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阿里巴巴的事情將網際網路經濟一類的東西都推上了風口浪尖,不知道是出於理性的判斷,還是盲目地跟風,與網際網路經濟相關的一切,似乎都應該批鬥。
不管是媒體還是個人,都有一些開始舞文弄墨否定了網際網路經濟帶來的便利,他們一致的口徑就是網際網路經濟對實體經濟特別不友好,當然也包括移動支付。
移動支付設定了密碼,掃碼槍卻跳過了密碼將錢掃走移動支付設定了密碼,掃碼槍卻跳過了密碼將錢掃走,這一件常識性的事情,也成為了一些媒體用來指責網際網路經濟的重要依據,撐這樣很不安全。
免密支付誕生之初確實出現過一些錢被刷走的情況,2018年的時候iPhone手機上最常見,但都是一些偶然事件,一段時間以後,問題已經解決。
剩下的不確定性就是使用者有沒有保護好自己的手機,比如手機會不會丟失,手機會不會中毒,但是已經是沒使用者個人,移動支付無法干預的事情了,免密支付並沒有錯,相反是便捷。
網際網路經濟下的便捷,成了阻礙社會發展的一大因素?不久前讀到過一篇文章,作者提出了這樣的觀點,歷史上社會的每一次進步,無不伴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升,現在我們的社會進步了,但網際網路卻沒有提高社會生產力。
以此根基,作者強調網際網路經濟下的便捷,其實是阻礙到了社會進步,乍一看好像特別有道理,確實網際網路吃的不能生產,穿的不能生產,但是仔細一想就是漏洞百出。
首先網際網路具有很強大的生產能力,自媒體就是在網際網路背景下誕生的,在這裡生產圖文,生產影片,利用自媒體生產內容,成就了許多人的事業。
其次網際網路經濟下,能告訴商家哪些多生產,哪些少生產,促進了資源的合理分配,對於需要多生產的產品,商家為了搶佔市場,不得不提高生產力,所以網際網路反而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網際網路經濟下的便利,是消費者對實體經濟最大的期望在手機上5分鐘可以逛幾家服裝店,在都市中卻要跑遍整個商圈,為了一件衣服奔波,大家更願意去夜晚美食街走一走,這是大多數人的觀點。
可惜的是在每個依靠房地產拖起來的城市中,實體經濟的價格怎麼可能降下來,有人說網際網路經濟只是造就了一批騎手和快遞員,以及一些商鋪。
殊不知就這三類職業解決了幾千萬人甚至上億人的就業問題,網際網路經濟讓工廠的商品能賣得出去,又促進了生產與消費的良性迴圈,鄉村振興也離不開網際網路經濟。
前不久讀到一篇文章,是關於美團是如何一步步逼迫商家接入平臺,一步步收割商家利益,一步步將商家變成自己的打工機器的過程,讀了我才明白,美團市值能破萬億的根本原因。
一家在北京的拉麵館,原本一個月的純利潤都在10萬以上,可是自從接入了美團以後,美團使出各種手段,最終10萬的利潤至少5萬都是美團的。
網際網路經濟本身是一個很好的東西,但是像美團這樣的行為,真不是人能做出來的,至於移動支付設定了密碼,掃碼槍卻跳過了密碼將錢掃走的事兒就不要拿出來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