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近日,阿里因為涉嫌壟斷進行立案調查,引發軒然大波!
那麼這件事背後最值得品味的究竟是什麼?
首先,千萬不要再輕信網際網路口口聲聲說的“去中心化”了,迄今為止,還沒有哪一個網際網路是真正去中心化的,都是去了別人的中心化,結果讓自己成了新的中心,然後獨霸市場。
中國的網際網路巨頭基本上都是透過層層投資壟斷了商業生態,形成了騰訊系/阿里系等等,然後不斷的培育的獨角獸,其業務模型不是送外賣的,就是賣東西的,或者是搞直播的/社群團購的等等,不是擠壓實體店/商販/個體戶的空間,就是擠壓菜販的空間。
國內的網際網路巨頭還有個慣用的伎倆:先用資本燒錢去搶佔市場,透過補貼和價格戰換取使用者的青睞,從而搶佔使用者,然後就可以獨霸市場,這時再不斷的剝削甚至是奴役這些使用者。
在巨頭燒錢做補貼的時候,我們的認知只停留在 "太好了,我可以省點錢" 的利己主義,卻不知資本早就悄悄給我們挖好了坑。如今各大網際網路平臺的抽成越來越高,這就是我們在為自己的撈到的短期好處在買單。
總體上來說,這類商業模式在社會總體價值上貢獻有限,因為過度關注流量,助長了假冒偽劣商品在網上氾濫,甚至倒逼製造業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02
20年前,阿里的口號叫“讓天下沒有難做到生意”。從此做生意變得似乎更加簡單了,只要有一根網線就可以開張了。然而直到今天,我卻越來越深刻的發現一個現象:天下似乎沒有好做的生意了。做什麼生意都比較費力,只能賺取微薄的利潤,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在平臺的主導下,我們陷入了低價競爭的惡性迴圈:
先以淘寶改變實體店為例子。淘寶的出現讓開店不需要實體門面了,所以開店的門檻變低了,人人都可以開店,剛開始的時候大家會狂歡,網店遍地開花,但是到了一定階段,大家越來越深刻的發現一個現實:現在去淘寶上開店已經很難賺到錢了,因為同樣的商品/服務/作品,只要你還有利潤存在,一定會有商家賣得比你更便宜;或者一定有平臺誕生,上面的東西更優惠。
也就是說無論你生產的是什麼產品,總有更低價格的出現,假如成本是7塊,你賣9塊我就賣8塊,你賣8塊我就賣七塊五,有人甚至六塊八虧本也願意賣,因為他要利用低價搶佔消費者,這就是典型的網際網路式的打法,最後就是大家都沒有生意做。
而這個時候,只有平臺才能賺到錢。因為平臺有“消費大資料”!
舉個例子:有的商家雖然產品本身沒有利潤,但是以產品為連結手裡掌握了10萬個使用者(或者會員/粉絲等等),就只依靠這10萬用戶,商家賺錢的途徑反而更多了。這就是利潤的後延,或者說是利潤的”延遲效應“。
小米就是這樣,它的產品價格都很低,而且工業設計水平很高,價效比做到了極致,最關鍵是它根本就不是靠產品掙錢,而是靠幾千萬消費者組成的一個生態系統掙錢!使用者生態就是“消費大資料”。
未來會有很多商家會用低利潤(甚至0利潤/負利潤)的產品去交換“消費資料”,吸引大家聚集而來。這一點也非常符合馬克思對於未來社會的預判:當生產力極度發達,當商業極度繁榮之後,社會上的很多商品都是免費提供的,也就是“按需分配”狀態,只要你需要什麼東西,就有商家主動站出來給你提供。商家不再靠商品賺錢,而是靠“消費使用者”(消費者/會員等等)賺錢。
因此,今後還能賺錢的都是各大平臺,而普通商家只能掙到辛苦錢。因為“消費大資料”都集中到了平臺手裡,而普通小商家掌握的“消費資料”在大平臺面前是不值一提的。
這就是大樹底下寸草不生!
03
其次,在“個體+平臺”的時代,個體只能賺到辛苦錢。
因為個體的脖子雖然被平臺(比如淘寶/滴滴/抖音/美團等等)卡牢,但是他們不會卡死你,就只給你留一個可以喘息的空間,讓你疲於奔命,卻又只能賺到基本的利潤率,維持生存。
當它們看你快要死的時候,就稍微松一點手,讓你喘口氣,你一旦活的歡快了,就立刻卡緊你,擼你一把,讓商家們“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比如現在淘寶和拼多多上開店,就得拼價格,完全薄利多銷,平臺會始終將商家的利潤維持在僅僅能夠解決商家溫飽的邊緣線上。還有前段時間熱議的內容:外賣騎手被困在演算法裡,其實就是這個現象。
像美團/餓了嗎這種平臺,雖然很多餐飲店透過這些平臺每天都有源源不斷的訂單,但是商家要不斷的做促銷才有銷量,最後一算賬,利潤越來越薄。
同樣的邏輯,在滴滴上開車的司機,這一兩年也只能賺到辛苦錢了,之前開滴滴的司機少,如今越來越多的人無事可做都去開滴滴了,叫車越來越容易,補貼越來越少,平臺的抽成也越來越多。
另外,個體和商家的不再歸政府管,而是掌握在大平臺手裡。看看現在的狀態吧:阿里巴巴可以關閉一個淘寶(天貓)店;騰訊可以封一個自媒體;抖音可以封殺一個網紅,滴滴可以停止一個司機的ID;美團也停止一個餐廳線上生意,等等等等,平臺享有規則制定權,而且有生殺大權,只要它們認為你違法了規則,就可以隨時捏死你,而這些個體原來的管理部門都是政府,現在卻正在往平臺手裡轉移。
04
最後,大家先要對下面這個邏輯有所認知:
在古代,土地是最貴重的資產。掌握土地的人都是地主或貴族,沒有土地的人只能做農民;到了近代,機器取代了土地變成了最貴重的資產。掌握機器的人是資產階級,沒有土地的人只能是無產階級,只能給資本打工。
在網際網路時代,資料將成為最貴重的資產。資料的背後是演算法,演算法的背後就是權力,未來擁有“大資料”的人將擁有絕對的權力,平臺將掌握商家/個體所有的資料,可以清晰的窺見每個人的消費傾向,從而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而且資料開始向極少數人手中集中,人類就會分裂成兩個階級:0.01%的人掌握了大資料,是有產階級,剩餘的99.99的人都將成為被資料掌控的無產階級。
看看如今的情形吧:在各行各業,“平臺效應”和“頭部效應”都越來越明顯,只有排名前二的公司才能掙到錢,而且他們已經開始平臺化,排名第三和第四的公司都已經無錢可掙,這叫數一數二,不三不四。
“演算法”越發達,頭部效應將越明顯,馬太效應越來越加劇,未來只有在某個領域遙遙領先才能賺到錢,他們將賺盡整個行業的錢。社會的科技水平越高,貧富差距就會越大。因為科技水平越高,社會的流通性就會越好,此時財富會加劇流向更有錢的地方。
社會財富將越來越多的往大企業(大平臺)手裡集中,它們靠“演算法”將擁有了“上帝視角”,因為“演算法”不停的收集我們的資料,站在高維解讀你、透視你,審視你,他們甚至會比我們自己更瞭解我們。在他們眼裡我們每個人都是透明的,我們的一切行蹤都被掌控。
今後我們每個人看似自由的,實際上早就在冥冥之中被操控,我們看到的,都是別人想讓我們看到的;我們享用的,全是別人推送給我們的。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未來我們這些普通人都是演算法的奴隸,是平臺的奴隸,是“上帝”們的奴隸。而且只能賺到辛苦錢,這是網際網路發展的必然,也是人類發展的必然。
如果再不對這些掌握了全社會消費大資料的大平臺加以管控,整個社會都將成為平臺的囊中物,我們的資料很容易會被利用,我們的偏好/行為預判/消費傾向等等,都將被掌控,然後不斷的向我們兜售各種產品和乃至思想,我們成為別人的傀儡卻不自知。
05
而這次反壟斷的出臺形象的揭示了世界財富變化規律!
《道德經》裡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
意思是說:“天道”的特點是減少富足人手裡的東西,而去補給那些貧困的人。而“人道”則是相反的,是逆天道而行的:大家都去巴結富貴的,都去踩擠那些貧窮的人。
因此人都在逆天而行,比如著名的馬太效應: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幸虧我們還有“天道”,唯有天道才是最公平的。它冥冥之中,才掌控了人類執行的大規律,維護了世界的公平。
暮然回首,中國才是一個真正公平的社會,因為總有一隻無形的手在維護著社會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