相比傳統燃油車,純電池驅動方式的新能源汽車在未來會有更廣闊的市場,而且,在電動領域,科技底蘊豐富的蘋果公司有著天然優勢。
蘋果進軍新能源汽車市場,反應最大的要數馬斯克了,畢竟手裡的特斯拉是新能源市場的開拓者和市場領導者。可誇張的是,隨著蘋果採購造車相關零部件訊息的流出,特斯拉的股價連續下跌,上週兩天時間,累計下滑7.86%,相當於518億美元的市值,同期,蘋果的股價卻連續上漲,累計漲幅4.13%,相當於888億美元左右的市值。
雖然蘋果被一致看好,但不併意味著能夠輕易的後來居上,實際情況也是如此,蘋果作為挑戰者,面臨著許多困難,如當年特斯拉的Model 3一樣,量產之初就面臨著“難產”的窘境,以至於庫克都沒正眼去瞧這筆600億美元的收購計劃。
可如今,特斯拉已經獨攬全球20%的新能源車市場份額,市值也由原來的600億漲到了現在的6000億美元,甚至旗下的跑車都被“太空達人”馬斯克給送入太空進行測試。
蘋果的優勢也很明顯,相比其他趁著新能熱潮,蜂擁而起的PPT造車企業而言,蘋果兜裡揣著2500億美金,作為全球擁有做多現金儲備的公司,在起跑線上就拉開了別人很多,一旦真正開始,造出一臺甚至批次生產很多像樣的Apple Car,實在沒什麼難度。
更關鍵的是一向追求極致的蘋果,製造的產品無一不深受消費者的青睞。很顯然,馬斯克此次或許迎來了真正的對手。
當年馬斯克為了Model 3的量產之路,可謂是吃盡了苦頭,還有當時很難處理的電池生產問題,馬斯克幾乎每週工作120個小時,睡覺都在辦公室。別看現在馬斯克動不動就飛向太空,無比的風光,又有多少人知道這承載了他多少的淚和汗呢。
唯一不確定地方就在於產品的定價,要知道馬斯克一直致力打造的是普適大眾的車型,並且不斷地拉低價位;而蘋果產品定價策略一直都是以高貴出名,以庫克的商業作風,Apple Car必然不會在價格上和特斯拉對拼,反而會從效能和舒適度方面著手,創造出一個新能源汽車的天花板價格。
寫到最後
筆者認為,蘋果能憑藉著一個IOS讓成千上萬的人,陪它玩生態,那麼直接移植到汽車上,這個問題應該不大。但對於蘋果而言,關鍵在於你能把自動駕駛提升到什麼高度?想要研發什麼樣的電池?是自產還是選擇代工?能像十年前的蘋果手機一樣顛覆汽車行業嗎?對此,你有什麼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