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要說近幾年儲存這條街最靚的仔,莫過於分散式儲存了。

自誕生以來,分散式儲存就被視為儲存的未來,被萬眾期待。然而分散式儲存起步於寒門,最早應用於網際網路日誌、企業備份歸檔、開發測試等場景,追求極致成本,效能和可靠性卻不敢恭維。但它還算爭氣,憑藉多年的打怪練級,越來越多地開始承載自動駕駛研發、超高畫質編輯、運營商5G網路雲等企業的關鍵業務,走上變成高富帥、贏取白富美的道路。

正所謂人紅是非多,儲存領域也是一樣,坊間一直流傳著關於分散式儲存的各種流言蜚語。好事的筆者今天就來探尋一番,揭開謊言背後的真相。

謊言一:分散式儲存就是軟體+伺服器

目測分散式儲存領域有兩個派系,一派是SDS(軟體定義儲存),一派是軟硬一體。前者以vSAN、Ceph為代表,以軟體廠商為主在推廣。分散式儲存軟體+通用伺服器組合,打著重定義儲存市場的旗幟,頗有“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氣勢;另一派是儲存老牌儲存玩家的產品,他們以軟硬一體為主,如Isilon、HCP等。

楚河漢界已然形成,未來誰主沉浮?

誰主沉浮很難判斷,不過我們不妨從產業動態窺見一斑。雖然用過的客戶都詬病分散式儲存軟體+伺服器的方式存在各種相容性、可靠性、可維護性的問題,但筆者認為SDS這種模式會長期存在,尤其是在傳統的低端領域,如備份歸檔、開發測試環境。而越往高階走,軟硬一體越是佔據主流。業界主流廠商也在持續推出軟硬一體的產品:

國外,DELL&EMC的PowerScale(Isilon)、DDN的EXAScaler等產品;國內XSKY、浪潮等Ceph系開源廠商也推出了軟硬體一體產品如XScaler Express。尤其有趣的是XSKY,這可是國內Ceph系軟體定義儲存的旗幟啊,你品,你細品。

另一方面,筆者也注意到近些年運營商開展了大規模的分散式儲存集採,有檔案的有塊的。以中國移動2019~2020年分散式塊儲存集採為例,3個標段中2個為軟硬一體採購,佔比超過了90%;電信集團2020年集採也放棄了分散式儲存純軟體採購,首次全面轉向軟硬一體。從這個角度看,使用者在嘗試了多種採購模式之後,也開始逐步轉變到軟硬一體的道路上來,尤其是大型使用者。

#真相#:分散式儲存誕生初期主要是純軟形態,近十年來,隨著分散式儲存逐步進入企業市場,軟硬一體的形成已經成為主流。

謊言二:分散式儲存就是低價值儲存

如文章開頭講到的,分散式儲存早期主要用於網際網路日誌、企業備份歸檔、開發測試等場景,這些場景無疑是低價值場景,成本是第一訴求甚至唯一訴求。

然此一時彼一時,士別三日也當刮目相看。

首先是分散式儲存產品能力已今非昔比,逐漸具備了承載企業高價值業務的關鍵能力,例如毫秒級時延、TB/s級頻寬、雙活/3DC業務級容災、端到端DIF等,無論是結構化資料還是非結構化資料的承載,功能完備性的最大短板早已補齊。

其次,分散式儲存已走入眾多高價值關鍵業務,如運營商BOM業務、金融渠道類業務以及超算、油藏探測HPC等高價值業務,透過大規模應用實踐來檢驗成色。(小道訊息,某些高價值場景全閃出貨價達到1000美金/TB以上啦)

看完當下還要看看未來,筆者認為未來高價值的非結構化資料場景,分散式儲存的版圖還會持續擴充套件。如自動駕駛訓練、4K/8K超高畫質、5G日誌留存等場景,對多協議訪問、極致頻寬、擴充套件性訴求強烈,分散式儲存已然成為這些未來業務的首選架構。

#真相#:分散式儲存早期主要用在備份歸檔等低價值、強成本訴求的場景,如今隨著企業級能力的提升,分散式儲存也逐步成為企業生產系統的承載平臺,尤其是面向海量非結構資料場景,全面支撐檔案資源池和HPC等高價值場景。

謊言三:開源架構是分散式儲存的未來

筆者對開源從來是持開放、支援的態度,正是因為開源的存在,IT產業才能有今天的繽紛色彩;也正是因為開源,儲存這個高大上的產品,才走進了更多的尋常百姓家。

但如果說儲存的未來在開源,我不敢苟同。

開源分散式儲存軟體的出現,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儲存的門檻,小公司可快速包裝出儲存產品,帶動伺服器銷售。但產品同質化問題是所有開源不得不面臨的問題,由於架構限制,很難在不動架構的情況下,真正做出差異化競爭力。網際網路類公司、部分科研機構,以及有技術情結和充足資金投入的客戶可能選擇開源,而對於金融、電信運營商、大企業商用HPC、政府等對可靠性、效能、安全合規有要求的企業,開源從來不是第一選擇,因為資料太重要了。(聽說,國內某知名銀行曾經投入500人基於開源軟體搭建分散式儲存,投入巨大且無法達銀行業務對效能、可靠性、易運維訴求,最終於2年後放棄。)

也有認為開源更自主可控的。筆者認為開源給了使用者一定的自主權,但和自主可控是兩個概念。據SNYK 2019 年開源安全狀況報告說明,開源軟體漏洞在兩年時間內增加了88%,開源風險的解決強依賴於社群版本釋出,不能及時規避。同時,近兩年國際形勢的大變化,給開放著稱的開源蒙上了一層陰影。

此外,業界TOP主流分散式儲存產品均是閉源架構,如PowerScale(Isilon)、Spectrum Scale、Nutanix、OceanStor Pacific、VSAN、HCP,翻看了一下三個月前釋出的IDC市場份額報告,TOP5分散式儲存廠商中,基於開源二次開發的廠商份額僅佔18%。

#真相#:開源只是部分廠商的商業選擇,分散式儲存產業的主流還是非開源,並且開源並不代表更加自主可控。

謊言四:分散式儲存可全面取代企業外接儲存

這是一個在儲存領域爭論最大的問題。

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分散式儲存快速增長是不可否認的,這從各大廠商的業績報告和分析師報告就能看出來,但想要把企業外接儲存這個前浪拍死在沙灘上還是步子邁太大,不現實。

企業外接儲存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仍然是主流。它主要面向企業傳統應用如ERP/CRM/HIS等,資料量不大但對可靠性、效能有極致要求,如銀行Core-Banking,從可靠性、生態層面,分散式儲存都不是最佳選擇。分散式儲存主要面向海量資料、新興業務場景,如HPC/EDA、大資料,這類場景以二進位制檔案、影片、圖片等非結構化資料為主,資料量極大。所以從場景來看,二者場景是有明確區隔的,按場景並存是最好的選擇。

從技術的角度,分散式儲存的發力點在大規模的擴充套件性,基於此逐步最佳化效能、可靠性,讓海量資料存得下、用得起;集中式儲存的技術方向在於保持穩定性的基礎上,利用更快的介質、更低時延的網路為核心業務提供加速,讓業務更穩、效率更高。因此,從技術方向上來看,二者也是各有側重的。

#真相#:分散式儲存和企業外接儲存並非取代關係,二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企業外接儲存主要面向結構化資料市場,分散式儲存主要面對海量非結構化資料市場(高價值分散式檔案、分散式物件)。

謊言五:分散式儲存就是“雲”

IT潮流滾滾向前,每隔幾年總是需要有一些新概念。

雲和分散式儲存一樣,這些年正在大行其道、炙手可熱。Cloud First、All in Cloud、Cloud Native等概念風靡業界,CIO見面不提雲貌似都不好意思打招呼。早期人們也習慣把分散式儲存叫做“雲端儲存”,那麼分散式儲存和雲是什麼關係?

筆者認為,分散式儲存是一種技術架構,而云是一種商業模式。分散式儲存可以被用作各種雲的資料底座,也可以單獨成為資料底座,是配合的關係,而非替換和包含關係。

其實,從與業界公有云廠商的溝通了解到,公有云雖然近年來加強對傳統IT市場的轉換,但公有云資料增長更多還是來自新興場景。以美國市場為例,近年來AWS持續快速增長,但PowerScale(Isilon)作為Dell&EMC面向非結構化資料場景的主力產品,並且近60%的銷售收入來自於北美市場,依然保持以每年近20%的速度穩步增長。

從場景看,多數海量儲存場景,因客戶資料安全、生態、招標模式等原因,以線下采購為主,公有云為輔助。以HPC為例,雲上HPC給業界提供了一種新的方式,讓更多使用者能享受到公有云帶來的便利性。但實際上HPC主要用於創新研究,對資料安全要求高,上雲是有顧慮。參考Hyperion Research報告顯示,到2024年雲上HPC的收入佔比僅17.7%,收入佔比很低。

#真相# :分散式儲存是一個產品,雲是一種商業模式是一種服務形式,二者不衝突,長期共存是未來。

11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馬雲功過鑑賞:曾經的功勞卻變成今天的過錯