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作為神策資料的CEO,我從神策的角度來分享 To B 公司在大資料領域的認知和從業感受。我認為 To B 業務的核心分為三部分,好比一隻蝴蝶:產品是軀幹,一扇翅膀是“營銷”,包括“市場、銷售”,另一扇翅膀是“服務”。“營銷”讓客戶知道你、接受你,“服務”讓客戶真正用起來。

過去這幾年我接觸比較多的是創業者,五年來我看到了大量的創業公司倒了或者轉型了。一些看起來沒什麼問題的公司,為什麼突然做不下去了?90% 的創業都是 IPM 模式——I 是 Idea ,P 是 Product,M 是 Market,創業通常從 Idea 開始,並根據 Idea 打造一款產品,並將其推向市場。神策創業經歷也是遵循 IPM 模式:最初考慮做一款可以私有化部署的資料分析產品,於是推出了神策分析,之後再看哪裡有市場,哪些企業需要資料分析,這個過程就是有了錘子找釘子。當時我們認為:越和交易相關的企業,就越需要做資料分析。而在交易類企業中,金融類的神策做不了,因為對金融業務瞭解有限,當時能做的是電商 O2O……這個創業思路是直接、順其自然的。但是 IPM 的創業模式中,如果團隊無法將其 Idea 落地為有價值的產品,或者在推向市場時,發現市場盤子與想象中有落差,那麼業務就無法進行。

過去這一年多,我也關注到另外 10% 的創業者,他們是反著來的。比如雷軍做小米手機、李想做理想汽車、楊浩湧做瓜子二手車、莊辰超做便利店等。他們先看市場,市場足夠大才做。萬億市場,才有做成千億美金企業的機會。我把他們的模式抽象為 MRP 模式,即從 Market 到 Requirement 再到 Product。他們會先研究市場,看行業有哪些關鍵痛點,能不能解決,然後再打造產品出來。他們和初次創業者不同,他們有人、有錢、有資源,不愁打造不出產品來。他們會花大量精力進行市場研究,對市場深度分析。市場研究先行,這與毛澤東當年重視調查研究的思路如出一轍,毛澤東將調查研究看作一切工作的基礎,也是各級幹部必須練就的基本功,例如發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基於調查,明確指出了其在農村建立革命政權和農民武裝的必要性。總之,我們需要學習這種 MRP 的思維。

那麼應該如何分析市場?這個沒有萬能的方法論,在我看來,看待市場需從兩個角度:基礎設施與市場成熟度。先說基礎設施。尤其對於科技產品來說,將其推向市場時,有賴於客戶具備的基礎設施。比如要安裝一款移動 APP,就必須要有智慧手機。如果科技產品所依賴的基礎設施不具備,那麼就會影響潛在客戶池。

再說,市場成熟度。2015 年剛開始創業,《跨越鴻溝》這本書教會我如何把科技產品推向市場。鴻溝理論介紹,客戶是分層的,新科技產品投放市場經過 5 個階段:革新者、早期使用者、早期大眾、後期大眾、落後者。

革新者與早期使用者,是理想主義者,他們會思考新技術給產品帶來的顛覆性;早期大眾是實用主義者,會關注這個產品能否真正發揮價值;晚期大眾,關注產品是否有用,是否好用、易用等;落後者即是對新技術無任何興趣的群體,比如智慧手機完全普及時,還有些人不願意接受智慧手機。

當產品推向市場,市場環境在改變,市場成熟度不同,客戶群體也存在行業差異,企業需要做市場細分,感知不同客戶群體的需求,從而採用不同的市場策略、營銷策略等。

百度八年,我從 0 到 1 建立了百度使用者日誌大資料平臺,建立神策資料是基於我在百度工作的兩點認識,一是,資料來源很重要。只要把資料來源頭解決好,就解決一半了,正是在這種認知的支撐下,神策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情——在資料採集與資料治理上花了大量的功夫,把資料治理好。二是,資料的價值,一方面是驅動業務決策,另一方面是驅動產品智慧,80% 的價值都在驅動產品智慧。

2019 年,神策首發中國企業資料化成熟度評估模型,從 IT 化、DT 化、DO 化三個層面評估企業的資料化建設現狀;2020 年,神策基於 1500+ 家中國數字化轉型領先企業原型,升級迭代成“資料化成熟度評估模型 2.0 版”。2.0 版主要升級了 DT 化評估維度,基於 SDAF 模型重新梳理評估體系,新增迭代使用者畫像感知力、人工決策能力、機器決策能力、資料運營能力、資料反饋能力等維度,全方位綜合評估分析企業的資料化成熟度情況。

今年疫情期間,我想通了一件事情,我發現所有企業都是按照一種模式運作的。任何企業都是基於資料流的一個閉環,即 SDAF 模型:Sense 感知,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Decision 決策,沒有基於 Sense 的決策叫拍腦袋,要基於 Sense 來做決策;Action 行動,基於決策做出行動;Feedback 反饋,要全面覆盤,及時反饋。在反饋之後又會形成新的 Sense……再進入下一個迴圈。

有點類似《精益生產》的 PDCA,精益生產的整個流程就是一個 PDCA 迴圈的過程,計劃(Plan)→ 執行(Do)→ 檢查(Check)→ 改進(Act)再進入下一個迴圈。兩者不同之處在於,生產製造的目標往往是確定的,而網際網路是一個快速迭代的行業,需要不斷做決策、不斷執行與反饋。

我認為任何一家企業最終都歸為 SDAF 模型,資料讓這四個環節具象化:Sense 感知,從抽象的資料中形成對業務和使用者的洞察;Decision 決策,感性與理性的平衡,人與機器共同決策;Action 行動,基於資料的全方位智慧觸達手段;Feedback 反饋,實現全端資料全面、實時的反饋。

在中國的市場環境中,只有單方面因素是不夠的,需要將“產品 + 營銷 + 服務”這一整體做好。這個整體的背後是員工、組織。因此一家 To B 公司能否做得好,要從四個角度去考慮,營銷、服務、產品、組織建設。

ToB 有一個好處,在於它能夠精準反饋。客戶需要什麼功能,想要什麼效果,是明確告訴你的,你只要去幫他實現就可以了。但我們在服務一些傳統客戶的時候會發現,他們需要大資料分析處理的不只是一個點,而是很多地方。當時我們只有一個產品,太單薄了。這也做不成生意,因為你只解決了其中一個小問題。所以我們調整了自己的戰略,從做單品極致到產品矩陣。最早我們只有神策分析這一個產品,到現在我們還做了神策智慧運營、神策智慧推薦、神策使用者畫像以及圍繞 ToB 客戶管理的神策客景。其實擴產品就是在拓展更多的需求。當你在更廣泛的場景解決了使用者更多的問題,自然就帶來了更大的價值。神策資料就是要做一家資料便利店。當然,我們不是賣資料,而是賣資料工具。我們不掌握任何資料,而是透過一系列工具元件,為客戶提供全家桶式的資料解決方案。

關於作者·桑文鋒:

桑文鋒,神策資料創始人 & CEO,《資料驅動:從方法到實踐》一書作者,湖畔大學五期學員。浙江大學計算機系碩士,在百度任職 8 年,從無到有構建了百度使用者日誌大資料平臺,任大資料部技術經理。2015 年 4 月離職建立神策資料,定位幫助企業實現資料驅動,提供大資料分析和智慧運營相關產品和服務。2017年7月,桑文鋒榮獲第六屆中國財經峰會“2017最佳青年榜樣”榮譽。2018年11月,桑文鋒榮獲 36 氪 2018 年度“36 位 36 歲以下了不起的創業者”稱謂。

8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阿里功不可沒,但也有不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